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垃圾焚烧厂运行维护与安全技术规程(CJJ128-2009)

生活垃圾焚烧厂运行维护与安全技术规程(CJJ128-2009)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编
图书标签:
  • 生活垃圾
  • 焚烧厂
  • 运行维护
  • 安全技术
  • 规程
  • CJJ128-2009
  • 环保工程
  • 环境污染防治
  • 工业安全
  • 市政工程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ISBN:1511217262
版次:1
商品编码:10495909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09-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73
字数:7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根据原建设部《关于印发的通知》(建标〔2004〕66号)的要求,规程编写组经过广泛调研,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国内外相关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本规程。
本规程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总则;2.一般规定;3.垃圾接收系统;4.垃圾焚烧锅炉系统;5.余热利用系统;6.电气系统;7.热工仪表与自动化系统;8.烟气净化系统;9.残渣收运系统;10.污水处理系统;11.化学监督;12.公用系统;13.劳动安全卫生防疫与消防。
本规程中以黑体字标志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规程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和对强制性条文的解释,由主编单位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

目录

1 总则
2 一般规定
2.1 运行管理
2.2 维护保养
2.3 安全

3 垃圾接收系统
3.1 运行管理
3.2 维护保养
3.3 安全

4 垃圾焚烧锅炉系统
4.1 运行管理
4.2 维护保养
4.3 安全

5 余热利用系统
5.1 运行管理
5.2 维护保养
5.3 安全

6 电气系统
6.1 运行管理
6.2 维护保养
6.3 安全

7 热工仪表与自动化系统
7.1 运行管理
7.2 维护保养
7.3 安全

8 烟气净化系统
8.1 运行管理
8.2 维护保养
8.3 安全

9 残渣收运系统
9.1 运行管理
9.2 维护保养
9.3 安全

10 污水处理系统
10.1 运行管理
10.2 维护保养
10.3 安全

11 化学监督
11.1 运行管理
11.2 维护保养
11.3 安全

12 公用系统
12.1 运行管理
12.2 维护保养
12.3 安全

13 劳动安全卫生防疫与消防
本规程用词说明
附:条文说明

精彩书摘

2 一般规定
2.1 运行管理
2.1.1 垃圾焚烧厂应按本规程和设备技术要求编制本单位运行维护与安全的操作规程。
2.1.2 运行管理人员应掌握垃圾焚烧处理工艺设备的运行管理要求、技术指标和安全操作规程。
2.1.3 运行人员应熟悉本单位垃圾焚烧处理工艺设备的运行要求,掌握本岗位运行维护技术要求,遵守安全操作规程。
2.1.4 运行人员必须进行上岗前培训,并持证上岗。
2.1.5 工艺设备系统启、停前应充分做好检查和准备工作,启、停过程应严格执行操作票制度。
2.1.6 运行人员应定时巡视,做好运行记录,认真履行交接班制度。
2.1.7 运行人员应及时报告、记录工艺系统和设备运行中出现的故障、问题和异常现象,采取相应措施处理;运行管理人员应及时分析、报告、通知相关人员进一步处理。涉及安全的紧急情况应果断采取紧急措施,并应及时向上级部门汇报。
2.1.8 垃圾焚烧厂各项环保指标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生活垃圾焚烧污染控制标准》GB 18485等的要求。
2.1.9 工艺系统和设备的大修、小修作业安排应征求运行管理人员和运行人员的意见。
2.1.10 特种设备的使用和运行管理应按国家和行业对特种设备的相关要求执行。

前言/序言


《现代水处理技术与工程实践》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全面、深入地探讨当前水处理领域的前沿技术、核心原理、设计规范以及工程实践中的关键环节。全书内容紧密围绕水污染控制、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饮用水安全保障三大主题展开,力求为水处理行业的设计师、工程师、运营管理人员以及相关专业的学生提供一本兼具理论深度与实用指导价值的参考手册。 第一部分:水处理基础理论与水质分析 本部分首先系统梳理了水化学、水微生物学在水处理工程中的基础应用。详细阐述了水体中常见污染物的来源、迁移转化规律及其毒理学特性,包括有机污染物(如COD、BOD、特定有机污染物)、无机污染物(如重金属、氮磷化合物、硫化物)以及新兴污染物(如微量有机物、内分泌干扰物)。 在水质分析方面,本书详尽介绍了当前主流的水质监测技术与标准。重点讲解了采样、前处理的规范流程,并对物理化学分析方法(如光谱法、色谱法、电化学分析)的原理、仪器操作与数据解析进行了深入剖析。特别强调了在线监测技术(如TOC、浊度、pH、ORP)在实时过程控制中的应用与校准维护要点。 第二部分:饮用水安全保障与深度处理技术 本章是本书的重点之一,专注于城市供水系统的安全与水质提升。首先,系统回顾了国内外饮用水水质标准演变历程及其对处理工艺提出的新要求。 接着,详细阐述了传统饮用水处理工艺的优化与升级。内容涵盖混凝沉淀(絮凝剂的选择、投加优化、沉淀池水力学设计)、快速砂滤的效率提升与反冲洗策略。 随后,深入介绍了针对难降解有机物和新兴污染物的深度处理技术: 1. 臭氧氧化技术(O3): 探讨了臭氧发生器的选型、接触池的设计参数(接触时间、气液比),以及臭氧在消毒副产物控制(如溴酸盐)中的应用。 2. 活性炭技术(GAC/PAC): 区分了颗粒活性炭(GAC)和粉末活性炭(PAC)的应用场景,重点分析了活性炭的吸附动力学模型、再生技术(蒸汽再生、流化床再生)以及碘值、亚甲蓝值等性能指标的评估。 3. 膜分离技术: 对微滤(MF)、超滤(UF)、纳滤(NF)和反渗透(RO)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比较分析。详细讲解了膜污染的机理(包括有机污染、无机结垢和生物污堵),以及化学清洗(CIP)的程序设计与药剂选择。特别关注了抗污染膜材料的研发进展。 第三部分:工业废水处理工艺与资源化利用 本部分聚焦于复杂工业废水的特性与高效治理方案。根据行业特点(如化工、印染、电镀、制药),分类解析了典型污染物的高效去除技术。 1. 生化处理技术: 详细阐述了传统活性污泥法的不足,并重点介绍了高负荷厌氧反应器(UASB、IC反应器)在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中的应用,包括污泥膨胀控制和沼气回收技术。同时,对MBR(膜生物反应器)、A/O、A2/O等主流脱氮除磷工艺的耦合设计进行了深入探讨。 2. 高级氧化技术(AOPs): 针对难降解、高毒性有机物,系统介绍了Fenton/类Fenton氧化、光催化氧化(TiO2)、臭氧/紫外(O3/UV)组合工艺的反应机理、反应器优化及在预处理和深度处理中的作用。 3. 物化分离与资源化: 讲解了化学沉淀、气浮法在悬浮物和重金属去除中的应用。对于高盐废水,详细介绍了MVR(机械蒸汽再压缩)蒸发技术、反渗透浓缩以及结晶技术,旨在实现废水的回用和盐类的资源化回收。 第四部分:污泥处理处置与环境安全 本章关注水处理过程产生的剩余污泥的安全化、减量化和无害化处理。 1. 污泥稳定化技术: 阐述了污泥好氧、厌氧消化工艺的选择与优化,包括消化池的设计参数和温度控制对产甲烷效率的影响。 2. 污泥减量与脱水: 详细介绍了加药(石灰、聚合氯化铁)对污泥絮凝性能的改善,以及板框压滤机、离心机等主流脱水设备的选型、操作规程和滤饼质量控制。 3. 污泥最终处置: 比较了土地利用、焚烧和安全填埋的优缺点、技术要求与环境风险控制。特别指出了在污泥处置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守的危险废物鉴别与转移联单制度。 第五部分:水处理厂的运营管理与智能化控制 本部分强调了从设计走向高效运行的管理科学。 1. 过程控制与自动化: 探讨了分布式控制系统(DCS)和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在水厂自动化中的应用。详细介绍了基于在线监测数据的智能投药系统、曝气量优化控制算法(如基于DO、ORP的反馈控制)以及能耗优化策略。 2. 设备可靠性与维护: 阐述了关键泵、阀门、搅拌器、鼓风机等核心设备的预防性维护(PM)计划与状态监测技术。强调了管网巡检、化学清洗的周期管理,以保障系统的长期稳定运行。 3. 安全生产与风险评估: 强调了化学品(如氯气、液碱、酸类)的安全存储、输送与应急处置预案。对水处理厂常见的火灾、中毒、设备超压等风险点进行了识别与定级,并提出了系统的风险管理框架。 总结 本书结构清晰,图文并茂,涵盖了从微观反应机理到宏观工程设计的各个层面。通过大量工程案例和技术数据支持,力求成为水处理行业专业人士解决实际问题、提升运营水平的必备工具书。

用户评价

评分

从阅读体验上来说,这本书更像是一本“技术字典”与“操作指南”的混合体,厚重感十足,很适合在现场工作台旁随时查阅。我印象最深的是它对“在线监测系统(CEMS)”数据异常的处理流程。它没有简单地说“数据超标要报警”,而是细致地分析了传感器漂移、采样管路堵塞、乃至外部环境干扰等多种可能性,并给出了分级的排查步骤。这体现出一种深刻的系统思维——任何一个环节的微小偏差,都可能累积成重大的运行问题。我个人认为,这种对细节的执着,正是保障大型基础设施长期稳定运行的关键。此外,书中对于不同季节、不同燃料特性的适应性调整策略也有涉及,这说明它不仅仅关注静态的设计参数,更重视动态运行环境下的柔性管理。这本书的编撰者显然深谙“魔鬼藏在细节里”的道理,致力于将所有可能被忽视的“灰色地带”全部纳入规范化的管理范围之内。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初看之下,确实有点让人“望而生畏”,它完全是工程技术语汇的堆砌,充满了专业术语和规范引用。我试着去理解其中关于“烟气净化系统优化”的那一节,涉及到了脱硫脱硝的反应动力学和催化剂的再生周期管理。我感觉作者团队在编撰时,几乎是把几十年的行业经验直接“翻译”成了书面语言,没有做过多的口语化润色,这使得内容极其精炼,但也对读者的专业背景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像是一份极其详尽的“工艺流程图”的文字注解版,每一个规范性的要求后面,似乎都能看到无数次事故分析和整改的影子。那种对“风险可控”的极致追求,透过字里行间渗透出来。我注意到其中对于“紧急停车程序”的描述,步骤之详尽,简直令人叹服,仿佛在脑海中已经模拟了数十次突发状况下的应急响应,体现了极强的实战指导性。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读起来有多轻松愉悦,而在于它能为你构建起一个坚不可摧的安全操作框架。

评分

这部规程给我的整体感觉是“沉甸甸的责任感”。它不是那种告诉你如何“创新”或“突破”的书,而是一本告诉你如何“不犯错”的教科书。翻阅其中关于人员资质和培训要求的章节时,我更能体会到这种行业对专业素养的铁腕要求。它明确界定了不同级别操作人员的权限和职责,这无疑是对管理体系的完善起到了基础性作用。对于一个局外人来说,这本书展示了一个复杂工业设施背后所需要的庞大知识体系和严密组织结构。它所构建的不仅仅是一套技术标准,更是一种深入骨髓的“安全文化”。我猜想,任何一个想要在这个领域做到卓越的团队,都必须将这本书的内容内化为日常工作的指导方针,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纸面上。它像是一份郑重签署的合同,承诺了对公众环境安全的责任。

评分

这部手册的封面设计挺朴实的,没有太多花哨的元素,那种感觉就像是直接从某个工程局的档案室里拿出来的,带着一股子严谨和实在的气息。我首先注意到的是它的条理性,虽然我不是直接操作这个领域的专家,但光是翻阅目录和章节标题,就能感觉到它对“运行维护”和“安全技术”这两个核心概念的拆解是多么细致入微。它不是一本泛泛而谈的管理学书籍,更像是一本操作手册的升级版,深入到了每一个阀门、每一个传感器、每一套控制逻辑背后的“为什么”和“怎么办”。我特别留意了关于设备预防性维护的章节,文字间透露出对设备“生命周期”的深度考量,那种对潜在故障的预判能力,不是一朝一夕能积累下来的经验,而是需要无数次现场实践和数据分析才能沉淀下来的宝贵财富。比如,它对不同负荷条件下燃烧室的温度控制曲线的描述,就显得极为专业,丝毫没有含糊其辞,这对于保证系统稳定运行和污染物达标排放至关重要。整体来看,它给人的感觉是“权威且不可替代”,是那种一线工程师案头必备的工具书,而不是闲暇时翻阅的休闲读物。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显示出极强的逻辑推演性,从宏观的系统布局到微观的维护操作,层层递进,逻辑链条清晰可见。我特别欣赏它在安全章节中对“人为因素失误”的分析,这超越了单纯的设备故障预判,触及到了管理和心理层面。它没有指责操作人员,而是试图通过优化界面设计、简化操作步骤来“设计”出更不容易出错的工作流程,这是一种非常先进且人性化的安全设计理念。这种对“人机工程学”在极端工业环境中的应用思考,是我在其他技术手册中较少见到的。这本书更像是一个活态的知识库,它将“经验”转化为“标准”,将“风险”转化为“可量化的指标”,使得原本复杂、高风险的运行维护工作,有了一套可遵循、可审计的行动指南。对于任何一个想深入了解现代城市环保基石运作机制的人来说,这本书都是一个无可替代的参考坐标。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