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成章传

陶成章传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谢一彪,陶侃 著
图书标签:
  • 陶成章
  • 传记
  • 历史人物
  • 近代史
  • 中国近现代史
  • 政治人物
  • 教育家
  • 浙江
  • 民国
  • 名人传记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ISBN:9787010078748
版次:1
商品编码:10455551
包装:平装
丛书名: 越文化研究文库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09-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74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学术界对光复会领导人,如蔡元培、章太炎、秋瑾、徐锡麟等研究较多,而对陶成章的研究却很不够。长期以来,陶成章作为著名的资产阶级革命家并未得到实事求是的评价,这是很不公正的。1912年蒋介石暗杀了陶成章,因此,在蒋介石统治时期,陶成章成了研究的禁区。陶成章曾与孙中山有分歧,发起过“倒孙风潮”,在南洋重组光复会,积极倡导与孙中山在沿海起义不同的“中央革命”,被认为是“分裂”革命组织,削弱革命力量,干了“亲痛仇快”的事,新中国成立后,历史学家也未给予陶成章公允的评价。陶成章是光复会的实际领导人。光复会刚成立时,考虑到需要一个有名望的人出任会长,因此,推选了蔡元培担任早期光复会的会长,但蔡元培是一介书生,早期光复会的活动大都由陶成章负责,蔡元培不过是名义上的负责人而已。光复会联络会党,组织革命力量,创办大通学堂,培养军事人才,筹划武装起义,都是陶成章在四处奔走。光复会后期推举章太炎担任会长,也是考虑到章太炎的名气大而已,章太炎重视革命的宣传工作,而后期光复会在南洋筹款,光复东南,克复南京,也都是陶成章在积极筹划。

作者简介

谢一彪,江西南康人,1964年生,历史学博士,教授,绍兴文理学院越文化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主持省厅级以上科研项目7项,已在《中共党史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和传记50余篇,参编著作三部,合著《陈奇涵传》和《陶成章传》,独著《中国苏维埃宪政研究》、《光复会史稿》、《毛泽东人权思想研究》。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求知若渴
第一节 江南才乡
第二节 家道中落
第三节 苦难童年
第四节 义塾塾师
第五节 任教通艺
第六节 勤奋好学
第七节 钟爱宗羲

第二章 东瀛拒俄
第一节 北上受挫
第二节 东渡扶桑
第三节 改入成城
第四节 参加拒俄
第五节 致力革命

第三章 联络会党
第一节 秘密集会
第二节 会党简史
第三节 会党概况
第四节 结识振声
第五节 创办先志
第六节 联络双龙
第七节 结交张恭
第八节 策划起义
第九节 起义受挫
第十节 创建会馆

第四章 组建光复
第一节 成立光复
第二节 确立宗旨
第三节 发展组织
第四节 加入同盟

第五章 创办大通
第一节 筹措经费
第二节 招收学员
第三节 特殊教育
第四节 捐官计划
第五节 任教芜湖
第六节 秋瑾出山

第六章 筹划起义
第一节 鸿雁传情
第二节 京城周旋
第三节 分发安徽
第四节 锡麟莅皖
第五节 撰写徐传
第六节 流亡海外
第七节 撰写秋传

第七章 风波乍起
第一节 经费风波
第二节 明码事件
第三节 孙陶分歧
第四节 主编民报

第八章 南洋筹款
第一节 筹集款项
第二节 连载浙案
第三节 缅甸筹款
第四节 槟榔受挫
第五节 泗水再挫
第六节 商议重组

第九章 兄弟阋墙
第一节 猪仔事件
第二节 残害事件
第三节 蒙蔽罪状
第四节 敛财事件
第五节 善后九条
第六节 中山自述
第七节 中山反击
第八节 孙陶之错

第十章 重组光复
第一节 酝酿重组
第二节 再组光复
第三节 发展组织
第四节 拟办报刊
第五节 经商计划
第六节 储备人才
第七节 捐弃前嫌

第十一章 光复东南
第一节 建立学社
第二节 上海起义
第三节 光复杭州
第四节 推选浙督
第五节 倡议援宁
第六节 攻克南京

第十二章 萁豆相煎
第一节 同室操戈
第二节 其美其行
第三节 陈陶之争
第四节 卧榻之师

第十三章 血色疑案
第一节 增韫事件
第二节 反黄事件
第三节 力辞浙督
第四节 血溅黄浦
第五节 真凶志清
第六节 陶案迷雾

第十四章 气壮河山
第一节 魂归西湖
第二节 会稽同悲
第三节 光复瓦解
第四节 中山祭陶
第五节 万古流芳
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书摘

第一章 求知若渴
绍兴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位于浙江东部,背靠会稽山,东临杭州湾。绍兴又是著名的名士之乡,人才辈出,相传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越王勾践卧薪尝胆重建越国,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留下了传诵千古的诗篇,抗倭民族英雄姚长子和抗英爱国将领葛云飞的事迹在越地广为传诵。近代又诞生了著名的民主主义革命家、光复会的杰出领导人陶成章。
第一节 江南才乡
陶成章的故乡位于绍兴城东16公里的陶家堰,简称陶堰,东接宁波港,北临杭州湾,杭甬铁路和萧温公路及萧曹运河穿镇而过,是往来杭宁的要道,水陆相映,人俊物阜。陶堰位于鉴湖中洲地,东汉永和年间会稽太守马臻主持修建了江南地区最早的鉴湖蓄水工程,改造了山会平原的沼泽之地,曹娥江以西几千顷土地获得灌溉之利,免除了旱涝灾害,成为江南著名的鱼米之乡。马臻筑塘蓄水,防首尾二江,纵横130里,筑25道堰,后来陶姓居于堰下,故名陶堰。陶堰地势平坦,青山绿水,风光秀丽。……

前言/序言

有人将文化比作一条来自老祖宗而又流向未来的河,这是说文化的传统,通过纵向传承和横向传递,生生不息地影响和引领着人们的生存与发展;有人说文化是人类的思想、智慧、信仰、情感和生活的载体、方式和方法,这是将文化作为人们代代相传的生活方式的整体。我们说,文化为群体生活提供规范、方式与环境,文化通过传承为社会进步发挥基础作用,文化会促进或制约经济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文化的力量,已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在人类文化演化的进程中,各种文化都在其内部生成众多的元素、层次与类型,由此决定了文化的多样性与复杂性。
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来源于其内部生成的多姿多彩;中国文化的历久弥新,取决于其变迁过程中各种元素、层次、类型在内容和结构上通过碰撞、解构、融合而产生的革故鼎新的强大动力。
《风云际会:近代中国革命家的群像》 一部纵览近代中国风云变幻的史诗,聚焦于那些在时代洪流中挺身而出的革命者群像。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位特定人物的生平侧写,而是试图以更宏大的视角,描摹出二十世纪初中国社会剧烈转型时期,无数致力于推翻旧制、建立新秩序的仁人志士所经历的波澜壮阔的历程。我们相信,理解近代中国的变革,需要考察的不仅仅是中心人物的功过,更应深入探究支撑起整个革命浪潮的群体智慧与集体牺牲。 第一部分:旧世界的崩塌与新思想的萌芽 中国,在晚清的暮色中艰难前行。列强的入侵与内部的腐朽形成了难以调和的矛盾。本书的开篇,将时间定格在甲午战后,那是民族危亡意识空前高涨的时刻。 我们首先描绘的是知识阶层对西方思潮的初步接触与挣扎。从林徐严的变法维新思想到康有为、梁启超对体制改革的呐喊,他们的努力如同在冰封的湖面上尝试凿开裂口,虽然艰难,却点燃了变革的第一缕火光。然而,辛亥革命前的几十年,是理想主义者不断碰壁的时期。 本章详述了早期秘密结社的组织形态与活动轨迹。洪门、哥老会等传统力量如何被赋予新的政治诉求,从单纯的反清组织逐渐向具有现代化政治纲领的团体演变。我们细致梳理了兴中会的创立,孙文先生早期的革命部署,以及他如何穿梭于南洋、檀香山等地,艰难地为革命事业筹集资金、招募人才。这部分内容着重刻画了早期革命者在物资匮乏、信息闭塞的环境下,凭借坚定的信念所展现出的非凡毅力。 第二部分:武装起义的烽火与体制的阵痛 革命的道路从来不是平坦的。本书用大量篇幅还原了数次关键性的武装起义,这些尝试虽然最终未能彻底颠覆清廷,却极大地积累了革命经验,并对清政府构成了持续的压力。 黄花岗之役的悲壮: 我们将镜头聚焦于1911年广州起义的失败。这不是简单的失败报告,而是对一群平均年龄不足三十岁的热血青年,如何在绝境中完成遗嘱、面对屠杀的深度解读。他们的牺牲,如同投入水中的石子,激起了更深远的涟漪。通过对起义人员背景的分析,读者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些革命者已经不再是单一的某一阶层代表,而是包含了留学生、士绅子弟、乃至工商业者的广泛群体。 武昌首义的偶然与必然: 辛亥革命的爆发,是长期积蓄力量后的一个爆发点。本部分详尽分析了新军内部的革命组织——文学社和共进会的运作方式,以及他们如何利用技术优势和时局动荡,成功策动了那场改变历史的起义。这里探讨的重点在于,革命的成功往往依赖于关键时刻的配合与各路力量的意外汇合,而非单一英雄的孤军奋战。 第三部分:共和初期的迷茫与军阀混战的阴影 中华民国的建立,是历史的巨大进步,但它也暴露了中国社会在现代化转型期的脆弱性。辛亥元勋们的理想与现实的鸿沟,在本部分得到充分展现。 政治路线的分歧: 革命阵营内部,对于“何为共和”、“如何建国”存在根本性的差异。本书分析了宋教仁推动议会政治的努力,以及他最终遭遇的悲剧。通过对当时主要政治团体如国民党(宋教仁时期)和同盟会(孙文时期)的政策异同的对比,揭示了早期共和政体在权力制衡、国家统一等核心问题上的深刻矛盾。 “二次革命”的叹息: 袁世凯的崛起,标志着革命成果的阶段性挫折。我们回顾了孙文先生为维护共和理想而发起的讨袁斗争,以及这场斗争的失败对革命者信心的打击。这部分不回避革命力量在战略部署、军事组织上的不足,直面“不彻底的革命”所带来的长期后遗症。 护法运动的坚守: 在军阀割据的黑暗时期,有一批人始终将维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视为底线。本书描绘了他们如何在南方艰难地维持着一个象征性的“革命政府”。他们是革命理想的“守夜人”,即便被地方势力排挤,也从未放弃对法治精神的呼唤。 第四部分:新文化运动与思想的深化 随着政治革命的受挫,思想界开始接过“拯救中国”的重任。本书关注了知识分子在文化领域进行的反思与探索。 从“全盘西化”到文化自觉: 新文化运动的开端是激进的,他们批判儒家传统,提倡科学与民主。我们展示了《新青年》杂志如何成为一代知识青期的思想灯塔,以及陈独秀、胡适等人对传统体制的无情解剖。然而,随着国情的发展,对西方文化的批判性吸收也日益成熟,出现了对中国本土文化价值的重新认识与构建的努力。 革命与工农的结合: 在西方思潮的激荡下,部分革命者开始将目光投向更广大的工农阶层。本书简要概述了早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轨迹,以及不同革命派别对社会阶级问题的不同理解,为后续中国革命性质的转变埋下了伏笔。 尾声:薪火相传的意义 《风云际会》的结尾,将时间拉至旧体制的彻底瓦解,但我们的叙事焦点依然停留在那些为了革命理想而奋斗终身的普通革命者身上。他们或许名不见经传,或许在历史的宏大叙事中被简化,但正是他们一代人的不懈努力、牺牲与探索,塑造了近代中国的基本走向。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多维度的视角,让读者理解,近代中国的变革是一场由无数个体意志汇聚而成的磅礴力量。他们的足迹,散落在旧世界的废墟之上,映照出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艰难与光荣。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陶成章传》后,我迫不及待地翻开了扉页,序言部分就深深地吸引了我。作者的文字功底可见一斑,开篇就营造出一种既有史料依据又不失文学色彩的叙述风格。我尤其关注作者是如何在大量的历史资料中提炼出陶成章先生的核心精神和人生价值的。对于传记而言,人物的立体感至关重要,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呈现一个鲜活、真实的陶成章,而不是一个冰冷的名号。我期待看到他性格的多面性,他内心的挣扎与成长,他与同时代人物的交往和互动,以及他在面对人生重大抉择时的思考过程。这不仅仅是关于一个历史人物的事迹记录,更是一次对那个时代精神的解读。我想要通过这本书,去理解那个年代特有的理想主义,去体会革命者们所承受的巨大压力和不屈的斗志。或许,书中还会穿插一些当时的社会风貌、文化思潮,这些都能帮助我更全面地构建对那个时代的认知。

评分

对于《陶成章传》这本书,我最期待的是其史料的翔实程度和叙事的深度。一本优秀的传记,不仅要记录人物的生平事迹,更要深入挖掘其思想的渊源,行为的动机,以及其历史贡献和局限性。我希望作者能够通过严谨的研究,呈现出最接近历史真相的陶成章。这本书能否让我感受到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担当与困境?是否能揭示出他在革命道路上所面临的挑战和牺牲?我猜测书中会涉及到大量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我期待作者能够将这些元素有机地结合起来,让陶成章先生的故事在历史的洪流中显得更加鲜明和动人。同时,我对于作者的分析和解读也非常感兴趣,期待能够通过他的笔触,理解陶成章先生的思想是如何形成并影响历史的。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否引发读者的思考,能否让我们从一个历史人物的故事中获得启示。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低调而显品味,颇有学术研究的严谨感,同时也透露出对传主及其所处时代的尊重。我一直相信,好的传记能够让历史人物“活”过来,让他们不再是书本上冰冷的文字,而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情感的个体。我期望《陶成章传》能够带我走进陶成章先生的内心世界,理解他选择的道路,感受他经历的挣扎与辉煌。我尤其好奇作者是如何处理史料的,是平铺直叙,还是旁征博引,抑或是巧妙地将历史背景融入人物故事之中?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给我一种全新的视角去审视那个时代,去理解那个时代人们的困惑与追求。它是否能够让我从中看到那个时代特有的勇气与牺牲精神?我期待通过这本书,能够与历史人物进行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很吸引人,色彩搭配沉稳而富有历史感,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一种厚重的故事氛围。拿到手里,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触感温润,印刷清晰,翻阅时有一种纸页摩擦的悦耳声响,这些细节都为阅读体验加分不少。我一直对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以及那些为国家民族奔走呼号的先行者们充满好奇,从书名“陶成章传”就能预感到这将是一段波澜壮阔的人生,里面一定充满了理想、奋斗、牺牲与思考。我非常期待能够借由这本书,深入了解这位历史人物的生平轨迹,感受他所处的时代背景,理解他所做出的选择,以及他的人生哲学。我猜测书中会细致描绘他早年的成长经历,他的求学之路,接触到的思想,以及如何一步步走上革命的道路。这不仅仅是一个人的传记,更是一扇窥探历史的窗户,让我能够从一个更微观的视角去理解宏大的历史进程,去感受那个时代人们的喜怒哀乐和家国情怀。

评分

《陶成章传》这本书的标题就有一种沉甸甸的历史分量,让我对其内容充满了好奇和期待。我猜想,这本书的写作必定耗费了作者大量的心血,它不仅仅是对一个人人生轨迹的简单梳理,更可能是一次对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社会变迁、思想碰撞的深刻呈现。我希望能够从中了解到陶成章先生是如何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保持自己的初心和信仰,并为之付出努力的。这本书会不会描绘出他与家人、朋友之间的情感纠葛?他在面对困境时的坚韧与智慧又体现在何处?我对于传记中那些关于人物内心世界的描写尤为看重,因为这能帮助我更深入地理解一个人的行为逻辑和精神世界。我希望读完这本书,我能够对陶成章先生有一个更全面、更立体的认识,而不仅仅停留在历史书本上的几个标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