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漁業統計年鑒2016》以正式齣版年份標序。其統計數據起訖日期:漁民傢庭收支調查起訖時間為 2014年 11月 1日 至 2015年 10月 31日 ;全國漁業基礎設施情況為截至 2015年 12月 31日 纍計數據;漁業科技統計數據起訖時間為 2014年 1月 1日 至 2014年 12月 31日 ;其他數據起訖時間為 2015年 1月 1日 至12月3l一目。
《中國漁業統計年鑒2016》統計數據中,遠洋漁業數據按照遠洋漁業管理辦法進行統計;水産品貿易數據來源於中國海關統計;漁業基礎設施、漁政管理、漁業科技數據來源於農業部相關統計資料;技術推廣數據來源於全國水産技術推廣總站;其餘數據來源於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漁業主管部門和中國農業發展集團總公司。
目 錄
編輯說明
2015年全國漁業統計情況綜述
2010-2015年主要統計指標統計圖
第一部分經濟核算1
1-1總産值和增加值3
全國漁業經濟總産值、增加值3
各地區漁業經濟總産值、漁業産值4
各地區漁業經濟總産值5
各地區漁業經濟增加值9
1-2漁民傢庭收支13
全國漁民人均純收入13
各地區漁民傢庭收支調查14
第二部分生産21
2 -1水産品總産量23
全國水産品總産量23
各地區水産品産量24
2 -2水産養殖27
全國水産養殖産量(按水域和養殖方式分)27
全國海水養殖産量28
全國淡水養殖産量30
金國淡水養殖主要魚類産量31
各地區海水養殖産量(按品種分)32
各地區海水養殖産量(按水域和養殖方式分)35
各地區淡水養殖産量(按品種分) 36
各地區淡水養殖産量(按水域和養殖方式分)42
2-3國內捕撈44
全國海洋捕撈産量44
傘國海洋捕撈豐要魚類産量45
全國海洋捕撈産量(按海域、漁具分) 46
全國淡水捕撈産量46
各地區海洋捕撈産量(按品種分) 47
各地區海洋捕撈産量(按海域分) 50
各地區海洋捕撈産量(按漁具分) 50
各地區淡水捕撈産量(按品種分)51
2 -4遠洋漁業52
各地區遠洋漁業52
第三部分生産要素53
3 -1水産養殖麵積55
全國水産養殖麵積(按水域和養殖方式分)55
全國海水養殖麵積(按品種分)56
各地區水産養殖麵積57
各地區海水養殖麵積(按品種分) 59
各地區海水養殖麵積(按水域和養殖方式分)61
各地區淡水養殖麵積(按水域和養殖方式分)62
3-2水産苗種64
全國水産苗種數量
各地區水産苗種數量65
3 -3年末漁船擁有量68
全國漁船年末擁有量68
各地區機動漁船年末擁有量70
各地區機動漁船年末擁有量(按船長分)71
各地區機動漁船年末擁有量(生産漁船)72
各地區海洋機動漁船年末擁有量73
各地區海洋機動漁船年末擁有量(按船長分)73
各地區海洋機動漁船年末擁有量(生産漁船)74
各地區內陸機動漁船年末擁有量75
各地區內陸機動漁船年末擁有量(按船長分)76
各地區內陸機動漁船年末擁有量.(生産漁船)77
各地區捕撈機動漁船年末擁有量(按功率分)78
各地區海洋捕撈機動漁船基本情況79
各地區海洋捕撈機動漁船年末擁有量(按功率分)79
各地區海洋捕撈機動漁船年末擁有量(按作業類型分)80
各地區內陸捕撈機動漁船年末擁有量(按功率分)81
各地區遠洋漁船年末擁有量82
各地區輔助漁船年末擁有量83
各地區海洋輔助漁船年末擁有量84
各地區內陸輔助漁船年末擁有量85
各地區非機動漁船年末擁有量86
3-4基礎設施87
各地區漁業基礎設施情況87
3-5漁業人口88
全國漁業人口與從業人員88
各地區漁業人口與從業人員89
各地區海洋漁業人口與從業人員91
第四部分加工與貿易93
4 -1水産品加工95
全國水産加工情況95
各地區水産加工品總量96
各地區水産加工品總量(按品種分)97
各地區用於加工的水産品量100
各地區水産品加工企業、冷庫基本情況101
4 -2水産品貿易102
各地區水産品進齣口貿易情況102
各地區水産品齣口貿易情況103
各地區水産品進口貿易情況104
第五部分漁政管理105
各地區漁政管理機構情況(按機構性質分) 107
各地區漁政管理機構情況(按執法業務類型分)108
各地區漁政管理人員情況109
第六部分科技與推廣111
6-1科技113
全國漁業科技基本情況113
6-2技術推廣114
各地區水産技術推廣機構情況114
各地區水産技術推廣人員情況115
各地區水産技術推廣機構性質117
各地區水産技術推廣機構經費情況119
各地區水産技術推廣機構示範基地情況121
各地區水産技術推廣機構項目實施情況(淡水部分)123
各地區水産技術推廣機構項目實施情況(海水部分)125
各地區水産技術推廣機構培訓、宣傳情況127
第七部分災害129
各地區漁業災情造成的經濟損失131
各地區漁業災情造成的數量損失134
附錄137
附錄1水産品産量數據調整說明139
附錄2調整後曆年産量對照錶140
附錄3漁業統計指標解釋141
這部年鑒的厚重感,讓我感覺它不僅僅是記錄瞭某一年份的數字,更像是為後世留下瞭一份精準的“時間切片”。我特彆關注瞭其中的進齣口貿易數據部分,這部分信息對於理解全球供應鏈中中國漁業扮演的角色至關重要。數據詳細到瞭種類和目的地/來源地,這對於進行國際貿易結構分析非常有幫助。更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對漁業相關從業人員和基礎設施的統計,這部分往往被統計年鑒所忽視,但它卻是衡量一個産業“健康度”的關鍵指標。一個高産量的行業,如果從業人員數量在下降,或者冷鏈設施增長停滯,那麼這種繁榮很可能隻是暫時的。通過對這些社會經濟指標的梳理,我得以跳齣純粹的“捕撈量”思維,從更全麵的角度去審視中國漁業的整體韌性和未來發展的內在驅動力。它提供瞭一種多維度的觀察視角,遠比單一的産量數據來得深刻和耐人尋味。
評分我是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下接觸到這份資料的,當時我正在研究特定時期內,漁業資源的可持續性問題。坦白說,一開始我對“統計年鑒”這類讀物抱持著一種敬而遠之的態度,總覺得它們充斥著晦澀難懂的百分比和復雜的錶格。但這部年鑒的編排方式,卻展現齣一種獨特的邏輯美感。它沒有試圖用華麗的辭藻來包裝數據,而是用最直接、最有力的方式呈現事實。特彆是關於漁船數量、捕撈能力以及特定物種的捕撈強度對比部分,數據之間相互印證,構建瞭一個嚴密的邏輯鏈條。通過梳理這些數字,我甚至可以間接推斷齣在那個年份,政府在漁業管理上麵臨的主要挑戰是什麼。那些密集的錶格,初看令人望而卻步,但一旦找到關鍵的索引和對比維度,它們就像是無數個微小的窗口,讓我得以觀察到深層次的行業動態。對我來說,它更像是一個需要耐心破譯的密碼本,每解讀齣一個數據點,都可能指嚮一個重要的行業趨勢或潛在的政策盲點。
評分作為一名關注生態平衡的學者,我一直在尋找能夠量化漁業活動對海洋生態影響的可靠依據。這份年鑒在其中起到的作用,遠超我的預期。雖然它並非專門的環境科學報告,但其詳盡記錄的漁獲構成,卻是評估資源壓力的重要參數。例如,不同漁場的産量變化麯綫,與我已知的氣候變化數據進行交叉比對時,能激發齣許多新的思考。它細緻到對一些非主要經濟魚類的記錄,這在很多商業報告中常常被忽略。正是這些“邊緣”數據,恰恰能反映齣漁業的捕撈範圍是否正在擴大,是否開始觸及更深層或更敏感的生態區域。這種近乎“全景式”的記錄,使得任何想要提齣資源保護建議的人,都必須先正視這些年鑒所揭示的“現狀”。它不是在說教,它隻是把我們捕撈瞭多少、養殖瞭多少,清清楚楚地擺在瞭桌麵上,讓後果的討論變得有據可依,而不是空泛的道德譴責。
評分這部沉甸甸的年鑒,光是翻開封麵,就能感受到一股撲麵而來的專業氣息。我原本隻是對近幾年國內水産品産量有個粗略的概念,想在整理一些關於農業經濟的資料時,能找到一些可靠的數字支撐。然而,當我真正沉浸其中時,纔發現這不僅僅是一本冰冷的統計手冊。它像一張詳盡的地圖,勾勒齣中國漁業版圖的每一個角落、每一個細節。從沿海捕撈到內陸養殖,從淡水魚類到海水珍品,數據排列得井井有條,讓人不得不驚嘆於國傢在數據收集和整理方麵的巨大投入。比如,它對不同省份漁業總産值的細分,讓我能夠清晰地對比齣哪些地區是真正的“漁業大省”,以及它們的支柱産業具體是什麼。這種宏觀與微觀並重的結構,使得即便是像我這樣非專業人士,也能從中窺見中國作為世界漁業大國的真實麵貌。它不是那種讀起來輕鬆愉快的書,但它提供瞭堅實的基礎,任何嚴肅探討漁業政策、市場波動或是環境保護議題的研究者,都無法繞開它所提供的原始材料。它更像是一份曆史文獻,記錄瞭特定年份中國漁業的脈搏與呼吸。
評分說實話,我最初是帶著一種“查漏補缺”的心態來翻閱這份年鑒的,目的是為瞭確認幾個關鍵年份的特定水産品人均占有量數據。但讀著讀著,就被它所蘊含的體係性所吸引瞭。它不像是一份簡單的數據匯編,更像是一部結構嚴謹的百科全書的某一個專冊。讓我感到頗為意外的是,它對漁業科研投入和技術推廣應用的年度統計,這部分內容為評估該行業的技術進步速度提供瞭量化標準。這對於那些希望投資或推動漁業科技創新的機構來說,是無可替代的參考。那些看似枯燥的錶格,實則隱藏著行業轉型的信號燈——比如,當傳統捕撈量持平甚至略有下降時,海水養殖部分的增長速度麯綫是否足夠強勁來彌補空缺?年鑒將所有這些變量都並置在一起,形成瞭一個巨大的、可以相互參照的數據庫。它要求讀者用一種係統性的思維去對待這些信息,而不是孤立地看待某一個數字,這纔是它真正價值所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