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F.乔治、M.A.阿尔、G.J.De克勒克主编的《植物组培快繁(**卷背景原著第3版)》较系统地充实、增添了很多植物组培快繁在分子生物学、遗传学、发育和解剖学方面的新进展。所涉及学科如此广泛,因此邀请以欧美为主专家18位,和南非、以色列各一位分别执笔,较全面地介绍了组培快繁技术基本原理、步骤和方法,并对一些工艺技术作用机理有所阐述。从而使长期以来知其然不知所以然的工艺技术部分得到解释。但对同一工艺在不同植物种甚至同种的不同品种或栽培种上,何以得出截然不同结果的常见现象仍处于茫然无知。无论如何,从总体评价,这是一本既有基础理论,又有实际应用技术,比较全面而实用的书。 本书主编在序言中提出要将此书编辑成百科全书类型。因此在介绍工艺方法或对所提假说或学说,或所涉及的植物种都是较简明扼要的,但大都列出有关文献备查。因此,本书所引文献几乎涵盖了从快繁初始期的20世纪70年代直至21世纪初。本书提供主题索引,便于读者查寻。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自1930年面世以来,已发展成 为许多科学和技术领域的必备技术。这项技术应用于 植物繁殖是在其诞生之后40年。
E.F.乔治、M.A.阿尔、G.J.De克勒克主编的《植 物组培快繁(**卷背景原著第3版)》是一本系统论述 植物组织培养快速繁殖技术(简称植物组培快繁)的 百科全书式专著。本书英文原著**版诞生于1986年 ,第二版的两卷分别出版于1993年和1996年。对于研 究者和学生来说,本书已成为从事体外植物繁殖研究 工作的工具书。本书囊括了相关领域的丰富信息,特 别是植物育种、基因工程、植物病理学以及次级代谢 物的合成与转化等领域。*新的第三版集中了该领域 的多位专家,但仍然保留了前面版本的完整性。
**章 植物组培程序:背景
1.1 引言
1.1.1 有组织结构生长
1.1.2 无组织结构生长
1.2 组织培养
1.2.1 有组织结构的培养物
1.2.2 无组织结构的培养
1.2.3 利用组培进行植物繁殖
1.2.4 组培的起始
1.2.5 建立培养物的问题
1.2.6 生长和分化的方式
1.2.7 继代培养
1.2.8 继代的危险
1.3 组培类型
1.3.1 器官培养
1.3.2 无组织结构细胞的培养
1.3.3 单个细胞起源的培养物
1.4 细胞分化
1.4.1 愈伤内和细胞培养物内的分化细胞
1.5 形态发生
1.5.1 性质和诱导
1.6 单倍体植物
1.6.1 花药和花粉的培养
1.6.2 单雌生殖或雌核发育
参考文献
第2章 快繁:应用和方法
2.1 种子和体细胞两种不同的选择
2.1.1 用种子繁殖
2.1.2 营养繁殖
2.2 体外培养的快繁
2.2.1 优点
2.2.2 缺点
2.2.3 技术
2.2.4 快繁的各阶段
2.3 快繁方法
2.3.1 用腋芽或茎枝繁殖植物
2.3.2 通过直接的器官发生来繁殖
2.3.3 用间接器官发生来繁殖
2.4 储存器官的形成
2.4.1 小鳞茎和小球茎的生产
2.5 微型嫁接
参考文献
第3章 植物组培培养基组成成分Ⅰ:大量和微量营养物64
3.1 培养基的无机组分
3.1.1 无机营养物的摄取
3.1.2 非有意的改变
3.2 大量营养物
3.2.1 氮
3.2.2 磷酸盐
3.2.3 钾
3.2.4 钠
3.2.5 镁
3.2.6 硫
3.2.7 钙
3.2.8 氯化物
3.3 微量营养物
3.3.1 植物组培培养基中的早期应用
3.3.2 来自微量不纯物的微量营养物
3.3.3 *适微量元素浓度
3.3.4 细胞的分化和形态发生
3.3.5 微量营养物的作用
参考文献
第4章 植物组培培养基成分Ⅱ:有机添加物、渗透势和pH效应以及支撑系统
4.1 有机添加物
4.1.1 维生素
4.1.2 维生素混合物的开发
4.1.3 一些特种化合物
4.1.4 其他维生素
4.1.5 不规范(成分未确定)的补充物
4.1.6 酵母提取液
4.1.7 马铃薯提取液
4.1.8 麦芽提取液
4.1.9 香蕉匀浆液
4.1.10 滋养胚的汁液
4.1.11 椰乳汁/水
4.2 有机酸
4.2.1 作缓冲剂用
4.3 糖类——营养和调控效应
……
第5章 植物生长调节剂Ⅰ:生长素及其类似物和抑制剂
第6章 植物生长调节剂Ⅱ:细胞分裂素及其类似物和拮抗物
第7章 植物生长调节剂Ⅲ:赤霉素、乙烯、脱落酸,它们的类似物和抑制剂及其他各种化合物
第8章 发育生物学
第9章 体细胞胚的发生
**0章 不定的再生
**1章 影响生长和形态发生的母株植物生理因素
**2章 物理环境的影响
**3章 组培植物的解剖学和形态学
主题词索引
植物拉丁学名索引
这本书的内容对我来说,简直就是一本“教科书”级别的著作,对于想要深入了解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我来说,简直是及时雨。我之所以选择购买这本书,是因为我一直致力于研究某种稀有植物的繁育问题,传统的播种和扦插方法收效甚微,效率低下。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我接触到了植物组培的概念,但相关的专业书籍又晦涩难懂,难以消化。 《植物组培快繁》这本书恰好填补了这一空白。它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却又不失通俗易懂的语言,系统地阐述了植物组织培养的原理、技术流程和应用前景。我特别欣赏书中对各类培养基的配方和消毒方法进行的详细讲解,这对于实际操作至关重要。书中还列举了大量不同植物的组培案例,这为我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让我能够根据自己研究的植物特点,灵活运用书中的知识。 尽管我还没有完全实践书中的所有内容,但仅仅是阅读和理解,就让我对植物组培技术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本书无疑为我后续的研究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它让我看到了解决我所面临的繁育难题的希望。我相信,在它的指引下,我一定能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太棒了!我一直对植物的繁殖方式感到好奇,尤其是那些名贵的观赏植物,很多时候只能依靠传统的扦插、嫁接,耗时耗力不说,成功率也参差不齐。当我看到《植物组培快繁》这本书时,我简直欣喜若狂!虽然我本人并非植物学专业出身,但这本书用一种非常生动易懂的方式,为我揭开了植物组织培养的神秘面纱。 书中的图片和图示清晰得让人惊叹,每一个步骤都仿佛在我眼前上演,从最初的母本选择、消毒,到培养基的配制,再到最终的移栽驯化,都讲解得面面俱到。我最喜欢的是书里详细介绍了不同植物种类在组培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以及对应的解决方案,这一点对于我这样的小白来说简直是救星!我曾尝试过在家里用一些普通的花卉进行简单的组培实验,虽然还没达到商业化生产的水平,但这本书无疑为我提供了最坚实的基础和最可靠的指导。 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循循善诱地引导我一步步走向成功。它让我明白了科学的严谨性,也让我感受到了植物生命力的奇妙。我还会把这本书推荐给我的花友们,我相信,无论你是专业的园艺师,还是和我一样的业余爱好者,都能从这本书中获益匪浅,打开植物繁殖的新篇章。
评分对于我这样一个在科研领域摸爬滚打多年的老研究员来说,能够遇到一本真正有价值、有深度、而且能引发思考的著作,实属不易。《植物组培快繁》这本书,绝对是近几年我读过的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一本。我之所以将其誉为“瑰宝”,是因为它在理论的深度和实践的广度上都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水平。 书中对于植物组织培养的分子机制、调控因子以及最新研究进展的阐述,都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我尤其赞赏书中对于一些前沿技术的介绍,例如人工种子技术、基因转化在组培中的应用等,这些内容对于我们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此外,本书在案例分析方面也做得非常出色。它不仅仅是罗列数据和结果,更重要的是对每一个案例的成功或失败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从中提炼出普适性的经验和教训。这对于我们解决实际科研中遇到的问题,避免走弯路,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是一本优秀的教科书,更是一本引人入胜的学术著作。它让我受益匪浅,也为我未来的研究方向提供了新的启示。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对植物组织培养感兴趣的同行们。
评分最近我一直在探索如何更高效地繁殖一些名贵的盆栽植物,因为传统的方法实在是太慢了,而且成活率不高,有时候看着心爱的植物无法大量繁殖,心里总是痒痒的。偶然间,我翻阅了《植物组培快繁》这本书,简直就像挖到了宝藏一样!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朴实,没有那些让人望而生畏的专业术语,但是讲解的知识点却非常扎实。我最喜欢的是它把植物组织培养的整个流程,从准备到最终的移栽,都拆解得特别细致,而且用了好多图片来辅助说明,即使是对植物学不太了解的人,也能一目了然。 我特别想说的是,书中对于一些细节的处理非常到位,比如如何选择最适合的培养基、如何控制环境的温度和湿度、以及在不同阶段需要注意的事项等等。这些看似微小的细节,往往是决定组培成败的关键。我尝试着按照书里的方法,用一些比较常见的植物进行实验,虽然规模不大,但效果比我之前自己摸索要好太多了! 这本书让我觉得,原来植物组培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只要掌握了正确的方法和技巧,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植物繁殖的“魔法师”。我还会继续学习这本书,希望能早日掌握这项技术,让我的植物园更加丰富多彩。
评分读完《植物组培快繁》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好像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我本身就对园艺有浓厚的兴趣,尤其喜欢那些品种繁多、形态各异的观赏植物。每次看到新品种的出现,我都会心动不已,但往往因为繁殖难度大、周期长而望而却步。这本书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我的想法。 书里详细介绍了植物组织培养的各种技术,从最初的取样、灭菌,到中间的诱导、增殖,再到最后的生根、移栽,每一个环节都讲解得非常细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不仅讲解了理论知识,还配有大量的实操指导和案例分析,让我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清晰地想象出整个过程,仿佛身临其境。 特别是关于不同植物对培养基配方和环境条件的要求,这本书给出了非常具体的建议,这对我来说是非常有价值的信息。我开始尝试着在家里的阳台上,利用一些比较容易获得的植物材料,进行简单的组织培养试验。虽然目前还在摸索阶段,但这本书让我对植物的生命力有了更深的敬畏,也让我看到了通过科技手段,实现快速繁殖的巨大潜力。 我觉得这本书不仅适合专业的科研人员,也对我们这些业余爱好者非常有启发。它让我意识到,即使是小小的植物,也蕴含着无限的可能。我还会继续深入研究,希望有一天能用书中的技术,培育出自己喜欢的植物新品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