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3~6岁
★ 汉斯·比尔所获奖项
* 波隆那国际书展选书 * 布拉迪斯双年展(BIB)金徽奖
* 荷兰羽毛奖 * 荷兰温布旗奖
* 德国瑟堡城市奖 * 日本猫头鹰奖
* 法国巴达博克奖 * 法国八角美术奖
* 法国八角荣誉奖 * 法国儿童诚实选书奖
★《小象欧利找弟弟》《青蛙王子历险记》荣获
* 布拉迪斯国际插画双年展(BIB)大奖
* 入选波隆那国际儿童书展选书
* 布拉迪斯双年展(BIB)金徽奖
* 荷兰温布旗奖
内容简介
《汉斯·比尔系列绘本(套装共6册)》包括:《青蛙王子历险记》、《达芬奇想飞》、《小象欧利找弟弟》、《小老鼠亚历山大》、《小棕熊的梦》、《小猪闹闹》。
《青蛙王子历险记》:
一只青蛙深信自己是王子,应该和美丽的公主匹配,他告别了爸妈,开始寻找幸福。在路上,遇上了小鹤伊莎贝拉,他们同甘共苦,建立了友谊。鹤渐渐长大,青蛙知道了原来这个家伙是自己的天敌。在鹤的帮助下,青蛙来到公主的宫殿后醒悟过来,做一只普通青蛙挺好的。于是回到了家,并快乐的和鹤做朋友。
《达芬奇想飞》:
小企鹅达文西有个梦想,他想飞上天。他每天总是充满信心的看着他的小翅膀,期待它日渐成长。达文西会站在冰山的悬崖边,展开翅膀,让风吹过他的羽毛,幻想着自己在海上自由自在的飞行。可是他的同伴们总是笑他爱作白日梦,因为从来就没有人见过会飞的企鹅。不过达文西却一点也不灰心,他还是每天不断练习着挥动他的翅膀。虽然他非常努力,但是却从没有成功离开地面一步。达文西要如何完成这个不可思议的梦想呢?让我们一同拭目以待!
《小象欧利找弟弟》:
小象欧利生日的那一天,象妈妈烘了一个很棒的蛋糕,上面淋了花生酱。朋友们送了很多很棒的礼物,包括一双溜冰鞋。可是欧利并不开心。
欧利真正想要的是一个小弟弟。所以欧利穿上溜冰鞋,自己去找一个小弟弟。
出走的小象欧利,在乡间四处寻找小弟弟—他请鹳妈妈送他一只小鹳当弟弟;在头上绑一把断脚的椅子,好和牡鹿一家在一起;他也学蝙蝠倒挂在树上。当小象欧利知道所有的爸妈都太爱他们的小孩,舍不得送给他时,他觉得很难过,也很想回家找妈妈。
这本温馨的故事描述所有小孩都有过的心情,在汉斯比尔幽默细致的插画中,生动一一展现。
(获奖情况:波隆那国际书展儿童佳选书、荷兰羽毛奖)
《小老鼠亚历山大》:
你的志愿是什么?“总统”、“医生”、“老师”还是“公车司机”?你可曾听过谁的志愿是当超级无敌的森林大熊吗?
这儿就有一只小老鼠叫“国王”,虽然妈妈给他取了响叮当的好名子,他却对当国王半点兴趣也没有,只想有一天能变得跟故事书里的大熊一样威武强壮。没想到,这一天真的来了!他为了要拯救全家,居然穿上自己缝制的熊熊装,勇闯大猫拉兹的地盘……,这个惊险、刺激的行动后来到底会怎样发展呢?
《小棕熊的梦》:
树叶开始落了。小棕熊明白,冬天就要来了。大家都忙着冬眠的事情。小棕熊想出了一个好主意:我们可以在一个大洞里睡觉呀,这样又暖和,又不寂寞,多好玩呀。大家都在取笑他,以为他太懒了,不想给自己挖洞。“一起去南方吧!”燕子说。小棕熊决定步行到南方看看。但在途中下起了暴风雪。当他又冷又累时,遇到了一辆载重汽车,和正在里面冬眠的小睡鼠。他请示和他们一起过夜,并和他们睡在了一起……他揀来开着车带着大动物小动物们一起去南方,那是绿树成荫,温暖如春……当他醒来时发现,树开始发芽了。哦,原来是在汽车里做了一场梦呀!还是大家一起冬眠好啊!
《小猪闹闹》:
好奇心总是会给欧诺公平许多麻烦,但每次在妈妈的帮助下,它都能度过难关,无论是它惹烦了鸭妈妈,还是把狐狸引入陷井,或是在赛跑中超过小马争得……象欧诺这样一头勇敢活泼,风趣十足的小猪崽谁不想拥有呢?
一本能够让小冒险家们享受阅读的图画书。
作者简介
汉斯·比尔(Hansdebeer),1957年生于荷兰阿姆斯特丹附近一个名叫Muiden的小镇。他在大学期间逐渐发现自己在绘画方面的兴趣与才能,于是转入雷特瓦(Rietveld)艺术学院的插画系学习。1984年毕业时,他的毕业作品《小北极熊系列》一经推出就大受欢迎,从而奠定其世界经典绘本大师的地位。图画书代表作还有:《青蛙王子历险记》、《小老鼠亚历山大》、《小棕熊的梦》等。他创作的图画书获奖无数,不但深受孩子喜爱,也同样攫取了许多大人的心,让你在一页页的翻页中,尽情享受着阅读的乐趣。
内页插图
目录
《青蛙王子历险记》
《达芬奇想飞》
《小象欧利找弟弟》
《小老鼠亚历山大》
《小棕熊的梦》
《小猪闹闹》
前言/序言
洞悉幽微,探寻心灵的辽阔:《艺术家的灵感笔记:从古典到现代的视觉对话》 图书简介: 《艺术家的灵感笔记:从古典到现代的视觉对话》并非一本面向幼童的图画书,而是一部深入剖析西方艺术史发展脉络、聚焦于不同时代大师创作心路与技法革新的深度研究文献。本书旨在搭建起一座跨越时空的桥梁,让读者得以窥见从文艺复兴的黄金时代,经由巴洛克、洛可可的繁复华丽,直至印象派、后印象派乃至现代主义思潮的磅礴变革中,那些伟大艺术家们如何观察世界、如何驾驭媒介、以及如何通过视觉语言表达其内在精神世界的全过程。 本书的结构严谨而富有启发性,它摒弃了单纯的年代罗列,而是以“主题驱动”和“技法演变”为核心线索展开论述。全书共分为六个主要部分,每一部分都对应着艺术史上一个关键的转折点或核心议题。 第一部分:光影的革命——文艺复兴的理性与人文之光 本部分重点探讨了15世纪至16世纪初,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们如何将古典美学、科学透视法与人文主义思想完美融合。我们深入剖析了达·芬奇对手稿和解剖学的痴迷,如何体现在其作品中对人体结构的精准把握与“晕染法”的炉火纯青;解析了拉斐尔对和谐、平衡与理想化人体形态的追求,特别是他在构图学上对“完美三角”的运用。同时,我们也细致考察了米开朗基罗雕塑作品中蕴含的“未完成”美学,以及他如何将尼采式的英雄主义精神注入石材之中。这里的“灵感笔记”体现在对自然观察的系统性记录,以及对古希腊罗马艺术典范的系统性学习与超越。 第二部分:情感的张力与戏剧性——巴洛克与洛可可的激情与享乐 进入17世纪,艺术进入了充满戏剧张力的巴洛克时期。本章聚焦于卡拉瓦乔如何运用极端的光影对比(明暗对照法)来捕捉瞬间的宗教狂热与世俗的真实;研究伦勃朗如何通过深邃的内心世界与自画像来探索个体存在的孤独与尊严。随后,我们将视角转向法国的洛可可风格,探讨其如何从巴洛克的宏大叙事转向对贵族沙龙生活中精致、轻盈、享乐主义场景的描绘。洛可可艺术家的“灵感”更侧重于捕捉转瞬即逝的愉悦、柔和的色彩过渡以及对异域情调的迷恋。 第三部分:回归自然与启蒙的反思——新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对峙 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是思想剧烈碰撞的时期。新古典主义对雅致、理性与古罗马共和精神的推崇,以大卫的作品为代表,体现了艺术家对秩序和道德的呼唤。紧接着,浪漫主义以其对情感、想象力、崇高(Sublime)的强调,构成了有力的反击。本部分详细分析了德拉克洛瓦对色彩的自由运用和对异域题材的热情,以及特纳(Turner)笔下风暴与海洋的不可名状的力量感,这些作品标志着艺术家开始将个人强烈的情感体验置于首位。 第四部分:真实的面孔与瞬间的光——印象派对现代生活的回应 本书的这一核心部分,彻底转向对传统学院派的挑战。印象派画家们将画布搬到了户外,他们的“灵感笔记”不再是工作室里的素描,而是对光线在不同时间、不同天气下瞬间变化的精确捕捉。我们细致分析了莫奈对色彩振动和空气感的研究,如何通过并置的色点来模拟人眼对光的感知;研究了德加如何通过芭蕾舞者和赛马场捕捉现代都市生活的动态节奏与非正式的瞬间。本部分探讨了他们如何利用日本浮世绘的构图和视角,来构建全新的视觉语言。 第五部分:结构、情感与内在的秩序——后印象派的深入探索 印象派之后,几位关键的艺术家决定超越对外部光影的记录,转而挖掘更深层次的结构、象征或个体心理。本书用大量篇幅比较了塞尚、梵高和高更的创作理念。塞尚对几何形体的还原和对多重视角的探索,为立体主义埋下了伏笔;梵高通过厚重的笔触和扭曲的线条,将强烈的主观情感注入寻常的景物之中,其色彩选择完全服务于表达“激情”而非“自然光”;高更则转向对原始、象征和异域文化的追寻,试图重建艺术的精神内核。 第六部分:形式的解放与观念的转型——现代主义的开端 最后一部分,我们将目光投向20世纪初,探讨艺术如何彻底脱离对再现的义务。从野兽派(马蒂斯)对色彩纯粹表现力的解放,到立体派(毕加索、布拉克)对物体结构和空间的彻底解构,再到抽象艺术(康定斯基、蒙德里安)的诞生,艺术家们最终将创作的核心从“描绘什么”转移到了“如何构建”以及“艺术媒介本身是什么”。这里的“灵感笔记”演变为对艺术本体论的哲学思考,即艺术品是否可以完全独立于外部世界而存在。 阅读体验与价值: 本书的文字流畅且极富洞察力,每一章的论述都配有高质量的图像索引(并非直接展示,而是作为文本讨论的参照物),帮助读者在脑海中重构艺术史的演变路径。它适合所有对艺术史抱有深度学习兴趣的爱好者、艺术院校的学生,以及希望理解视觉文化如何塑造人类思想的普通读者。它揭示的不是简单的“看图识画”,而是理解西方文明在不同历史阶段,如何通过绘画、雕塑和设计来反思自身、表达信仰和探索未知的过程。本书旨在激发读者自身的观察能力,学会从一个更广阔的文化背景下去解读任何一件艺术作品的深层意图与技法创新。 本书强调艺术的连贯性与断裂性,论证了每一次风格的“革命”都建立在对前人既有成果的吸收、批判与重组之上,是人类创造力持续迭代的明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