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汉方典籍辞典

日本汉方典籍辞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小曾户洋,郭秀梅 著
图书标签:
  • 汉方
  • 日本汉方
  • 中医药
  • 医学史
  • 辞典
  • 传统医学
  • 养生
  • 健康
  • 历史
  • 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学苑出版社
ISBN:9787507731606
版次:1
商品编码:10473494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8-01-01
页数:461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日本汉方典籍辞典》为日本第一部汉方(中医)医学辞典,1999年由日本大修馆书店出版发行,深受日本学界重视,近年此书流入大陆,亦为中国学者所瞩目。《日本汉方典籍辞典》收录公元9-19世纪日本人编著的重要汉方医书707部,每书解题以外,并附书影(书影影印各书卷首,或扉页,或附图,并录异《日本汉方典籍辞典》影)900幅。

目录


中文版凡例
日文版凡例
漢方醫學之吸納與變遷
正文目錄
正文

附錄
著者姓名日文讀法一覽
書名日文讀法一覽
書名索引

前言/序言


汉方医学流派源流考辨 本书聚焦于汉方医学自东汉肇始,经魏晋南北朝的萌芽,至隋唐的整合,直至宋代的分化与定型,对其主要学派的形成、思想内核、经典诠释及临床实践的演变进行系统而深入的梳理与分析。全书力求摆脱传统教科书式的简单罗列,转而以历史脉络和思想嬗变为核心,探讨不同学派间知识体系的继承与创新,及其对后世东亚医学格局的深远影响。 第一部分:源起与奠基——汉医思想的早期形态(约1-3世纪) 本部分追溯汉方医学思想的初始基因。重点解析《伤寒杂病论》问世前后,张仲景对前代医学理论的继承与突破。我们不将仲景视为孤立的“医圣”,而是置于建安至魏晋时代思潮的背景下考察其学术地位。 1. 经方体系的初建: 详细考察《伤寒论》中“辨六经”、“辨方证”的理论模型,分析其在应对疫疠、杂病方面的独特逻辑框架。着重探讨其对外感热病传变规律的揭示,如何超越早期阴阳五行单纯的对病机描述,建立起一套以证候为核心的辨证论治体系。 2. 脉学与方剂的结合: 分析早期诊法中,如“寸口脉法”的规范化过程。阐释方剂配伍中君臣佐使的雏形,以及方中诸药的性味归经理论如何初步定型。本部分将辅以对早期竹简、帛书医籍的碎片化考证,以期还原其原始面貌。 第二部分:南北分野与学派的萌芽(约4-7世纪) 随着社会动荡与地域文化的差异,汉方医学开始展现出地域性的分化趋势。本部分着重研究这一时期,不同地域的学者对仲景学说的理解与应用差异。 1. 南方重注疏与实践: 探讨南方地区(如江南)在战乱中,如何依靠口传心授和抄本流传来维护经方学派的活力。关注如陶弘景等医家在药物学(《本草经集注》)和方剂应用上的整理工作,这些工作虽然未形成严格的“学派”,但奠定了后世对药物性能认识的基础。 2. 北方学术的整合与保守: 研究北方地区在政权更迭中,官方对医学教育的介入。分析该阶段医家如何倾向于对经典文本的“保守型”诠释,避免过度创新,强调对仲景原义的忠实还原。这一倾向为后世的“原典派”提供了思想资源。 3. 针灸学的独立发展: 尽管本书主旨在于方剂与辨证,但需简要讨论该时期针灸理论的成熟(如孙思邈《千金方》中的针灸论述),及其如何开始与方剂学说并行发展,成为汉方医学的另一重要支柱。 第三部分:隋唐的集大成与理论的定型(约7-10世纪) 隋唐时期,国家对医学的系统整理,促使汉方医学进入规范化和体系化的发展阶段。 1. 皇家医学机构的建立与影响: 考察太医署的设立如何标准化了医学教育和考核标准。重点分析《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等官修正典,在总结既有知识体系方面的贡献,以及它们在多大程度上固化了“辨证论治”的范式。 2. 药学理论的深化: 探讨在唐代,药物“四气五味”、“归经”理论的进一步完善。分析其如何从经验总结上升为相对成熟的理论体系,对后世汉方药理学的构建产生了决定性影响。 3. 医案的出现与临床经验的积累: 观察这一时期临床医案记录的初步兴起,探讨医案如何成为检验和修正理论的工具,标志着汉方医学从纯粹的理论推演开始向注重个体化治疗的转化。 第四部分:宋代流派的显现与学术张力(约11-13世纪) 宋代是汉方医学思想产生显著分化的关键时期。医学家们开始在对经典的理解上形成明确的对立面,直接催生了后世公认的两大主要流派的雏形。 1. 伤寒派(强调辨六经、重仲景): 阐述以严明之法诠释《伤寒论》的学者群体的出现。他们主张临床疾病必须严格按照六经传变进行辨识,对杂病应用慎之又慎。本节将辨析他们对“太阳病”、“少阳病”等核心概念的严格界定,及其在临床实践中的优势与局限。 2. 杂病派(强调辨脏腑、广方应用): 梳理另一批主张将辨证扩展至脏腑经络学说的医家。他们认为,临床所见多为错综复杂的杂病,单纯套用六经辨证模式难以应对。他们更倾向于引入五脏六腑的病理变化,扩大方剂的应用范围,并积极吸收民间经验。 3. 论争的核心焦点: 本部分的高潮在于剖析宋代两大思潮的根本性矛盾——即“重六经之法”与“重脏腑之辨”之间的张力。这种张力不仅是学术之争,更是对医学本质认识的分歧,它深刻地塑造了后世所有汉方学派的基本立场。 结论: 本书最终论证,汉方医学的流派并非突然出现,而是源于对仲景学说的不同侧重、以及不同历史时期临床实践需求的反馈。从早期对经典的融合,到中期对地域实践的适应,再到宋代对核心理论框架的内部分化,每一次转向都为后世的医学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石。本书通过对历史文本的细致比对,展现了汉方医学体系内部复杂的思想演化过程,而非一个静止不变的教条。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对传统文化有涉猎的爱好者,我常常为古代文献的艰涩难懂而感到头疼。这本书在术语的解释上做得非常到位,它没有止步于提供现代汉语的对译,而是深入考证了这些古代词汇在特定历史时期的确切含义和引申义。很多我原本以为理解了的词语,在对照了书中的考据后才发现,自己过去的理解有失偏颇。这种严谨的考证态度,体现了编纂者深厚的学术功底。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像是有一位资深的前辈在身旁随时进行点拨,解开了许多困扰我已久的学术迷思。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像是一种学术精神的熏陶,让我学会了如何带着批判和探究的精神去对待古代典籍。

评分

这本书的体量非常可观,拿到手里沉甸甸的,显示了其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我花了一个多星期的时间粗略翻阅了目录和几个随机选中的章节,发现其覆盖的范围非常全面,几乎囊括了古代医学文献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最让我欣赏的是它在引用和注释上的规范性,每一条重要论述后面都有清晰的来源标注,这对于需要进行学术验证的读者来说是不可或缺的功能。它不仅仅是一本参考书,更像是一座文献的宝库,里面的信息量巨大,让我感觉到自己正在进行一场知识的“大航海”。虽然短期内不可能全部精读完毕,但知道有这样一个可靠的“导航图”在手边,就让人感到无比踏实和充满探索的动力。

评分

坦白说,我购买这本书是希望它能帮助我理解古代医案的实际应用。我之前阅读一些古籍时,经常会因为对古代的临床操作流程和用药习惯不熟悉而感到困惑。这本书在这方面提供了极大的帮助,它通过大量的实例和对特定时代背景的描述,还原了当时医生是如何观察、诊断和治疗的。那些看似神秘莫测的治疗手法,在书中有条不紊地被拆解和阐释。我发现,很多看似“奇特”的疗法,其实是基于当时对人体和疾病认识的局限性与合理性相结合的产物。这让我对“古为今用”有了更理性的认识,也提升了我阅读原始医案材料的理解深度和速度。

评分

我最近在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尤其是对古代医家对症下药的思路非常感兴趣。这本书的编排逻辑非常清晰,虽然内容极其专业,但索引和检索系统做得相当人性化。当我遇到一个不熟悉的药方或病名时,能够迅速定位到相关的条目,里面的解释详尽而不冗余。我注意到,它不仅仅罗列了条目,更注重了历史沿革和不同流派之间的观点差异,这对于理解中医思想的演变至关重要。举个例子,我对比了几个不同时代对“伤寒”的不同论述,这本书能清晰地梳理出脉络,而不是简单地给出标准答案。这种深入的挖掘,远超了我之前接触的许多入门级教材,它更像是一部研究性的工具书,能帮助我构建一个更宏大、更系统的知识框架。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非常有古典韵味,封面采用了一种略带磨砂质感的深色纸张,中央是烫金的书名,字体古朴典雅,让人一拿到手就感受到它厚重的历史感。打开内页,纸张的质量上乘,文字排版清晰,间距适中,阅读起来非常舒适。我特别喜欢它在细节上的处理,比如每章的页眉和页脚都印有精致的纹饰,仿佛穿越回了古代的文房。书本的装订非常牢固,即使频繁翻阅也无需担心散页。整体来说,这本书的实体感和工艺水平,完全配得上它所承载的专业内容,拿在手里就是一种享受,无论是放在书架上还是在案头翻阅,都显得很有品位。这种对实物质感的追求,让我对其中知识的严谨性也更添了几分信心。

评分

通常像这种书比较难写,但是有时候需要的时候翻翻这本书,有种一览众山小的感觉

评分

通常像这种书比较难写,但是有时候需要的时候翻翻这本书,有种一览众山小的感觉

评分

日本汉方的资料,值得收藏

评分

有价值的好书,非常适合阅读。

评分

通常像这种书比较难写,但是有时候需要的时候翻翻这本书,有种一览众山小的感觉

评分

日本汉方典籍辞典,比较冷门的书。文献学可备。

评分

日本汉方典籍辞典,比较冷门的书。文献学可备。

评分

通常像这种书比较难写,但是有时候需要的时候翻翻这本书,有种一览众山小的感觉

评分

通常像这种书比较难写,但是有时候需要的时候翻翻这本书,有种一览众山小的感觉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