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质工程学(下册)

水质工程学(下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姜应和,谢水波 编
图书标签:
  • 水质工程学
  • 环境工程
  • 给排水工程
  • 水处理
  • 污染控制
  • 环境科学
  • 工程技术
  • 下册
  • 教材
  • 高等教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324454
版次:1
商品编码:10490719
品牌:机工出版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85
字数:626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水质工程学(下册)》为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是我国第一部以培养给水排水科学与工程应用型专业人才为主的《水质工程学》教材。教材系统地论述了水质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给水与污废水处理的主要技术与发展趋势。全书分上、下两册,共4篇24章。《水质工程学(下册)》为下册。上册:第1篇水质与水处理概论,内容包括水资源、水质与水质标准、水处理方法概论。第2篇水的物理、化学及物理化学处理工艺原理,内容包括凝聚和絮凝、沉淀、过滤、吸附、氧化还原与消毒、离子交换、膜滤技术、水的冷却、腐蚀与结垢等处理方法。下册:第3篇生物处理理论与应用,内容包括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厌氧生物处理、自然生物处理、活性污泥法强化与改良工艺、污泥处理与处置等。第4篇水处理工艺系统与处理厂设计,内容包括常用给水处理、特种水源水处理、城市污水处理、工业废水处理等。
《水质工程学(下册)》可作为给水排水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等专业的基本教材,也可以供相关领域的科技人员参考。
《水质工程学(下册)》配有电子课件,免费提供给选用本教材的授课教师,需要者请根据书末的“信息反馈表”索取。

目录

前言
第三篇 生物处理理论与应用
第16章 活性污泥法
16.1 活性污泥法的基本原理
16.1.1 活性污泥法的基本概念
16.1.2 活性污泥法的基本流程
16.1.3 活性污泥的形态与增长规律
16.1.4 活性污泥净化反应过程
16.2 活性污泥净化反应影响因素与主要设计、运行参数
16.2.1 活性污泥净化反应影响因素
16.2.2 活性污泥净化反应系统的主要控制指标与设计、运行参数
16.3 活性污泥反应动力学
16.3.1 概述
16.3.2 活性污泥反应动力学的基础——米一门公式与莫诺德方程式
16.3.3 Lawrence-McCarty模式
16.3.4 动力学参数的测定
16.4 活性污泥处理系统的运行方式与曝气池的工艺参数
16.4.1 传统活性污泥法
16.4.2 渐减曝气活性污泥法
16.4.3 阶段曝气活性污泥法
16.4.4 再生曝气活性污泥法
16.4.5 生物吸附活性污泥法
16.4.6 延时曝气活性污泥法
16.4.7 完全混合活性污泥法
16.4.8 高负荷活性污泥法
16.4.9 克劳斯(Kraus)活性污泥法
16.4.10 深层曝气活性污泥法
16.4.11 浅层曝气活性污泥法
16.4.12 纯氧曝气活性污泥法
16.5 曝气的理论基础
16.5.1 氧转移原理
16.5.2 氧转移影响因素
16.5.3 氧转移效率与供气量的计算
16.6 曝气系统与空气扩散装置
16.6.1 概述
16.6.2 鼓风曝气系统与空气扩散装置
16.6.3 机械曝气装置
16.7 活性污泥反应器——曝气池
16.7.1 曝气池的分类
16.7.2 推流式曝气池
16.7.3 完全混合曝气池
16.8 活性污泥处理系统的工艺设计
16.8.1 设计基础资料
16.8.2 工艺计算与设计的主要内容
16.8.3 艺计算与设计的基础数据
16.8.4 艺计算与设计应确定的主要各项参数
16.8.5 工艺流程的选择
16.8.6 曝气池的计算与设计
16.8.7 曝气系统的计算与设计
16.8.8 二次沉淀池的计算与设计
16.8.9 污泥回流系统的计算与设计
16.8.10 曝气沉淀池的计算与设计
16.8.11 设计举例
16.9 活性污泥处理系统的维护管理
16.9.1 活性污泥处理系统的起动与试运行
16.9.2 活性污泥系统重要运行参数的检测与调节
16.9.3 活性污泥系统的常见异常现象与对策
练习题
第17章 生物膜法
17.1 概述
17.1.1 生物膜及其形成过程
17.1.2 生物膜的构造及净化机理
……
第4篇 水处理工艺系统与处理厂设计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环境微生物学原理与应用》内容简介 导论:微生物在地球系统中的核心角色 本书旨在全面阐述环境微生物学的基本原理、关键研究方法及其在现代环境科学与工程中的广泛应用。环境微生物学是理解地球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以及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基石。我们聚焦于栖息于土壤、水体、沉积物乃至极端环境中的微生物群落,探讨它们如何驱动碳、氮、磷、硫等关键元素的转化,并作为生物修复和生物净化的主要驱动力。 第一部分:环境微生物的生命基础与多样性 本部分构建了理解环境微生物行为的基础框架。首先,我们深入探讨了微生物的细胞结构、代谢途径和遗传机制,重点分析了它们如何在不同能量梯度和营养条件下维持生存与繁殖。环境微生物展现出惊人的代谢多样性,从光合自养到各种形式的化能异养,每一种代谢途径都在特定的生态位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随后,我们详细梳理了环境微生物的系统分类与生态学多样性。涵盖细菌域、古菌域以及真核微生物(如真菌和原生动物)的分类学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和分子生态学指纹。特别关注了那些在地球关键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起核心作用的微生物类群,例如硝化细菌、反硝化细菌、产甲烷菌以及固氮菌。通过对不同环境(如深海热液喷口、酸性矿山废水、冰川融水等)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剖析,揭示了环境压力如何塑造微生物的适应性策略。 第二部分: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微生物驱动力 微生物是地球上所有主要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引擎”。本部分将循环过程分解为若干关键环节进行系统阐述: 碳循环: 从光合作用固碳到呼吸作用释碳,包括有机质的初级分解(微生物降解)以及甲烷的产生与氧化(产甲烷作用与甲烷氧化菌)。重点讨论了土壤有机质的稳定化和矿化过程中的微生物贡献。 氮循环: 这是一个多步骤、高度依赖微生物的复杂过程,包括固氮作用(将大气氮转化为生物可利用态)、氨化作用、硝化作用(亚硝酸盐和硝酸盐的生成)以及反硝化作用(将硝酸盐还原为氮气返回大气)。本书深入分析了这些步骤的酶学基础和影响环境因素(如氧气、pH值、温度)的调控机制。 硫循环与磷循环: 探讨了硫酸盐还原菌、硫氧化菌在硫的氧化还原过程中的作用,以及微生物如何通过胞外酶的产生和分泌来提高磷酸盐的生物有效性,尤其是在厌氧沉积物中的过程。 第三部分:微生物与环境介质的相互作用 微生物并非孤立存在,它们与周围环境介质的相互作用决定了它们的生态功能和污染物归趋。 土壤微生物生态学: 重点分析了土壤作为微生物栖息地的独特性质,包括土壤团聚体结构、根际微环境(Rhizosphere)的物质交换,以及微生物群落在土壤结构维护和养分释放中的作用。讨论了植物与微生物间的共生关系,如丛枝菌根真菌(AMF)和根瘤菌。 水体微生物生态学: 针对河流、湖泊、地下水和海洋系统,分析了水动力学、光照强度和营养物质梯度对浮游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初级生产力的影响。特别关注了水体富营养化过程中微生物的响应与作用。 生物膜的形成与功能: 生物膜是微生物在界面上定殖和代谢活动的主要形式。本书详述了生物膜的形成机制、结构组成(胞外聚合物EPS)及其在生物修复、管道腐蚀和水处理过程中的关键作用。 第四部分:环境微生物工程应用 基于对微生物过程的深刻理解,本部分聚焦于环境工程中的实际应用技术: 生物修复(Bioremediation): 阐述了利用微生物降解或转化环境污染物(如石油烃、农药、重金属和新兴污染物)的原理。详细介绍了生物刺激(Biostimulation)和生物强化(Bioaugmentation)的技术路线,并结合案例分析了其在土壤和地下水修复中的成功实践。 生物处理技术: 深入探讨了活性污泥法、膜生物反应器(MBR)等现代废水处理技术中微生物群落的生理状态、污泥沉降性能及其对污染物去除效率的影响。讨论了好氧、厌氧消化在固体废物处理中的微生物学基础。 微生物在气候变化中的调控作用: 分析了微生物对温室气体(如$ ext{CH}_4$和$ ext{N}_2 ext{O}$)排放的贡献与控制潜力,以及全球变暖背景下微生物群落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影响。 第五部分:环境微生物学的研究方法与前沿 为应对复杂环境体系的挑战,现代环境微生物学依赖于尖端的技术手段。本部分介绍了从宏基因组学、宏转录组学到代谢组学的多组学分析平台,这些技术如何帮助研究人员识别关键的功能基因、量化活性微生物群落,并揭示环境变化下的基因表达响应。此外,还探讨了微生物生态模型的构建及其在预测生态系统功能变化中的应用价值。 本书内容全面、逻辑严密,旨在为环境工程、环境科学、生态学及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工程师和高年级学生提供一本扎实的理论参考和实用的技术指南。通过对微生物生命活动的微观洞察,实现对宏观环境问题的有效管理与解决。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很有质感,沉甸甸的,一看就是一本厚重的学术著作。我拿到它的时候,刚好是夏天,窗外的蝉鸣声一阵阵的,我给自己冲了一杯冰咖啡,就迫不及待地翻开了。书页的纸张触感细腻,印刷清晰,一点都不刺眼,这一点对于长时间阅读的人来说,简直是福音。拿到书之后,我最先关注的其实是它的目录,我想了解一下它大致的框架和涵盖的范围。我之前接触过一些水处理方面的入门书籍,但总感觉不够深入,很多概念还是模模糊糊的。这本书的目录看起来就非常详尽,从最基础的水化学原理,到各种处理工艺的详细介绍,再到水质监测和评价,几乎涵盖了水质工程的方方面面。我尤其对其中关于新型处理技术的章节很感兴趣,比如膜处理、高级氧化等等,这些都是当前水处理领域的研究热点,希望能在这本书里找到更系统、更深入的解释。这本书的装帧也很考究,封面设计简洁大气,没有过于花哨的图案,而是用一种沉稳的蓝色作为主色调,象征着水的纯净与深邃。书的厚度适中,拿在手里也比较舒适,不会感到过于沉重。翻开书页,纸质很好,摸起来有种柔滑的感觉,而且没有异味。印刷字体清晰,排版也很合理,阅读起来不会感到疲劳。我喜欢这种用心的细节,这往往预示着一本书的内在品质。

评分

最近我一直在关注一些与水污染防治相关的新闻,发现水资源的问题越来越严峻,这也让我对水质工程这门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本书,光是名字就吸引了我,《水质工程学(下册)》,给我一种深入、专业的印象。拿到手的时候,就觉得它很有分量,纸张的手感也很好,不是那种容易泛黄的廉价纸,印刷字体清晰,排版也很舒服,不会让人有压迫感。我非常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找到关于工业废水处理、城市污水处理以及雨洪管理等方面的详细论述。因为我觉得这些是当前水污染治理的关键环节,能够真正解决我们面临的水环境问题。我希望这本书不仅能讲解理论知识,还能提供一些实际的工程案例,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些理论在现实中的应用,以及不同处理技术的优劣势对比。这本书的整体风格让我觉得它是一本值得反复研读的专业书籍,能够帮助我建立起对水质工程的系统性认识。

评分

我一直以来都对环境保护领域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饮用水安全问题。当我在书店看到这本《水质工程学(下册)》时,立刻就被它吸引住了。书的整体感觉非常专业,一看就是经过严谨编纂的学术著作。我迫不及待地翻阅了一下,感觉其内容非常丰富,涵盖了水质工程的许多关键领域。我之前在学习相关知识时,遇到过一些概念上的困惑,比如不同水处理工艺的优缺点比较,以及如何根据不同的水源水质选择最合适的处理方案。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清晰、系统的解答。尤其是其中关于水污染控制和水生态修复的内容,这对于当前社会面临的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恶化问题来说,显得尤为重要。我关注的书籍通常会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我希望这本书不仅能提供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能结合实际案例,让我对水质工程有更直观的认识。这本书的手感就让我觉得很舒服,拿在手里有一种分量感,但又不会太压手。封面设计简洁而有力量,蓝色的背景和白色的字体,给人一种专业、严谨的感觉。我迫不及待地想深入阅读这本书,希望能从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和启发。

评分

对于任何一个对水处理行业感兴趣的初学者来说,选择一本合适的入门书籍至关重要。这本《水质工程学(下册)》从其外观上看,就给人一种扎实可靠的感觉。书的尺寸比较大,拿在手里感觉很厚重,预示着里面内容的丰富程度。我特别留意了它的装帧,封面设计采用了比较朴素的风格,没有过多的装饰,显得很学术。翻开书页,纸张的质感很好,非常顺滑,印刷字体也清晰易读,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觉得眼睛疲劳。作为一名希望深入了解水质工程领域的人,我最关注的是书籍内容的系统性和深度。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从基础理论出发,逐步深入到各种复杂的水处理工艺,并且能提供一些实际工程应用中的案例分析。我特别希望它能在水质监测、评价和管理方面提供更详细的指导,因为这些都是确保水质安全的关键环节。这本书的整体感觉就是一本值得信赖的工具书,能够帮助我系统地构建起我对水质工程的认知框架。

评分

我是一名对城市供水系统非常好奇的学生,一直想了解自来水厂究竟是如何工作的,以及我们喝的水是如何变得干净的。这本《水质工程学(下册)》的名字就直接击中了我的兴趣点。拿到书的时候,我最先感受到的是它沉甸甸的质感,让人觉得里面知识量肯定很足。书的纸张质量非常好,触感细腻,印刷也非常清晰,色彩柔和,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觉得眼睛酸涩。我迫不及待地翻开,看到目录的时候,心里一阵激动。它涵盖了从水处理的原理到各种具体的工艺流程,甚至还有水质监测和管理方面的内容,感觉非常全面。我尤其希望能在这本书里找到关于饮用水消毒、除垢以及如何去除水中微量污染物等方面的详细解释,因为这些都是我一直比较关注的细节。这本书的设计风格也很朴实,封面简洁大方,给人一种专业、严谨的感觉,这让我对它的内容更加期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