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高射频识别技术及应用

特高射频识别技术及应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全圣 等 著
图书标签:
  • 射频识别
  • RFID
  • 特高频
  • UHF RFID
  • 物联网
  • 无线通信
  • 电子标签
  • 智能识别
  • 应用技术
  • 防伪溯源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国防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8068047
版次:1
商品编码:10359920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0-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7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特高射频识别技术及应用》详细介绍了特高射频识别(UHF-RFID)系统的构成、发展趋势、设计技术基础和技术标准;在介绍UHF-RFID标签芯片、读写器芯片、标签和标签读写器设计技术的基础上,结合UHF-RFID应用系统设计技术,给出了多个应用实例的设计方案。最后,《特高射频识别技术及应用》介绍了UHF-RFID项目的立项、论证、实施管控、项目监理、质量管理、验收及推广应用等。
通过《特高射频识别技术及应用》,读者可以比较全面地了解UHF-RFID所涉及的关键技术,并可以结合实际进行应用方案的设计。《特高射频识别技术及应用》适合于从事RFID及关键技术研发的科技人员阅读,也可供相关专业的教师、本科生及研究生作为教学参考书。

目录

第1章 UHF-RFID系统概述
1.1 RFID的基本概念
1.1.1 什么是RFID
1.1.2 RFID的发展
1.1.3 电子标签与条形码
1.1.4 RFID的关键技术

1.2 RFID系统构成
1.2.1 RFID系统构成及工作原理
1.2.2 电子标签
1.2.3 标签读写器
1.2.4 标签识别系统

1.3 RFID的频率选择
1.3.1 无线电频率管理
1.3.2 无线电频率划分
1.3.3 RFID技术频率规划
1.3.4 800MHz/900MHz频段技术应用规定
1.3.5 部分国家和地区UHF频段应用频率

1.4 RFID产业链
1.4.1 电子标签生产过程
1.4.2 标签芯片设计制造
1.4.3 标签天线的制造
1.4.4 标签的制造
1.4.5 标签读写机具

1.5 RFID应用领域
1.5.1 公共安全
1.5.2 生产管理与控制
1.5.3 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管理
1.5.4 口岸进出口货物管理
1.5.5 交通管理
1.5.6 军事应用
1.5.7 重大工程与活动

1.6 电子标签发展展望
1.6.1 微电子技术是电子标签发展的关键
1.6.2 微电子技术发展路线图
1.6.3 微电子对电子标签的影响
1.7 本章小结

第2章 UHF-RFID设计技术基础
2.1 数字通信基础
2.1.1 数字通信模型
2.1.2 数字通信的特点和主要性能指标
2.1.3 RFID通信方式

2.2 信道编码
2.2.1 码型的选择
2.2.2 常用码型

2.3 数字调制与解调电路
2.3.1 睹移键控(ASK)
2.3.2 频移键控(FSK)
2.3.3 相移键控(PSK)

2.4 数据加密
2.4.1 DES加密算法
2.4.2 相互对称鉴别
2.4.3 利用导出密钥的鉴别

2.5 数据校验
2.5.1 奇偶校验
2.5.2 纵向冗余校验
2.5.3 循环冗余码校验

2.6 数据存储器
2.6.1 ROM
2.6.2 EEPROM
2.6.3 快闪存储器
2.6.4 随机存储器RAM
2.6.5 几种存储器的比较

2.7 防碰撞处理
2.7.1 碰撞的基本概念
2.7.2 时隙ALOHA法
2.7.3 二进制搜索法
2.7.4 类型A推荐算法
2.8 本章小结

第3章 UHF-RFID技术标准
3.1 概述
3.1.1 技术标准的属性
3.1.2 RFID标准分类
3.1.3 UHF-RFID技术标准的功能特点

3.2 LF/HF-RFID技术标准简介
3.2.1 常用LF/HF-RFID标准类型
3.2.2 ISO10536——紧耦合非接触IC卡
3.2.3 ISO14443——近耦合非接触IC卡
3.2.4 ISO15693——疏耦合IC卡

3.3 术语、符号和缩写词
3.3.1 术语定义
3.3.2 符号
3.3.3 缩写词

3.4 读写器上下电和跳频特性
3.4.1 读写器上电和下电波形
3.4.2 载波跳频上升和下降时间

3.5 通信模型
3.5.1 读写器与标签通信架构
3.5.2 标签向读写器传送数据
3.5.3 读写器向标签传送数据

3.6 标签数据格式
3.6.1 唯一识别符(UID)
3.6.2 局部识别符(SUID)
3.6.3 应用识别符
3.6.4 数据存储格式识别符(DSFID)
3.6.5 类型A和类型B标签存储器
3.6.6 类型C标签存储器

3.7 数据传输协议
3.7.1 概述
3.7.2 命令格式
3.7.3 命令类型
3.7.4 标签回答格式

3.8 防碰撞机制
3.8.1 防碰撞机制基础
3.8.2 防碰撞机制一般描述
3.8.3 标签签名
3.8.4 标签状态及状态转换
3.8.5 标签状态保持时间
3.8.6 正反向链接转换时间
3.8.7 确认时间窗口
3.9 本章小结

第4章 标签IC的设计制造
4.1 集成电路简介
4.1.1 集成电路的发展概况
第5章 电子标签的设计制造
第6章 标签读写器的设计
第7章 UHF-RFID应用系统设计
第8章 UHF-RFID应用示例
第9章 UHF-RFID项目的实施技术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应用RFID技术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加快物资保障速度
RFID技术的应用,实现了真正的自动识别,完全不要人工干预,大大加快各项业务的处理速度,加速了物资从供应地到战场的运送,提高军事物流保障的反应能力。
2.实现军事物流供应链的可视化
使用RFID技术不但改善了军事物流各个节点(如仓库、配送中心)的管理效率,还可以实现对在途物资的实时跟踪和监控,使各级指挥人员掌握物流供应链的实时动态,实现整个物流系统的完全可视。
3.实现联合库存,消除超额库存
由于RFID技术能实现整个物流系统所有物资的实时可视,物流指挥机构可以对不同地域的仓库统一指挥和调度,合理调整保障物资的存储结构,消除多余的库存储备。另外,由于可以实时掌握战场物资保障的情况,也消除了物资的重复请领。
4.减少人工操作,降低出错率
应用RFID技术,物资信息的录入实现自动化,避免了人工录入可能出现的错误,因此提高了数据的准确性和规范化,实现整个物流系统数据的统一。
5.实现信息化的仓储管理
将RFID技术用于我军的仓库物资管理,能有效地解决仓库物资流动有关的信息管理,不但可以知道一天内处理货物的件数,还可以看到这些货物的相关信息。另外,使用RFID技术可以快速准确地了解仓库库存水平,防止货物的损耗或统计错误而导致的缺货。

前言/序言

  50年前集成电路的发明和飞速发展,为社会经济结构和人民的生活方式带来巨大的变革。器件的特征尺寸已从20世纪70年代的10um发展到今天的32nm,集成度从几十个晶体管发展到几亿只,微处理器的时钟频率从几兆赫到几千兆赫,存储器的成本下降了7个数量级。过去认为难以做到的事,目前已经成为现实。集成化和数字化结合导致信息技术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微电子、计算机、通信、网络、家电等先进技术形成了庞大的信息产业。集成电路的应用已广泛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其功能也日益复杂。近年来,伴随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射频识别(RFID)技术得到快速普及和推广,成为信息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
  自动识别是可以提供关于人物、动物、货物和商品等特征和信息的一门先进技术,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目前自动识别系统有条形码识别、光学符号识别(特殊的字符)、生物特征识别(语音、指纹或人脸)、计算机图像识别、非接触IC卡和射频识别等多种方法。RFID具有可远距离识别、存储容量大、随时写入信息、快速识别和可追溯等优点,有可能发展成为今后全球商品或物流中最广为采用的技术。我国RFID的频率范围主要在13.56MHz的高频和840MHz~845MHz与920MHz~925MHz的特高频频段,未来将延伸至微波(2.45GHz左右)频段。当前高频应用占市场的主流地位,但是特高频RFID具有快速、大容量、远距离、移动识别、长期跟踪等优点,其应用呈现快速发展的趋势。RFID是一门综合性技术,包含高频技术、电磁兼容、微电子学、计算机、数据安全和密码学、无线通信和网络等系统集成技术。
《高频信号处理与现代通信系统》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探讨了高频信号处理的核心理论、关键技术以及其在现代通信系统中的广泛应用。从基础的高频信号特性分析到复杂信号的生成与调制,再到信号的接收、解调与滤波,本书系统性地梳理了高频信号处理的完整流程,并结合大量实际案例,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理解。 第一部分:高频信号的基础理论与模型 本部分首先从电磁波的基本原理出发,阐述了高频信号的生成机制,包括不同振荡器的设计与工作原理,如LC振荡器、晶体振荡器、压控振荡器(VCO)等。我们将深入分析高频信号的频谱特性,包括带宽、功率谱密度、频谱泄漏等概念,并介绍傅里叶变换、拉普拉斯变换等数学工具在高频信号分析中的应用。 接着,本书将详细介绍高频信号的数学模型,包括正弦波模型、复指数模型以及更复杂的解析信号模型,解释它们如何准确描述高频信号的幅度和相位信息。同时,我们将分析高频信号在传输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失真,如线性失真(幅度失真、相位失真)和非线性失真(谐波失真、互调失真),并探讨导致这些失真的原因,如传输线效应、器件的非线性特性等。 在此基础上,本书还将介绍高频信号的噪声模型,包括热噪声、散粒噪声、闪烁噪声等,以及这些噪声对信号质量的影响。我们将分析噪声的功率谱和概率分布,并为后续的噪声抑制技术奠定基础。 第二部分:高频信号的生成、调制与编码 本部分将聚焦于高频信号的生成与处理技术,这是构建现代通信系统的基石。我们将详细讲解各种高频信号的生成方法,包括连续波(CW)的产生、脉冲信号的形成以及特定频率信号的精确合成。 调制技术是信息传输的关键,本书将深入剖析各种高频信号的调制方式。我们首先介绍模拟调制技术,如调幅(AM)、调频(FM)和调相(PM),详细阐述它们的原理、频谱特性、优缺点以及在不同通信场景下的应用。随后,我们将重点讲解数字调制技术,这是现代无线通信的主流。我们将详细介绍幅移键控(ASK)、频移键控(FSK)、相移键控(PSK)及其各种变种,如正交相移键控(QPSK)、16-QAM、64-QAM等。我们将分析这些数字调制方式的星座图、误码率性能以及频谱效率,并探讨其在Wi-Fi、蜂窝通信等系统中的实际应用。 除了基本的调制方式,本书还将介绍更先进的调制和编码技术,如正交频分复用(OFDM)。OFDM通过将高速数据流分割成多个低速数据流,并在多个正交子载波上传输,极大地提高了频谱利用率和抗多径干扰能力。我们将详细阐述OFDM的原理、调制与解调过程、循环前缀的应用以及其在4G/5G通信、Wi-Fi 6等标准中的核心作用。 编码技术是保证信息传输可靠性的重要手段。我们将介绍前向纠错(FEC)编码的基本原理,包括汉明码、卷积码、里德-所罗门码等,并分析它们如何增加冗余信息以检测和纠正传输错误。我们还将探讨信道编码与调制相结合的联合编码方案,以及它们在高吞吐量和高可靠性通信系统中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高频信号的接收、解调与滤波 本部分将重点关注高频信号的接收端处理,这是从接收到的混合信号中提取有用信息并恢复原始数据的关键环节。 我们将详细介绍高频接收机的组成结构,包括低噪声放大器(LNA)、混频器、本地振荡器、中频(IF)滤波器、解调器和基带信号处理单元。我们将深入分析LNA的设计要求,如何选择合适的LNA以降低接收灵敏度受到的限制。 混频器是实现频率变换的核心器件,本书将讲解不同类型的混频器(如平衡混频器、双平衡混频器)的工作原理,以及它们如何将高频信号下变频到中频或基带。我们还将探讨本振(LO)信号的稳定性和相位噪声对接收性能的影响。 滤波技术在信号处理中至关重要,它用于去除噪声、抑制干扰以及分离不同频率的信号。我们将详细介绍各种高频滤波器,包括低通滤波器、高通滤波器、带通滤波器和带阻滤波器。我们将分析不同滤波器类型(如巴特沃斯、切比雪夫、椭圆滤波器)的设计参数、频率响应特性以及它们在高频应用中的选择依据。 解调是恢复原始信息的逆过程。我们将根据不同的调制方式,详细讲解相应的解调技术。例如,对于AM信号,我们将介绍包络检波和同步检波;对于FM信号,我们将介绍鉴频器;对于数字调制信号,我们将介绍相干解调和非相干解调,以及如何利用匹配滤波器和符号定时恢复来提高解调的准确性。 在解调之后,基带信号通常需要进一步处理,包括信号的放大、去加重、采样和量化。我们将介绍这些基带信号处理技术,以及它们如何为后续的数字信号处理(如误码纠正、信源解码)做好准备。 第四部分:高频信号处理在现代通信系统中的应用 本部分将把前面章节中介绍的理论和技术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展示高频信号处理如何在各种现代通信系统中发挥关键作用。 无线通信系统: 蜂窝通信(2G/3G/4G/5G): 详细阐述不同代蜂窝通信系统中采用的高频信号处理技术。例如,2G/3G中的AMPS、GSM、UMTS,4G中的OFDM与MIMO技术,以及5G中更高的载波频率、更复杂的调制方案(如高阶QAM)、大规模MIMO、波束赋形等。我们将分析这些技术如何实现更高的频谱效率、更大的带宽和更低的延迟。 Wi-Fi与蓝牙: 介绍Wi-Fi(802.11a/b/g/n/ac/ax)和蓝牙技术中使用的DSSS、OFDM、MIMO等高频信号处理技术,以及它们在个人区域网络和局域网中的应用。 卫星通信: 讲解卫星通信中高频信号的传输特点,如长距离传输、传播损耗,以及如何通过高功率放大器、高性能调制解调技术和先进的信道编码来克服这些挑战。 雷达系统: 介绍雷达系统中用于目标探测、测距和测速的高频信号生成、处理和分析技术,包括脉冲压缩、多普勒效应利用等。 其他高频应用领域: 物联网(IoT)通信: 探讨低功耗、低速率的IoT通信技术(如LoRa、NB-IoT)中采用的高频信号处理策略,以及它们如何实现远距离、低功耗的通信。 无线传感器网络(WSN): 分析WSN中节点之间的高频信号传输,以及如何平衡通信性能与能量效率。 射频识别(RFID)系统(非接触式通信,但涉及射频原理): 尽管本书不深入探讨RFID的具体技术细节,但会提及射频信号在RFID系统中用于设备间的无线通信,以及其在识别和数据传输中的作用。 第五部分:高频信号处理的挑战与未来发展 在本书的最后部分,我们将探讨高频信号处理领域面临的关键挑战,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 信号完整性问题: 随着工作频率的不断升高,PCB走线、连接器、封装等都会引入信号失真和损耗,本书将讨论如何通过合理的PCB设计、阻抗匹配、信号完整性分析工具来解决这些问题。 功耗与集成度: 在移动设备和嵌入式系统中,高频电路的功耗和集成度是重要的考量因素。我们将探讨低功耗设计技术、RF-CMOS技术等在提高集成度和降低功耗方面的进展。 频谱资源的稀缺与频谱感知: 随着无线通信的普及,频谱资源日益紧张。我们将介绍认知无线电(Cognitive Radio)和动态频谱共享(Dynamic Spectrum Sharing)等概念,以及高频信号处理技术在其中扮演的角色。 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在RF领域的应用: 探讨如何利用AI和机器学习技术优化RF链路的设计、提高信号的检测与识别能力、实现智能化的频谱管理等。 下一代通信技术: 展望6G及以后通信技术的发展方向,包括更高的频段(太赫兹)、更灵活的波形设计、更先进的信道编码和调制方式,以及它们对高频信号处理提出的新要求。 本书内容丰富,图文并茂,旨在为电子工程、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等专业的学生、研究人员和工程师提供一本全面、深入且实用的高频信号处理参考书。通过学习本书,读者将能够深刻理解高频信号的奥秘,掌握现代通信系统的核心技术,并为未来相关领域的研究与开发打下坚实的基础。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厚度让我有些望而却步,封面上的“应用”两个字倒是吸引了我。我琢磨着,就算技术本身我理解不了太多,至少能看看它到底能用在哪些地方,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改变。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科幻电影里那些无接触支付、智能仓储、甚至是无人驾驶的场景,想着这本书会不会就描绘了这些未来生活的蓝图。我比较关注的是,书中会如何解释这些应用场景背后的技术支撑,比如在零售业,RFID是如何实现商品自动盘点和防盗的?在物流领域,它又如何提高货物追踪的效率和准确性?我希望书里能有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最好是已经落地并且效果显著的。

评分

我不是技术背景出身,平时接触的更多是管理和市场方面的东西,但最近接触到一些关于智慧城市建设的信息,感觉RFID技术在这其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看到“特高射频识别技术及应用”这本书,我立刻联想到它可能涉及到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安防等领域的应用。我好奇书中是否会介绍RFID技术如何被用于城市基础设施的管理,比如智能停车系统、公共交通卡、甚至是电子身份证等。我希望能通过这本书,了解RFID技术是如何为提升城市运行效率、改善居民生活质量做出贡献的。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听起来就很有分量,“特高射频识别技术及应用”,我当时在技术书架上看到它,脑子里闪过无数个关于未来科技的画面。我本身也不是做这块的,但总是对那些能改变我们生活方式的新技术充满好奇。拿到手里翻了翻,纸张的质感还不错,不是那种廉价的印刷品。封面上那个“特高”两个字,让我觉得这书里的内容肯定不是泛泛而谈,而是深入到某个非常专业、甚至可以说有点“硬核”的领域。我当时就猜想,这书里肯定会讲很多关于射频识别的底层原理,比如那些天线设计、信号编码、数据传输的细节,还有不同频段的优劣势分析。甚至可能还会涉及到一些复杂的数学公式和物理模型,来解释这些技术是如何实现的。

评分

我一直对物联网(IoT)这个概念很感兴趣,感觉它代表了未来的发展方向。而射频识别(RFID)作为物联网的关键技术之一,自然是我关注的焦点。“特高射频识别技术及应用”这个书名,听起来就好像是直接切入了IoT的核心,而且是那种“特高”级别,说明它讲的应该是比较前沿的技术。我猜测这本书里会对RFID在IoT生态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深入的探讨,比如它如何与传感器、网络通信、云计算等其他技术协同工作,共同构建一个万物互联的智能世界。我特别想知道,这种“特高”级别的RFID技术,在数据安全、功耗、传输距离等方面,又有哪些突破性的进展。

评分

我最近在研究一些与供应链管理相关的课题,RFID技术在这个领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这本书的题目“特高射频识别技术及应用”,让我眼前一亮。我猜想,这本书会详细讲解RFID技术在优化供应链流程方面的具体应用,比如如何通过RFID实现从原材料采购到成品出库的全程追踪,如何提高库存管理的精度,以及如何减少人为错误和损失。我比较关注的是,书中会分析在不同行业(如食品、医药、汽车等)中,RFID技术是如何被定制化地应用,以解决特定的供应链痛点。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