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JGJ/T 181-2009):房屋建筑与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检测分类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JGJ/T 181-2009):房屋建筑与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检测分类标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编
图书标签:
  • 房屋建筑
  • 市政基础设施
  • 工程检测
  • 行业标准
  • JGJ/T 181-2009
  • 检测分类
  • 规范标准
  • 质量检测
  • 工程质量
  • 建筑工程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ISBN:1511217832
版次:1
商品编码:10495964
包装:平装
开本:大32开
出版时间:2010-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27
字数:32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根据原建设部《关于印发<2005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一批)的通知》(建标函[2005]84号)的要求,标准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的主要技术内容是:总则、基本规定、工程材料检测、工程实体检测、工程环境检测等。
本标准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由广州市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

目录

1 总则
2 基本规定
2.1 一般规定
2.2 检测领域
2.3 检测类别
2.4 检测代码

3 混凝土结构材料
3.1 一般规定
3.2 水泥
3.3 砂
3.4 石
3.5 轻骨料
3.6混凝土用水
3.7 外加剂
3.8 掺合料
3.9 钢筋
3.10 钢筋焊接
3.11 钢筋机械连接
3.12 普通混凝土
3.13 轻骨料混凝土
3.14 钢纤维
3.15 钢绞线、钢丝
3.16 预应力筋用锚具、夹具和连接器
3.17 预应力混凝土用波纹管
3.18 灌浆材料
3.19 混凝土结构加固用纤维
3.20 混凝土结构加固用纤维复合材

4 墙体材料
4.1 一般规定
4.2 砖
4.3 砌块
4.4 墙板

5 金属结构材料
5.1 一般规定
5.2 钢材
5.3 紧固件
5.4 螺栓球
5.5 焊接球
5.6 焊接材料
5.7 焊接接头

6 木结构材料
6.1 一般规定
6.2 原木
6.3 锯木
6.4 胶合材
6.5 连接件

7 膜结构材料
7.1 一般规定
7.2 膜材
7.3 索材
7.4 连接件

8 预制混凝土构配件
8.1 一般规定
8.2混凝土块材
8.3 预制混凝土梁板
8.4 预制混凝土桩
8.5 盾构管片

9 砂浆材料
9.1 一般规定
9.2 石灰
9.3 石膏
9.4 砂浆外加剂
9.5 普通砂浆
9.6 特种砂浆

10 装饰装修材料
10.1 一般规定
10.2 建筑涂料
10.3 陶瓷砖
10.4 瓦
10.5 壁纸
10.6 普通装饰板材
10.7 天然饰面石材
10.8人工装饰石材
10.9 竹木地板

11 门窗幕墙
11.1 一般规定
11.2 建筑玻璃
11.3 铝型材
11.4 门窗
11.5 幕墙
11.6 密封条
11.7 执手
11.8 合页、铰链
11.9 传动锁闭器
11.10 滑撑
11.11 撑挡
11.12 滑轮
11.13 半圆锁
11.14 限位器
11.15 幕墙支承装置

12 防水材料
12.1 一般规定
12.2 防水卷材
12.3 防水涂料
12.4 道桥防水材料

13 嵌缝密封材料
13.1 一般规定
13.2 定型嵌缝密封材料
13.3 无定型嵌缝密封材料

14 胶粘剂
14.1 一般规定
14.2 结构用胶粘剂
14.3 非结构用胶粘剂

15 管网材料
15.1 一般规定
15.2 金属管材管件
15.3 塑料管材管件
15.4 复合管材
15.5 混凝土管
15.6 陶土管、瓷管
15.7 检查井盖和雨水箅
15.8 阀门

16 电气材料
16.1 一般规定
16.2 电线电缆
……

精彩书摘

2.1.1 本标准所指房屋建筑工程包括与房屋建筑物和附属构筑物设施相关的地基与基础、主体结构、建筑给水排水、采暖通风、建筑电气、智能建筑及装饰装修工程。
2.1.2 本标准所指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包括城市道路、桥梁、供水、排水、污水处理、燃气、热力、垃圾处理、防洪等设施的土建和管道安装工程。
2.1.3 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检测应分为检测领域、类别、项目及参数4个层次。
2.1.4 在工程建设领域中涉及的建筑材料和原材料检测代码及参数,应选用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确定的检测代码及参数。
2.1.5 名称不同而检测技术方法基本相同或相近的检测代码及参数,在参数表中可并列,未列出的相近参数也可采用本标准给出的检测代码。
2.1.6 同一检测代码及参数存在多种检测方法时,涉及不同检测能力的方法应在参数后括号内分别列出。

前言/序言

  根据原建设部《关于印发V2005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第一批))的通知》(建标函[2005]84号)的要求,标准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的主要技术内容是:总则、基本规定、工程材料检测、工程实体检测、工程环境检测等。
  本标准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由广州市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或建议,请寄送广州市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建筑工程质量控制与安全管理导论 本书简介 本书系统阐述了当代建筑工程领域中质量控制与安全管理的核心理念、标准体系、技术方法与实践应用。作为一本面向工程技术人员、项目管理者、质量检验人员及相关专业学生的综合性参考著作,它旨在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实用的知识框架,以应对现代建筑项目中日益复杂的质量挑战与严格的安全规范要求。全书内容紧密结合国家现行法律法规、行业规范,并融入了前沿的工程实践经验与先进的管理理念。 第一部分: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基础 本部分聚焦于质量管理的理论基石与系统框架。首先,深入剖析了现代工程质量的内涵与发展趋势,强调了从传统的“事后检验”向“全过程控制”的根本性转变。详细介绍了ISO 9000系列标准在建筑业中的应用原则,以及全面质量管理(TQM)在提升项目整体绩效中的作用。 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QA/QC)体系构建: 阐述了如何建立科学、有效的项目质量保证计划(QAP)和质量控制程序。内容涵盖了设计质量控制、材料采购质量控制、施工过程质量控制以及竣工验收质量控制的各个环节。重点分析了质量目标设定、责任划分、文件记录的规范化要求。 工程材料的质量控制: 鉴于材料是工程实体质量的物质基础,本章对常见建筑材料(如混凝土、钢材、砌体材料、功能性材料)的进场检验、取样送检、试验标准及不合格品处理流程进行了详尽的阐述。特别关注了新型环保材料和高性能材料的质量特性与控制要点。 施工工艺的质量标准与控制: 针对土方工程、地基与基础工程、主体结构工程(钢筋、模板、混凝土浇筑与养护)、主体结构验收等方面,逐一分解了关键的工艺流程。详细说明了影响结构安全和使用功能的关键工序控制点(KPC),并介绍了先进的施工质量监控技术,如非接触式测量技术在精度控制中的应用。 第二部分:建筑工程安全管理与风险预防 本部分致力于构建系统的建筑施工安全管理体系,强调“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旨在最大程度减少施工现场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体系解析: 全面梳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及建筑施工领域的各项法规、规章和标准。重点解读了建设单位、施工总承包单位、专业分包单位及监理单位在安全生产中的法定责任和连带责任机制。 施工安全风险评估与管理: 详细介绍了施工现场常见的危险源识别方法(如HAZOP、危险辨识卡)。重点阐述了风险评估矩阵的构建、风险等级划分及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针对性地分析了高风险作业(如深基坑、高大模板支撑系统、起重吊装、用火用电)的专项安全技术方案编制与审批流程。 应急管理与事故处理: 强调了制定科学、实用的应急预案的重要性。内容涵盖了火灾、坍塌、物体打击、触电等常见事故的预防、应急响应流程、疏散组织、信息报告以及事故调查与责任追究机制。 第三部分:工程检测与评估技术(侧重于宏观应用) 本部分探讨了工程检测在质量与安全管理中的支撑作用,关注的是如何通过系统性的检测手段来验证工程实体是否满足设计和规范要求。 无损检测技术概述: 介绍了超声波探伤、钢筋探位、电磁感应等无损检测技术的基本原理、适用范围及其在结构健康评估中的应用。强调了无损检测结果的可靠性判断与工程记录的规范性。 结构性能试验与评估: 讨论了在建工程和既有结构中的荷载试验、变形监测等方法。重点讲解了如何根据试验数据评估结构的承载能力、刚度与使用性,并结合结构健康监测(SHM)系统,阐述了实时数据采集与预警机制。 信息化在质量安全管理中的集成应用: 介绍了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在施工阶段的碰撞检测、进度模拟、安全交底和质量巡检中的集成应用。探讨了物联网(IoT)技术和云计算在施工现场环境监测、人员定位与安全行为管理中的前沿实践。 第四部分:工程变更、索赔与争议解决 本部分从项目管理的高度,探讨了在质量控制和安全管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偏差、变更与合同风险的处理。 设计与施工变更控制: 阐述了工程变更的必要性、识别、评估、审批流程。强调了变更对工程质量、进度和成本的潜在影响,以及确保变更文件与竣工图一致性的重要性。 质量缺陷与返工管理: 系统分析了导致质量缺陷的主要原因(设计错误、材料不合格、工艺失控、管理疏忽)。提出了缺陷的记录、等级划分、责任判定、返工方案制定及成本分摊的规范化流程。 合同履行中的质量与安全争议: 讲解了在质量或安全事故发生后,如何依据合同条款和相关规范进行证据固定、责任界定,并介绍了工程质量/安全争议的调解、仲裁及诉讼程序。 本书以严谨的逻辑结构和详实的工程案例,为读者提供了一套完整的、面向实践的质量与安全管理工具箱,旨在提升工程项目的本质安全度和最终交付品质。

用户评价

评分

我翻开内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大量术语的定义和范围界定,这体现了标准的严谨性。这本书的结构似乎采用了层级划分的方式,由宏观的工程大类逐步深入到具体的构件检测要求。我特别关注了它对“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两大领域的划分处理,这两者在材料特性、受力模式和环境影响上存在显著差异,标准如何平衡这种差异性并在一个框架内统一规范,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例如,道路工程的压实度检测与钢结构工程的焊缝无损检测,其技术要求和验收标准截然不同。我希望看到的是,它不仅仅罗列了检测项目,更能对不同检测项目背后的原理和适用条件做出简要说明,哪怕只是引用了其他更详细的执行标准编号。如果这本书能提供清晰的流程图或矩阵表,将不同阶段(如地基验收、主体结构施工、竣工验收)与特定检测分类对应起来,那对于项目经理和监理工程师来说,无疑是极大的便利。这种分类的精细度和实用性,决定了它在实际项目管理中的价值高低。

评分

从整体布局来看,这本书的条理感非常强,这对于查找特定信息至关重要。我试着在不同章节间进行跳转,感受其索引和目录设计的合理性。一个好的行业标准,其分类逻辑必须是内建的、自洽的,读者不需要过多思考就能明白某个检测项目应该归属于哪一类。这本书似乎采用了以“结构层次”为主线,以“功能系统”为辅线的综合分类方法。例如,在建筑部分,可能先按基础、主体、围护结构分类,再在主体结构下细分到混凝土强度检测、钢筋保护层厚度检测等。市政部分则可能按道路、桥梁、隧道、给排水系统来划分检测类别。这种多维度交叉的分类逻辑,若能设计得当,将极大地提升标准的可操作性,确保无论从哪个角度去审视工程,都能找到对应的检测要求。如果分类系统过于僵硬,一旦遇到复杂的综合性工程,查找起来反而会变得困难重重。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无疑是典型的技术规范语言——精确、客观、不带任何主观色彩,充满了大量的专业名词和量词。阅读这样的标准文件,需要极高的专注度,因为它每一个字都可能影响到工程的合规性。我注意到它似乎对检测方法的“分类”也有独到的见解,比如是依据破坏性、非破坏性还是微破坏性来区分,这对于选择经济高效的检测手段至关重要。在市政工程部分,我对雨污管道的闭水试验、沉降观测等特殊项目的分类标准尤其感兴趣,这些往往是容易出现争议和质量问题的环节。如果标准能明确区分出“常规检测”与“特殊条件检测”的边界,将极大地帮助我们进行资源配置和风险评估。而且,作为2009年的标准,我非常好奇其中是否对当时新兴的检测技术(例如某些新型无损检测技术)做出了初步的纳入或界定,这能反映出该标准在发布时的前瞻性。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JGJ/T 181-2009):房屋建筑与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检测分类标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非常朴实,没有花哨的图案,完全是标准的行业标准风格。拿到手里感觉沉甸甸的,一看就知道里面汇集了大量严谨的技术信息。我首先注意到的是其编号“JGJ/T 181-2009”,这表明它是一部在2009年发布的、具有行业强制性或推荐性的技术规范。作为一名长期从事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人员,我深知这类标准对于确保工程质量、规范现场操作流程是何等重要。我期望这本书能清晰地界定出不同类型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在各个施工阶段所需进行的检测项目、方法和频率。特别是在当前建筑行业对安全和耐久性要求日益提高的背景下,一个权威、系统化的检测分类体系显得尤为关键。我非常好奇它对“分类”是如何界定的,是按工程类型划分,还是按结构部位划分,又或是按检测目的划分?这直接关系到我们日常工作中如何快速定位所需检测规程的效率。从标题的严谨性来看,这本书应该能提供一个逻辑清晰、易于检索的框架,帮助我们避免遗漏关键检测环节,从而真正实现对工程质量的全程控制和可追溯性。

评分

作为一本行业标准,其权威性和指导意义是毋庸置疑的。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指导“做什么”检测,更在于确立了“什么程度”的检测是合格的。我推测,在每一检测分类的描述中,必然牵涉到对检测结果的“验收标准”的引用或直接阐述。例如,对于钢筋的抗拉强度检测,标准需要明确指出,低于哪个数值则判定为不合格,以及不合格后的处理流程。这种对“度”的量化描述,是标准区别于一般技术手册的核心所在。此外,标准的更新换代也体现了行业的技术进步。2009年的版本,虽然经典,但随着新材料、新工艺的推广,后续肯定会有修订。然而,这本书奠定的基本分类框架,很可能是后续所有相关检测工作的基础逻辑。因此,深入理解其分类逻辑,有助于我们在学习最新标准时,能够快速把握其调整和演进的方向,这对于保持专业知识的前沿性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