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GDW 397-2009-电动汽车非车载充放电装置通用技术要求

Q/GDW 397-2009-电动汽车非车载充放电装置通用技术要求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电力出版社 编
图书标签:
  • 电动汽车
  • 充电桩
  • 技术标准
  • Q/GDW 397-2009
  • 非车载充放电装置
  • 通用技术要求
  • 新能源汽车
  • 行业标准
  • 安全规范
  • 技术指南
  • 电源设备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电力出版社
ISBN:155123.202
版次:1
商品编码:10492492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0-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2
字数:26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在智能电网体系中,电动汽车的蓄电池组除接受电网充电外还可根据电网需求向电网提供电能。电动汽车非车载充放电装置是实现电动汽车与电网双向能量转换的关键环节。通过《Q/GDW 397-2009-电动汽车非车载充放电装置通用技术要求》的制订,为电动汽车非车载充放电装置的研制和使用提供技术依据。
《Q/GDW 397-2009-电动汽车非车载充放电装置通用技术要求》在q/gdw 233—2009《电动汽车非车载充电机 通用要求》的基础上进行编制。与q/gdw 233相比,《Q/GDW 397-2009-电动汽车非车载充放电装置通用技术要求》定义了充放电装置,对其功能做出了规定,并提出电网异常响应和孤岛检测等要求。《Q/GDW 397-2009-电动汽车非车载充放电装置通用技术要求》与q/gdw 233并行使用,分别作为电动汽车非车载充放电装置和电动汽车非车载充电机的一般性技术要求。

目录

前言
1 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和定义
4 总则
5 基本构成
6 功能要求
7 技术要求
8 电网接入要求
9 充放电装置与电动汽车蓄电池系统的连接
10 标识
编制说明

前言/序言


汽车技术与能源系统革新:非电动汽车动力系统、智能网联及未来交通解决方案精选书目 引言: 随着全球能源结构的转型和环保法规的日益严格,传统燃油汽车正逐步让位于以电力驱动为核心的新一代交通工具。然而,汽车技术的演进是一个多维度、相互交织的复杂系统工程。除了聚焦于电动汽车(EV)充电基础设施这一关键环节之外,更广阔的汽车工业图景还涵盖了发动机的深度优化、车辆的智能化升级、人机交互的革新,以及如何将新能源与传统动力系统进行有效融合等诸多方面。 本精选书目旨在为研究者、工程师及行业决策者提供一个全面且深入的参考框架,聚焦于非电动汽车动力系统的高效化、汽车电子电气架构的重构、自动驾驶与智能网联技术的落地应用、以及面向未来可持续性的材料科学与制造工艺。 --- 第一部分:内燃机的高效、低排放与替代燃料技术(超越纯电的动力优化) 尽管电动化是趋势,但中短期内,内燃机仍将是全球交通工具的主力,其性能的提升和排放的控制依然至关重要。 1. 涡轮增压与燃烧过程精细控制 《高负荷发动机的瞬态热管理与动态响应优化研究》: 本书深入探讨了先进涡轮增压系统(如电控可变截面涡轮VGT、双涡管技术)在不同工况下的动态特性。重点分析了燃烧室几何形状、喷油策略(如高压共轨、缸内直喷的复合应用)与进气脉动之间的耦合关系。内容涵盖了先进的燃烧模式,如均质充量压燃(HCCI)和稀薄燃烧技术在实际应用中面临的稳定性与氮氧化物(NOx)控制挑战,特别是如何通过精确控制点火提前角和混合气均匀度来实现瞬态工况下的效率最大化。 《先进材料在发动机热端部件中的应用与寿命预测》: 关注高热负荷环境下,活塞、气门、涡轮叶片等关键部件的材料科学进步。涉及高温合金、陶瓷涂层技术(Thermal Barrier Coatings, TBCs)在降低热损失和提升耐腐蚀性方面的应用。书中提供了基于有限元分析(FEA)的热应力模型和疲劳寿命预测方法,以指导极端工作条件下的部件设计。 2. 替代燃料动力系统集成 《氢内燃机(H2-ICE)的关键技术瓶颈与解决方案》: 详细阐述了氢燃料作为内燃机替代能源的挑战,包括低热值燃料的特性、高渗透性导致的润滑和密封问题,以及如何通过稀薄燃烧和特殊火花塞技术来抑制氢燃烧时特有的高NOx排放。书中对比了歧管喷射(PFI)与缸内直喷(DI)在氢气应用中的优劣势。 《生物燃料与合成燃料(e-Fuels)在现有基础设施中的兼容性与性能评估》: 本书聚焦于如何将可持续航空燃料(SAF)或合成甲烷(e-Methane)整合到现有的汽油/柴油发动机平台。分析了燃料成分变化对燃油喷射系统、催化转化器效率和润滑油性能的长期影响,并提供了相应的ECU(发动机控制单元)标定调整方案。 --- 第二部分:汽车电子电气架构(EEA)与域控制器重构 现代汽车的复杂性已从机械转移到软件和电子系统。本部分关注于如何构建支持未来功能(如L3及以上自动驾驶)的中央计算平台。 3. 域控制器与中央计算平台设计 《基于SOA(面向服务的架构)的下一代车载软件平台构建指南》: 描述了从传统的基于ECU的分布式架构向集中式域控制器(如动力域、自动驾驶域、座舱域)迁移的技术路径。重点解析了AUTOSAR Classic与AUTOSAR Adaptive标准在功能划分和软件组件(SW-C)管理上的差异,以及如何利用中间件实现跨域的数据共享和通信。 《车载以太网与高速数据链路的物理层设计与容错机制》: 探讨了CAN/LIN总线向车载千兆以太网升级的必要性。书中详细介绍了100BASE-T1/1000BASE-T1的物理层特性,包括线束设计、电磁兼容性(EMC)测试标准,以及TSN(时间敏感网络)在确保关键控制信号实时性和确定性方面的应用。 4. 功能安全(ISO 26262)与信息安全(ISO/SAE 21434)的深度融合 《系统级功能安全分析:从ASIL分解到硬件随机失效率预测》: 本书不涉及充电控制,而是专注于动力系统和转向制动系统的功能安全实施。内容包括危害分析与风险评估(HARA)、安全目标设定、以及如何通过冗余架构(如双核锁步处理器)来满足ASIL D级别的要求。提供了详细的随机硬件失效率(SPFM)和安全机制指标(LFM)的计算案例。 《车载网络的安全边界划分与入侵检测系统(IDS)的部署策略》: 关注于网络攻击面扩大后的安全防护。书中分析了针对诊断端口(OBD/UDS)和OTA(空中下载)更新通道的潜在威胁,并介绍如何在网关ECU上部署基于机器学习的异常行为检测算法,以实时识别和隔离恶意数据包。 --- 第三部分:高级驾驶辅助系统(ADAS)与环境感知(非充电管理) 自动驾驶的实现依赖于多传感器融合和高级的决策算法,这些技术是车辆智能化的核心。 5. 激光雷达(LiDAR)与高分辨率成像雷达(Imaging Radar)的信号处理 《基于飞行时间(ToF)原理的固态激光雷达点云噪声抑制技术》: 深入探讨了高精度LiDAR的内部工作原理,重点分析了环境光干扰、多径效应造成的伪影,以及如何利用卡尔曼滤波、RANSAC算法对点云数据进行实时、鲁棒的预处理。 《4D成像雷达的多普勒效应分析与目标分类算法》: 聚焦于高分辨率雷达在恶劣天气(雨、雾)下的性能优势。书中详细介绍了如何从原始的I/Q数据中提取速度、角度、距离和高度信息,并使用深度学习模型(如PointNet变体)对行人、静态障碍物和非标准交通工具进行精确识别和分类。 6. 传感器数据融合与高精度定位 《多传感器异构数据融合的贝叶斯网络模型构建与优化》: 阐述了将视觉、雷达、惯性测量单元(IMU)数据进行最优估计的方法。内容涵盖了扩展卡尔曼滤波(EKF)、无迹卡尔曼滤波(UKF)在非线性状态估计中的应用,并对比了基于概率图模型(如马尔可夫随机场)的融合策略。 《面向L4自动驾驶的高精度地图(HD Map)的构建、维护与实时更新策略》: 讨论了如何通过众包数据和专有测绘车对厘米级地图进行高效的特征提取(车道线、路标、坡度),以及在系统发生定位漂移时,如何利用基于视觉的局部地图匹配技术(Visual Odometry)实现快速、鲁棒的重定位。 --- 第四部分:面向全生命周期的车辆轻量化与制造工艺创新 提升效率和性能的另一条重要路径是减轻车身和传动系统的重量,并采用更环保、更高效的制造方法。 7. 结构件的先进连接技术与多材料设计 《异种材料连接技术在车身轻量化中的应用:搅拌摩擦焊与激光钎焊的工艺窗口研究》: 探讨了铝合金、高强度钢(AHSS)与复合材料(CFRP)在车身结构件中的混合应用。书中详细分析了搅拌摩擦焊(FSW)的微观组织变化和残余应力分布,以及激光钎焊在对热敏感材料连接时的热输入控制技术。 《增材制造(3D打印)在复杂几何功能件快速迭代中的应用案例分析》: 涵盖了选择性激光熔化(SLM)和电子束熔化(EBM)技术在制造高性能金属零件(如定制化散热器、轻量化悬挂连接件)中的实践。重点在于粉末特性对最终零件的力学性能和表面粗糙度的影响。 8. 车辆NVH(噪声、振动与声振粗糙度)的优化设计 《基于传递路径分析(TPA)的整车NVH解耦与优化》: 针对传统内燃机车在特定工况下的振动传递问题,本书提供了系统性的分析方法。内容包括声学腔体的模态分析、发动机激振力的精确测量技术,以及如何通过改变发动机悬置的刚度特性和阻尼材料来降低车内噪声。 --- 总结: 本书目提供的参考资料,共同描绘了汽车工业从机械时代向软件定义汽车(SDV)迈进的宏大蓝图。它们涵盖了动力源的深度挖掘、电子架构的根本性重构、人工智能与环境交互的突破,以及制造层面的持续创新,为构建安全、高效、可持续的未来交通生态系统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和工程基础。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Q/GDW 397-2009-电动汽车非车载充放电装置通用技术要求》的封面设计,给我的第一印象是相当的严谨和专业,那种带着浓厚行业标准气息的排版,让人立刻就能感受到它所蕴含的技术深度。我本来是想找一些关于如何在家安装家用充电桩的实用指南,最好能图文并茂地指导我一步步完成布线和调试的,最好是那种面向普通车主的“傻瓜式”操作手册。然而,翻开这本书,我看到的却是大量的技术参数、规范术语以及严格的测试流程描述。它似乎完全是为那些在实验室里进行设备研发和质量控制的工程师们准备的,每一个章节都在探讨“非车载”这个特定领域的各种技术边界和符合性要求。例如,它对功率模块的纹波系数、电磁兼容性的严苛指标,对我这个只想知道我的车能不能顺利接入社区电网的普通用户来说,简直是天书。我期望看到的是关于不同电池类型(比如磷酸铁锂和三元锂)在不同环境温度下,充电效率如何变化这类贴近日常使用的分析,甚至是一些关于延长电池寿命的日常维护小窍门的介绍。很遗憾,这本书完全没有涉及这些“软性”的、与用户体验息息相关的内容,它专注于的是设备本身的“硬性”标准,让我在试图寻找日常充电问题的解决方案时,感到了强烈的方向偏差。这本书的调性太过学术化和规范化,对于一个初次接触电动车充电技术的消费者而言,几乎是无法下咽的“技术大餐”。

评分

说实话,我正在考虑为我单位的新能源车队采购一批新的非车载充放电设备,我希望这本书能给我提供一个可靠的采购决策框架,让我可以根据技术参数来筛选出性价比最高、最耐用的供应商。我期待书中能有不同技术路线(比如SiC半导体应用与传统IGBT方案)在效率和寿命上的对比分析,以及不同功率等级设备在实际负载下的长期可靠性数据参考。更进一步,我希望能看到关于设备故障代码的标准化定义和远程诊断接口的要求,这样我们就能建立一个高效的运维体系。然而,这本书提供的是一套“达标”的验收标准,它告诉我“合格品”应该是什么样子,但没有告诉我“最优品”应该具备哪些超越基础要求的特性。它像一张政府颁发的准生证,说明设备具备了被允许进入市场的资格,却无法指导我如何挑选那个在未来十年内依然能稳定运行、维护成本最低的“优等生”。因此,对于一个需要进行大规模设备选型和长期资产管理的采购决策者而言,这本书缺乏商业导向和未来趋势的预测,它的价值更多体现在合规性审查的“底线”上,而非“上限”的探索,这让我感到它在实际的商业应用指导性上远远不够。

评分

我当时急切地想了解的是,市面上那些琳琅满目的快充站,它们的充电速度和安全性究竟哪个更靠谱,尤其是在城市高峰时段使用时,会不会对我的电动车电池造成不可逆的损害。我期待这本书能像一位经验丰富的技术顾问,帮我剖析不同充电协议之间的优劣,比如CCS、CHAdeMO,以及国内的国标是如何平衡充电效率与电池热管理这个核心矛盾的。我设想的“通用技术要求”应该会包含一些对实际应用场景的场景模拟和应对策略,比如如何应对电网波动、如何确保在极端天气下(酷暑或严寒)充放电设备的可靠性。然而,这本书的焦点似乎完全放在了对“装置”本身的定义、结构和性能的界限划定上,更像是一部工厂出厂前的“体检报告”标准集。它详细阐述了“非车载”设备在满足特定安全冗余度后,才能被允许接入电网的流程和指标,但我找不到任何关于如何通过调整充电电流百分比来优化日常使用的建议。读完后我最大的感受是,我知道这个设备“应该”怎么设计才能通过检测,但我依然不清楚,在实际使用中,面对一个全新的充电桩,我应该如何快速判断它的质量,或者说,我的车在它身上充电时,实际的能量转换效率究竟如何。这本书提供的知识是静态的、面向制造端的,而我需要的却是动态的、面向使用端的决策支持。

评分

作为一个对电动汽车技术充满好奇心的爱好者,我本来希望这本书能为我揭示一些关于能量回馈(V2G)技术的最新进展,毕竟“充放电装置”这个词汇天然地带有双向能量流动的暗示。我期待看到的是,在这个2009年的标准下,已经对未来车辆到电网的能量互动做出了哪些前瞻性的规范和接口定义,哪怕只是初步的设想。我梦想着能读到一些关于如何利用闲置的电动汽车作为分布式储能单元的技术框架,以及这些装置在并网时的安全隔离措施的具体要求。但是,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部针对那个时间点上,特定型号充电机和放电器进行“基本功”检测的教科书。它对“放电”功能的描述,可能更多地指向设备自身的维护、测试放电或负载模拟,而不是面向用户实际使用的能源回馈功能。书中对于“通用”的理解,似乎停留在确保不同厂商的充电设备在基础电气性能上保持一致,以满足电网接入的合规性,而非探索设备在未来能源生态中的潜力。因此,对于那些关注新能源技术发展前沿,特别是储能和电网互联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内容深度和时间跨度都显得有些局限和侧重,完全没有触及到我所期待的未来技术图景。

评分

我购买这本书的初衷,其实是想弄清楚,为什么不同品牌的充电枪插头在某些充电桩上就是“不兼容”或者“接触不良”,我猜想这背后一定有标准的定义。我希望能找到关于物理接口的详细三维图纸、公差范围的严格界定,以及插拔寿命的测试标准,这样我就能理解为什么有时候需要用力才能插紧,或者为什么用了几年后充电枪会松动。我想这本书既然是“通用技术要求”,理应对这些机械层面的细节有所涉及,因为机械连接的可靠性是电气连接的前提。然而,这本书的“通用要求”似乎集中火力在电气安全和性能指标上,比如电压稳定度、电流精度这些参数。对于那些决定充电装置寿命和用户体验的关键的机械设计细节——比如插头的材料耐磨性、防尘防水等级(IP等级)的具体执行标准,甚至是接口的防呆设计——这本书并没有提供我所需要的、细致到足以让我进行独立评估的描述。我想要的是一本关于“接口的工程学”的书,而拿到手的却是一本关于“电能质量的规范书”,这使得我在解决实际使用中遇到的“插拔困难户”的问题上,依然一筹莫展。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