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林木害虫天敌昆虫

中国林木害虫天敌昆虫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何俊华,陈学新 编
图书标签:
  • 林木害虫
  • 天敌昆虫
  • 生物防治
  • 昆虫学
  • 农业科学
  • 植保
  • 森林保护
  • 害虫防治
  • 昆虫资源
  • 生态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林业出版社
ISBN:9787503846724
版次:1
商品编码:10481465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6-12-01
用纸:铜版纸
页数:224
字数:330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为了总结我国近些年来在天敌昆虫的研究成果,进一步推动病虫害防治事业的发展,维护生态系统平衡,笔者们受中国林业出版社委托,组织有关专家编写了这本专著。书中介绍了我国林区常见的天敌昆虫和蜘蛛近200种,内容包括天敌昆虫的寄主,分布、形态特征、生活习性等。蜘蛛虽然不是昆虫,但在林木害虫自然控治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按照惯例,蜘蛛作为这本书的得要内容之一收录进来。
笔者们期望这本书能够对利用天敌昆虫防治林木害虫工作有所帮助,并对保护生物多样性工作有所贡献。

目录

前言
昆虫纲
螳螂目
螳螂科
半翅目
蝽科
长蝽科
猎蝽科
花蝽科
盲蝽科
姬蝽科
鞘翅目
虎甲科
步甲科
隐翅虫科
伪郭公虫科
芫菁科
穴甲科
方头甲科
瓢虫科
长角象科
膜翅目
钩腹蜂科
枝跗瘿蜂科
光翅瘿蜂科
小蜂科
长尾小蜂科
金小蜂科
旋小蜂科
姬小蜂科
赤眼蜂科
缘腹细蜂科
姬蜂科
茧蜂科
螯蜂科
肿腿蜂科
青蜂科
土峰科
蜾赢蜂科
胡蜂科
蚁科
泥蜂科
双翅目
食蚜蝇科
寄绳科
蛛形纲
蜘蛛目
栉板蛛科
地蛛科
狒蛛科
隐石蛛科
卷叶蛛科
皿蛛科
球蛛科
园蛛科
肖蛸科
络新妇科
漏斗蛛科
盗蛛科
狼蛛科
猫蛛科
蟹蛛科
管巢蛛科
跳蛛科
参考文献
附录

前言/序言


《虫痕下的绿洲:解密生态平衡的隐形卫士》 在这片承载着古老文明与勃勃生机的土地上,森林,这片绿色冠冕,不仅是地球的肺叶,更是无数生灵栖息的家园。然而,在繁茂的枝叶间,一场无声的战争从未停歇。来自外界的侵扰,往往聚焦于那些肆虐的害虫,它们啃噬着绿色的生命,威胁着生态的稳定。但大多数人或许并未意识到,在这场此消彼长的较量中,始终活跃着一群鲜为人知的“隐形卫士”——它们是自然界精妙设计的产物,以其独特的方式,维系着这片绿洲的勃勃生机。 本书,并非一本枯燥的昆虫名录,也不是一篇关于病虫害防治的理论手册。相反,它是一场深入林间、探寻生命奥秘的旅程。我们将一同拨开迷雾,揭开那些隐藏在树冠之下、土壤深处的传奇故事。我们将不再仅仅关注那些破坏者,而是将目光聚焦于那些默默无闻、却对森林健康至关重要的“朋友”——那些以害虫为食的益虫,那些主宰着自然界食物链平衡的关键环节。 一、 隐秘的战场:当绿叶化作战场 想象一下,当您漫步在静谧的森林中,微风拂过,带来泥土与植物的芬芳。然而,在这看似宁静的表象下,一场持续亿万年的生存斗争正悄然上演。那些让林业工作者头疼不已的害虫,如各种食叶蛾的幼虫、钻蛀树干的蛀虫、吸食树汁的蚜虫等等,它们以惊人的繁殖速度和惊人的食量,对森林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它们的出现,往往意味着树木的生长受阻、产量下降,甚至大规模的死亡,从而引发一系列的生态危机,如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锐减等。 但是,大自然自有其智慧。当一种生物的数量失控时,往往就会出现另一种生物的崛起,来制约它的发展。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主角——那些对害虫而言,是致命威胁的捕食者和寄生者。它们,就是森林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隐形卫士”。 二、 天敌的乐章:生命链条上的精妙绝配 “天敌”二字,并非一个简单的标签,它背后蕴含着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生态网络。这些天敌昆虫,形态各异,生活习性也千差万别,但它们都扮演着一个共同的角色:控制害虫种群的数量,使其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不至于对森林生态系统造成毁灭性的打击。 1. 捕食者的“铁血柔情” 在森林的各个角落,活跃着一群令人敬畏的捕食者。它们可能是那些拥有锐利口器的步行虫,它们在林下穿梭,吞噬着地上的幼虫和蛹;它们可能是那些在枝叶间翩翩起舞的瓢虫,它们以蚜虫为食,每只瓢虫一生可以消灭数千只蚜虫;它们也可能是那些善于隐匿的螳螂,它们静待猎物,一击必杀。 瓢虫家族: 提起益虫,不得不提的就是形形色色的瓢虫。它们色彩斑斓,形态可爱,但别被它们的外表迷惑,它们可是蚜虫的“噩梦”。从幼虫到成虫,瓢虫都以蚜虫为主要食物,有效地控制着蚜虫的爆发。不同种类的瓢虫,对不同的蚜虫种类有着特殊的偏好,这种精准的捕食行为,是维持植物健康生长的关键。 步行虫的“扫荡”: 藏身于落叶层和土壤中的步行虫,是陆地生态系统中重要的捕食者。它们拥有强大的咀嚼式口器,能够捕食各种地面活动的昆虫幼虫、卵,甚至是蜗牛。它们在夜间活动,悄无声息地“清理”着森林地面上的潜在威胁。 寄生蜂与寄生蝇: 它们或许是天敌中最“狡猾”的一类。它们并不直接杀死害虫,而是将自己的卵产在害虫的体内或体外,当虫卵孵化后,幼虫便以寄主为食,最终导致寄主死亡。这种寄生行为,虽然听起来有些残忍,但却是控制害虫种群数量的极其高效的方式。例如,许多食叶蛾的幼虫,都可能被特定的寄生蜂所寄生,它们的数量便能在很大程度上被这些“隐形杀手”所控制。 2. 寄生者的“生命接力” 寄生性天敌,是控制害虫爆发最强大的武器之一。它们往往具有极高的专一性,也就是说,一种寄生蜂或寄生蝇,可能只针对某一种或少数几种害虫进行寄生。这种高度的专一性,意味着它们不会误伤有益的昆虫,从而保护了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 绒茧蜂: 许多鳞翅目害虫(如各种蛾类)的卵,都可能被绒茧蜂所寄生。绒茧蜂会将卵产在害虫的卵块上,孵化后的幼虫会取食害虫的卵,阻止其孵化。 寄生蝇: 寄生蝇的种类繁多,它们可以寄生在几乎所有的害虫类群中,包括鞘翅目、双翅目、鳞翅目等。有些寄生蝇的幼虫直接钻入害虫体内发育,有些则在害虫的体表发育。它们是害虫种群数量波动的重要调控者。 三、 森林的守护者:揭秘天敌的生命史诗 深入了解这些天敌昆虫,就像翻开一部波澜壮阔的生命史诗。它们的生命周期,与害虫的生命周期紧密相连,形成了一个精妙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生关系。 成虫的职责: 许多捕食性天敌的成虫,例如瓢虫和某些步行虫,是活跃的捕食者,它们在森林的各个层面搜寻食物,控制着害虫的数量。而寄生性天敌的成虫,则忙碌于寻找合适的寄主,完成产卵的任务,为下一代生命的延续埋下伏笔。 幼虫的“进食盛宴”: 许多捕食性天敌的幼虫,往往比成虫更具捕食性。例如,瓢虫的幼虫,以更快的速度和更强的食欲吞食着蚜虫。寄生性天敌的幼虫,则在寄主体内,汲取养分,慢慢长大。 化蛹与羽化: 无论是捕食者还是寄生者,它们都需要经历化蛹期,在这个阶段,它们完成身体的重塑,为最终的羽化做好准备。这个时期,它们也可能成为其他生物的捕食对象,自然界的生存法则,无处不在。 繁衍与传承: 最终,这些天敌昆虫会羽化成成虫,完成交配和产卵,将生命的接力棒传递下去。它们数量的多少,直接取决于它们食物的丰富程度(即害虫的数量)以及它们自身生存环境的适宜程度。 四、 生态智慧的启示:从书中看到的未来 理解这些隐形卫士,远不止于认识一种昆虫,它更是一种对生命智慧的崇敬,一种对自然循环的深刻领悟。 生物防治的基石: 了解和保护这些天敌昆虫,是进行绿色、可持续的生物防治的关键。通过人工释放优势天敌,或者保护和创造适宜天敌生存的环境,我们可以减少对化学农药的依赖,降低环境污染,保障食品安全。 生态平衡的维护者: 它们的存在,是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保证。当害虫爆发时,正是这些天敌的介入,才使得局势得以控制,避免了更大规模的生态灾难。 自然的“智慧”: 它们的演化历程,是自然选择和适应的生动写照。它们与害虫之间相互制约、相互适应的关系,是自然界精妙绝伦的“设计”。 本书,将带您走进一个前所未有的视角,去认识那些默默守护着森林健康的“隐形卫士”。我们将通过生动的故事、细致的描绘,为您展现这些微小生命所蕴含的巨大能量,以及它们在维护地球生态平衡中所扮演的不可或缺的角色。这是一次对自然界生命奥秘的探寻,一次对生态智慧的致敬,一次对可持续未来的展望。让我们一同聆听,来自虫痕下的绿洲,那些关于生命、关于平衡、关于希望的低语。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实用性超乎我的想象,我本来以为这是一本偏向纯理论的参考书,没想到它在“如何应用”这方面做得非常到位。内容组织上,它似乎遵循了从宏观到微观的递进思路,先是概述了天敌昆虫在整个害虫控制网络中的地位,然后迅速转入到具体物种的识别、诱集和人工繁殖技术。对于那些希望开展小型生物防治实验的人来说,书后附录的几种常用培养基的配方和操作流程,简直是“及时雨”。我尤其欣赏其中关于“伴生植物”和“栖息地营造”的章节,它强调了创造一个有利于天敌生存的环境,而非仅仅依赖单一的释放策略,这种系统性的生态思维非常值得推广。它让“生物防治”这个概念不再高不可攀,而是变得触手可及,非常适合林业技术人员或有志于生态农业的农户参考。

评分

作为一名生态研究爱好者,我最看重的是资料的深度和可靠性。这本书在理论框架的构建上显得尤为扎实,它不仅仅是罗列天敌昆虫的名称,而是深入剖析了它们在不同林业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机制。我发现其中关于捕食性、寄生性和拮抗性天敌的分类论述非常清晰,逻辑链条完整。书中引用的案例和数据似乎都经过了严谨的田间观察和实验室验证,而不是空泛的理论阐述。特别是对于一些关键的生物防治策略的讨论,作者似乎花了大量篇幅去对比不同控制方法的优劣势,这种辩证的思考方式,使得书中的观点更具说服力和指导意义。我希望未来能将书中的一些实操建议应用到实际的野外调查中去,这本书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非常坚实的理论基石和参考坐标。

评分

我关注的是这本书在方法论上的创新性。在现有的昆虫学著作中,很多内容侧重于对已知物种的整理和描述,但这本书似乎更倾向于探索未来防治的可能性。我注意到书中提及了几种尚未被广泛商业化应用的新型天敌物种,并对它们的潜在生物活性进行了前瞻性的分析。这种对“前沿探索”的重视,让我看到了作者不仅仅是一个知识的记录者,更是一个思考者和引领者。特别是关于基因多样性对天敌种群稳定性的影响这一章节的探讨,显示出作者具备开阔的国际视野和对当代生态学最新进展的掌握程度。对于希望了解生物防治领域未来发展方向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宝贵的、富有洞察力的视角,它不仅仅是回顾过去,更是在展望明天。

评分

阅读体验方面,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独特,它不像那种冷冰冰的教科书,反而带有一种娓娓道来的亲切感。作者在描述某些特定天敌与害虫之间的“斗争”时,笔触生动形象,仿佛在讲述一幕幕精彩的自然大戏。比如对某种寄生蜂如何精确“锁定”宿主的描述,充满了画面感,极大地激发了我继续阅读下去的兴趣。这种将科学事实融入生动故事的写作手法,无疑大大降低了专业知识的阅读门槛。此外,书中的语言风格变化多端,有时严谨精密,涉及专业的生物学术语,但很快又能切换到通俗易懂的比喻,确保了不同知识背景的读者都能跟上思路。这种平衡感处理得非常到位,使得阅读过程既有深度探索的满足感,又不至于感到晦涩难懂。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非常吸引人,封面上那几幅精美的昆虫插图,色彩饱满,细节刻画入微,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作者对自然界的热爱和专业精神。初翻阅时,我注意到它的排版布局相当考究,文字与图片的穿插布局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阅读的流畅性。特别是那些高清的微距摄影照片,简直是艺术品,清晰地展示了每种天敌昆虫的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即便是非专业人士也能从中获得极大的视觉享受。我特别喜欢它在物种介绍时,不仅提供了学名和俗名,还配上了原产地和生态环境的简要描述,这种全面的信息量让人感到物有所值。虽然我更关注的是昆虫的生态作用,但这种对个体形态的细致描绘,无疑为后续的深入理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总而言之,这本书在视觉呈现和信息载体上都做到了极高的水准,让人爱不释手,光是翻阅过程就是一种享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