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化工工艺学

石油化工工艺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邹长军 编
图书标签:
  • 石油化工
  • 化工工艺
  • 化工原理
  • 石油炼制
  • 化工设备
  • 过程控制
  • 催化技术
  • 分离工程
  • 反应工程
  • 工业化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093394
版次:1
商品编码:10346559
包装:平装
丛书名: 高等学校规划教材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0-10-01
页数:265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石油化工工艺学》首先从原油形成、开采和炼制等化工上游加工过程开始进行简要介绍,然后采用产业链方式,按照原料碳数从小到大顺序逐一阐述。突出C1~C6及重芳烃典型产品生产工艺。此外,还对石油化工车间管理、绿色化学工艺等内容进行了介绍。《石油化工工艺学》突出石油天然气特色,可作为石油化工类高等院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教材,也可作为化学和相关专业的化学工艺课程教材,并可供从事化工生产、管理和设计的工程技术人员阅读。

内页插图

目录

绪论
第1章 化学工艺基础
1.1 化工生产工艺流程
1.1.1 工艺流程
1.1.2 工艺流程的组织原则与评价方法
1.2 化工过程的主要效率指标
1.2.1 生产能力和生产强度
1.2.2 转化率、选择性和收率
1.2.3 平衡转化率和平衡产率
1.2.4 原子经济性
1.3 反应条件对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的影响
1.3.1 温度的影响
1.3.2 浓度的影响
1.3.3 压力的影响
1.4 石油化工催化剂
1.4.1 催化剂的基本特征
1.4.2 催化剂的分类
1.4.3 选择催化剂的基本条件
1.4.4 催化剂的化学组成
1.4.5 催化剂的物理性质
1.4.6 催化剂的活性与选择性
1.4.7 催化剂中毒与再生
1.4.8 催化剂的使用技术
1.5 石油化工工艺计算
1.5.1 反应过程的物料衡算
1.5.2 反应过程的热量衡算
思考题与习题

第2章 石油天然气的形成与加工
2.1 石油的形成
2.1.1 石油天然气的组成及分类
2.1.2 油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
2.2 石油的开采与储运
2.2.1 石油钻井
2.2.2 石油开采
2.2.3 油井增产原理
2.2.4 石油天然气储运
2.3 石油炼制与天然气加工
2.3.1 石油炼制
2.3.2 天然气加工
思考题与习题

第3章 碳一及其化工产品生产
3.1 合成气的生产
3.1.1 由煤制合成气
3.1.2 由天然气制合成气
3.1.3 渣油部分氧化法制合成气
3.1.4 合成气的应用
3.2 天然气生产乙炔工艺
3.2.1 乙炔的性质
3.2.2 天然气制乙炔的原理及影响因素
3.2.3 天然气制乙炔的生产工艺
3.2.4 天然气制乙炔的技术发展趋势
3.2.5 乙炔化工的下游产品
3.3 甲醇生产工艺
3.3.1 甲醇的性质
3.3.2 合成甲醇的基本原理及影响因素
3.3.3 甲醇的合成工艺
3.3.4 天然气制甲醇新技术
3.3.5 甲醇的利用
3.4 甲醛的生产
3.4.1 甲醛的性质
3.4.2 甲醛的生产原理及影响因素
3.4.3 甲醛的生产工艺
3.4.4 甲醛的利用
3.5 天然气制氢氰酸
3.5.1 氢氰酸的性质
3.5.2 氢氰酸的工业合成法
3.5.3 氢氰酸的利用
3.6 天然气生产乙烯和丙烯
3.6.1 概述
3.6.2 甲烷氧化偶联法制乙烯
3.6.3 天然气经合成气制烯烃
3.6.4 天然气经甲醇或二甲醚制烯烃
3.6.5 乙烯与丙烯的利用
3.7 天然气生产合成油技术
3.7.1 费�餐泻铣晒ひ�
3.7.2 天然气合成油加工精制工艺
3.7.3 影响天然气合成油的因素
思考题与习题

第4章 烃类热裂解
4.1 热裂解过程机理
4.1.1 烃类裂解的反应规律
4.1.2 烃类裂解的反应机理
4.1.3 裂解反应的化学热力学和动力学
4.2 裂解过程的影响因素
4.2.1 原料组成
4.2.2 工艺条件
4.3 裂解方法及裂解工艺过程
4.3.1 管式裂解工艺
4.3.2 烃类热裂解的工艺过程
4.4 裂解气的分离
4.4.1 裂解气的净化工艺
4.4.2 裂解气的分离工艺
4.4.3 脱甲烷塔
4.4.4 乙烯塔
4.4.5 脱甲烷塔和乙烯塔比较
思考题与习题

第5章 碳二及其化工产品生产
5.1 聚乙烯的生产
5.1.1 聚乙烯的分类和用途
5.1.2 聚乙烯的生产技术
5.1.3 高压聚合生产聚乙烯
5.1.4 低压聚合生产聚乙烯
5.2 环氧乙烷与乙二醇的生产及化工利用
5.2.1 环氧乙烷与乙二醇的性质和用途
5.2.2 环氧乙烷与乙二醇的生产概况
5.2.3 乙烯直接氧化法生产环氧乙烷
5.2.4 环氧乙烷水合法制乙二醇
5.2.5 新工艺制取乙二醇简介
5.3 乙醇的生产及化工利用
5.3.1 乙醇的性质和用途
5.3.2 乙醇的生产方法
5.3.3 乙烯直接水合法制取乙醇
5.3.4 其他工艺制取乙醇
5.4 乙醛的生产及化工利用
5.4.1 乙醛的性质和用途
5.4.2 乙醛的生产方法
5.4.3 乙烯配合催化氧化生产乙醛
5.5 乙醛氧化生产乙酸及化工利用
5.5.1 乙酸的性质和用途
5.5.2 乙酸的生产概况
5.5.3 乙醛氧化制取乙酸
5.6 乙烯氧化生产醋酸乙烯及化工利用
5.6.1 醋酸乙烯的性质和用途
5.6.2 醋酸乙烯的生产概况
5.6.3 乙烯气相法制取醋酸乙烯
5.7 氯乙烯的生产及化工利用
5.7.1 氯乙烯的性质和用途
5.7.2 氯乙烯的生产概况
5.7.3 平衡氧氯化法生产氯乙烯
5.8 烃类氧化反应的注意事项
思考题与习题

第6章 碳三及其化工产品生产
6.1 丙烯的聚合工艺
6.1.1 聚丙烯的性质和用途
6.1.2 聚合机理
6.1.3 生产工艺
6.2 异丙苯、苯酚和丙酮的生产
6.2.1 异丙苯、苯酚和丙酮的性质
6.2.2 异丙苯的生产
6.2.3 苯酚、丙酮的生产
6.2.4 苯酚、丙酮的生产工艺过程
6.3 丙烯氧化生产丙烯酸与化工利用
6.3.1 丙烯酸的生产原理
6.3.2 丙烯酸的生产工艺流程
6.4 丙烯氨氧化生产丙烯腈
6.4.1 丙烯腈的生产原理
6.4.2 丙烯腈的生产工艺条件
6.4.3 丙烯腈的生产工艺流程
6.5 丙烯氯化制氯丙烯及环氧氯丙烷
6.5.1 氯丙烯的生产原理
6.5.2 氯丙烯的生产工艺条件
6.5.3 环氧氯丙烷的生产工艺流程
6.6 环氧丙烷和丙二醇的生产
6.6.1 生产原理
6.6.2 生产工艺条件
6.6.3 生产工艺流程
6.7 丁、辛醇的生产
6.7.1 丁、辛醇的性质和用途
6.7.2 辛醇的生产原理
6.7.3 丁、辛醇生产的影响因素
6.7.4 丁、辛醇的生产工艺流程
思考题与习题

第7章 碳四、碳五馏分及其化工产品生产
7.1 碳四、碳五馏分来源
7.1.1 热裂解制乙烯联产碳四、碳五
7.1.2 炼厂催化裂化制乙烯联产碳四、碳五
7.1.3 其他工业来源
7.2 碳四、碳五馏分分离
7.2.1 概述
7.2.2 碳五馏分分离技术
7.3 丁二烯的生产及下游产品加工
7.3.1 概述
7.3.2 丁二烯的抽提生产原理
7.3.3 丁二烯的抽提生产工艺
7.3.4 丁二烯的生产安全
7.3.5 丁二烯下游产品
7.4 正丁烷氧化制顺丁烯二酸酐工艺
7.4.1 概述
7.4.2 正丁烷氧化制顺丁烯二酸酐工艺
7.4.3 正丁烷氧化制顺丁烯二酸酐工艺改进
7.5 甲基叔丁基醚的生产
7.5.1 概述
7.5.2 甲基叔丁基醚的生产
7.5.3 液�补滔喾从ζ�
7.6 异戊二烯的生产
7.6.1 概述
7.6.2 异戊烷和异戊烯脱氢法
7.7 碳五树脂的综合利用
7.7.1 概述
7.7.2 碳五树脂的综合利用
思考题与习题

第8章 芳烃及其化工产品生产
8.1 苯、甲苯和二甲苯
8.1.1 苯的性质及化工利用
8.1.2 甲苯及其化工利用
8.2 催化重整生产芳烃
8.2.1 重整化学反应
8.2.2 重整催化剂
8.2.3 重整过程反应条件
8.2.4 芳烃生产工艺流程
8.2.5 石油芳烃抽提
8.3 芳烃歧化与烷基转移生产芳烃
8.3.1 反应原理
8.3.2 影响因素
8.3.3 工艺流程
8.4 芳烃烷基化生产烷基苯
8.4.1 烷基化过程的基本原理
8.4.2 烷基化反应的影响因素
8.4.3 苯烷基化生产乙苯
8.5 C8芳烃异构化
8.5.1 二甲苯异构化反应
8.5.2 二甲苯异构化催化剂
8.5.3 二甲苯异构化的生产工艺
8.6 C8混合芳烃的分离
8.6.1 C8芳烃混合物的分离方法
8.6.2 吸附法分离C8混合芳烃
8.7 苯乙烯的生产
8.7.1 反应原理
8.7.2 工艺条件
8.7.3 工艺流程
8.8 环己烷与环己酮的生产
8.8.1 苯加氢生产环己烷
8.8.2 环己烷氧化生产环己酮
8.9 对二甲苯氧化生产对苯二甲酸
8.9.1 对二甲苯高温氧化法工艺流程
8.9.2 对二甲苯低温氧化法工艺流程
思考题与习题

第9章 车间生产管理与绿色化学工艺
9.1 工艺流程组合原则
9.1.1 石油化工装置规划与设计的指导思想
9.1.2 石油化工生产工艺路线的选择
9.1.3 原材料来源与生产规模确定
9.1.4 能量回收与利用
9.1.5 三废处理与综合利用
9.2 车间生产管理方法
9.2.1 生产过程的组织与管理
9.2.2 产品质量管理
9.2.3 成本、物耗与能耗计算和管理
9.2.4 技术革新、技术改造工作程序
9.3 绿色化学工艺
9.3.1 绿色化学原则
9.3.2 绿色化学工艺原料
9.3.3 绿色化学过程
9.3.4 绿色化工产品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海洋中的滨海地区,潮汐、波浪作用强烈,海水进退频繁,不利于生物繁殖和有机质沉积保存。而深海区生物生长条件较差,生物较少,浅表水体的生物尸体下沉到海底需要很长的时间,这期间易被氧化散失。而且由于离岸较远,陆源物质沉积甚少,这都不利于有机质的沉积与保存。唯有浅海地区,有供水生生物生长的陆源有机营养物随河流输入。水体深度适中,并可保持一定的阳光和温度,这些条件都有利于生物生长,加之这些地区离岸较远、水体宁静,有利于动植物尸体保存。同时,浅海地区也是黏土、细粒灰岩等极细粒沉积物的重要沉积场所,这就为大量繁盛、快速代谢的动植物尸体的掩埋保存提供了有利条件。在海湾与澙湖地区,因水体较闭塞、无底流,处于缺氧乏浪环境,也有利于有机质的保存。内陆湖泊的深湖——半深湖地区,也具有与浅海类似的利于生物繁盛与堆积保存的环境。各种资料和研究都证明,古地理条件下的浅海区、海湾、澙湖、内陆湖泊的深湖——半深湖区,是地球上油气生成的最主要的地区。上述地区中靠近河流入海、入湖的三角洲地带,更是适宜于生物繁盛与有机质保存的最有利地区。这种地区稳定存在的时期越长,则形成的富含有机质的细粒沉积物厚度就越大,其潜在的生油量就越多。
  (2)物理化学条件
  有机质向油气转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对现代沉积物和古代沉积岩的大量研究,以及一些特定条件下的实验资料,已揭示出有机质向油气转化的过程和特点。在这个转化过程中,细菌作用、温度、压力、催化剂等是必不可少的理化条件。
  在海相和湖相沉积盆地的发育过程中,原始有机质伴随其他矿物质沉积后,随着埋藏深度逐渐加大,经受地温不断升高,在缺氧的还原条件下,有机质逐步向油气转化。由于在不、同深度范围内,各种能源条件显示不同的作用效果,致使有机质的转化反应性质及主要产物都有明显的区别,表明原始有机质向石油天然气转化的过程具有明显的阶段性。油气成因的现代模式将该过程划分为四个逐步过渡的阶段:生物化学生气阶段、热催化生油气阶段、热裂解生凝析气阶段及深部高温生气阶段。现将油气成因的现代模式概括如下。
……

前言/序言

  随着石油炼制装置的大型化发展,目前新建和扩建的石化项目几乎都是“炼化-化工一体化”。石油化工产品的应用已经深入到国防、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等各个领域。尤其在发展中国家,石油化工产品的需求正在迅速扩大,今后石油化工仍将继续迅速发展。为了满足石油化工行业人才培养的需要,编者收集了大量资料并结合多年教学、科研经验编写了该教材。
  本书在阐述各类化工过程时,按照石油原料碳数从小到大的顺序描述,这样不仅使本书内容与现代石油化学工业装置的设计与生产工艺保持一致,还使本书在使用过程中条理更清晰,更有利于读者掌握,以期达到“抵近人才市场”培养模式的目的。考虑到石油化工行业特点和时代发展要求,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强调低碳节能、清洁安全等内容,增强读者节能减排的绿色化工意识。
  本书由西南石油大学邹长军主编,并与田强、吴旭、葛菊、李丹、唐全武和张辉共同编写第3章~第7章,四川民族学院廖文菊编写绪论、第1章和第8章,西南石油大学张辉编写第2章,吉林化工学院谭乃迪编写第9章。王宏达绘制了全书工艺流程图。在编写过程中,中石油四川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孙然功高级工程师和西南石油大学赵立志教授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和建议,在此深表谢意。
《现代工业流程控制与优化》 本书深入探讨了现代工业生产流程的核心——自动化控制与优化技术。在当今竞争日益激烈的全球工业环境中,如何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能耗、确保产品质量稳定并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是所有工业企业面临的关键挑战。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套全面、系统化的解决方案,帮助他们理解并掌握工业流程控制的最新理论与实践。 内容梗概: 本书分为以下几个主要部分: 第一部分:工业流程控制基础理论 流程建模与仿真: 详细介绍不同类型的工业过程模型(如质量守恒、能量守恒、动量守恒模型),以及如何利用数学模型对复杂工业流程进行精确仿真。我们将探讨静态模型和动态模型的构建方法,以及如何通过仿真来预测过程行为、评估控制策略的有效性,并为优化提供基础。 传感器与执行器技术: 全面梳理工业现场常用的各类传感器(温度、压力、流量、液位、成分分析等)的工作原理、选型原则、安装要求与维护要点。同时,深入介绍各种执行器(阀门、泵、电机、加热器等)的类型、控制特性及其在闭环控制系统中的作用。 经典控制理论: 复习并深入讲解比例-积分-微分(PID)控制器的原理、参数整定方法(如Ziegler-Nichols法、IMC法)及其在实际工业过程中的应用。还将介绍更高级的控制策略,如串级控制、前馈控制、 ratio控制等,并分析它们在解决复杂控制问题中的优势。 第二部分:先进过程控制(APC)技术 模型预测控制(MPC): 本部分将详细介绍MPC的核心思想,包括其如何利用动态过程模型来预测未来过程输出,并通过优化算法找到最优的控制输入序列。我们将深入探讨MPC的各种实现方式,如线性MPC、非线性MPC,以及在处理多变量耦合系统、约束条件方面的强大能力。 自适应控制与鲁棒控制: 介绍当过程模型随时间发生变化时,自适应控制如何自动调整控制器参数以维持过程性能。鲁棒控制则侧重于设计能够在模型不确定性或外部扰动下仍能保证系统稳定性和性能的控制器。 模糊逻辑控制与神经网络控制: 探讨如何利用模糊逻辑的“模糊”性来处理难以精确建模的非线性系统,以及如何利用神经网络的学习能力来构建自学习和自适应的控制器。 第三部分:工业过程优化与决策支持 优化目标与约束: 明确工业过程优化的常见目标,如最大化产量、最小化能耗、提升产品收率、降低排放等。同时,详细分析过程中存在的各种硬约束和软约束,并介绍如何将其转化为数学优化问题的表达形式。 优化算法与工具: 介绍常用的优化算法,包括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混合整数规划等,并阐述其在不同类型优化问题中的适用性。本书还将介绍相关的优化软件平台和开发工具,帮助读者将理论转化为实际应用。 经济优化与实时调度: 探讨如何将经济因素纳入过程优化,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介绍实时调度技术,如何在生产过程中动态调整操作参数和生产计划,以应对市场变化和突发事件。 大数据分析与人工智能在过程优化中的应用: 探讨如何利用工业大数据挖掘潜在的优化机会,例如通过机器学习模型预测设备故障、优化操作参数。介绍人工智能技术(如深度学习)在解决更复杂、更非线性的优化问题中的前沿应用。 第四部分:系统集成与实施 分布式控制系统(DCS)与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 深入解析DCS和PLC在现代工业自动化系统中的角色,包括其架构、通信方式、编程语言、以及如何构建可靠的自动化控制网络。 安全仪表系统(SIS): 强调工业过程安全的重要性,详细介绍SIS的设计原则、功能要求、 SIL(Safety Integrity Level)评估方法,以及如何将其集成到整体控制系统中,保障生产安全。 系统集成与项目实施: 提供一套完整的自动化项目实施流程,从需求分析、系统设计、设备选型、软件开发、现场调试到最终的用户培训和后期维护,确保项目的成功落地。 本书特色: 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在讲解抽象理论的同时,穿插大量实际工业案例和具体计算示例,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概念并掌握应用技巧。 覆盖面广,前沿性强: 涵盖了从基础控制到先进控制、再到过程优化的完整链条,并重点介绍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在工业流程中的应用。 注重可操作性: 提供的技术和方法都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读者可以根据书中的指导,在实际工作中进行尝试和应用。 适用读者: 本书适合从事工业过程控制、自动化、生产管理、工艺优化等相关工作的工程师、技术人员,以及希望深入了解现代工业控制与优化技术的大学本科生、研究生和科研人员。阅读本书将有助于提升读者在工业自动化领域的专业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用户评价

评分

在我看来,《石油化工工艺学》最令人称道的优点之一,便是它对知识的“去繁就简”能力。面对石油化工这个极其庞杂的领域,作者却能将其核心的工艺流程和关键原理,提炼得如此清晰明了,仿佛是将一座巍峨的山峰,化为了一幅幅精美的山水画。我之前一直认为,化工生产离不开大量的实验数据和复杂的数学模型,但这本书却用一种更加直观易懂的方式,解释了这些数据和模型背后的逻辑。比如,在讲解催化剂的作用时,作者没有堆砌拗口的化学方程式,而是用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催化剂如何“牵引”反应物,加速化学反应的进程,并用图示展示了不同催化剂的微观结构对其活性的影响。这种“可视化”的讲解方式,极大地增强了我的理解能力,让我能够轻松地在大脑中“看到”化学反应的发生过程。书中的一些章节,比如关于“绿色化工”的探讨,更是让我看到了这个行业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努力和未来方向,这让我对这个行业产生了更深层次的认同感。

评分

我必须承认,一开始我对这本书的期望值并不高,总觉得化工领域的书籍大多枯燥乏味,充斥着大量的公式和图表,难以消化。然而,《石油化工工艺学》却给了我一个巨大的惊喜。作者运用了一种非常生动形象的比喻和类比,将那些抽象的化学反应和工程概念,转化为易于理解的具象化场景。比如,在讲解精馏塔的工作原理时,作者将其比作一个巧妙的“分离大师”,通过精确的温度梯度,一步步将不同沸点的物质区分开来,这种描述方式极大地降低了我的阅读门槛,让我能够轻松地遨游在化工的海洋里。书中对每一个工艺单元的介绍都非常到位,从反应器的类型、传质传热的原理,到分离纯化的技术,都进行了详尽的阐述。我特别喜欢作者在讲解一些复杂流程时,会穿插一些实际的案例分析,比如某某大型炼油厂的工艺流程优化,或者某种新型催化剂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效果,这些案例不仅让理论知识更加鲜活,也让我看到了这些工艺在现实世界中的巨大价值和影响力。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整个石油化工的生产过程有了一个宏观且深入的认识,不再是零散的片段,而是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学习体验,彻底颠覆了我过去对化工行业的认知。起初,我怀揣着一份好奇心,想着能从中了解一点关于石油化工的基本概念,却没想到它所呈现的深度和广度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作者以一种极其严谨且系统化的方式,将那些看似复杂晦涩的化工原理,一步步拆解、阐释,仿佛是一位技艺精湛的导师,引领我在知识的迷宫中拨云见日。从最基础的烃类化合物性质,到复杂的催化反应机理,再到贯穿整个产业链的工艺流程设计,每一章节都像是精心打磨过的宝石,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我尤其惊叹于作者对细节的把控,无论是温度、压力、浓度这些关键参数的设定,还是不同催化剂的选择对反应效率的影响,都被描绘得淋漓尽致。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暂停下来,反复咀嚼其中的逻辑链条,尝试在脑海中构建出完整的工艺流程图,那种由理解到豁然开朗的成就感,是学习过程中最宝贵的收获。它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更像是一部关于现代工业文明基石的史诗,让我深刻体会到石油化工在塑造我们生活方式和社会发展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知识的传递,更在于它激发了我对科学探索的热情,让我看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无穷魅力。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设计可谓匠心独运,它不像我之前读过的很多技术书籍那样,上来就直接抛出复杂的理论,而是循序渐进,层层递进。从最基础的原料分析,到中间产品的合成,再到最终产品的精炼和应用,每一个环节都衔接得非常自然。作者在编写时,似乎非常体谅读者的感受,对于一些关键概念的引入,总会先给出清晰的定义和背景,然后再深入探讨其原理和应用。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过程控制”部分的讲解,它不仅仅是罗列了一些控制仪表和调节阀,而是深入分析了不同工艺参数对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智能化的控制系统来实现最优化的生产。书中出现的那些复杂的流程图,虽然初看有些令人生畏,但通过作者的逐步解读,我发现它们其实是整个生产过程的“骨架”,而文字和图表则是“血肉”,共同构建了一个生动立体的化工世界。每一次阅读,我都能发现新的细节和更深的理解,这种持续的学习和进步的感觉,让我对这本书爱不释手。

评分

我之前总觉得,石油化工离普通人的生活很遥远,但阅读了《石油化工工艺学》之后,我才发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这个行业。从我们穿着的衣物,到使用的塑料制品,再到汽车使用的汽油,都源于石油化工的贡献。这本书以一种非常宏观的视角,展示了石油化工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作者对整个产业链的梳理,让我对从原油开采到最终产品的生产过程有了清晰的认识。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下游产品”的介绍,它详细阐述了各种基础化学品如何被加工成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消费品,这种联系让我对这个行业产生了更强的共鸣。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行业如何默默地支撑着整个社会的运转,也让我对那些默默奉献的化工从业者充满了敬意。

评分

《石油化工工艺学》是一本能够真正触动心灵的书籍。它不仅仅是在传授知识,更是在传递一种对科学的敬畏和对工程的追求。作者在讲解过程中,总会不自觉地流露出对这个行业的深深热爱和自豪感。我从书中的字里行间,感受到了无数化工人的辛勤付出和智慧结晶。在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想象自己置身于一个繁忙的化工厂,看着那些巨大的设备在运转,感受着化学反应带来的神奇力量。这本书让我明白,每一个看似平凡的化学产品,都凝聚着科学的严谨和工程的智慧。它让我对这个行业有了更深的理解和尊重,也让我看到了人类通过科技改造世界、造福社会的伟大力量。这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细细品味的经典之作。

评分

坦白说,我并不是一个化工专业的科班出身,所以一开始抱着学习的心态去翻阅这本书,内心还是有些忐忑的。但《石油化工工艺学》却用它出色的内容,打消了我所有的顾虑。作者在讲解过程中,总是能够站在读者的角度去思考,将那些深奥的原理用最浅显易懂的语言来表达。即便是一些我从未接触过的概念,通过作者的细致阐述,我也能逐渐理解其内在的逻辑。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能源效率”和“环境保护”章节的讨论,它不仅关注了生产的经济性,更强调了行业在社会责任方面的担当。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学习,我才意识到,现代化的石油化工生产,早已不是人们印象中那种高污染、高能耗的落后形象,而是在不断地追求技术创新和绿色转型。这本书让我对石油化工行业有了全新的认识,也让我看到了这个行业在未来发展中的潜力和方向。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启迪。作者在阐述每一个工艺过程时,都展现出一种严谨的逻辑性和系统性。我发现,理解一个化工流程,不仅仅是记住几个反应方程式或者操作参数,更重要的是要理解整个流程的设计思路,以及各个环节之间的相互关联。书中对“流程模拟”和“优化设计”的讲解,让我对如何通过计算机技术来预测和改进生产过程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不仅仅是理论上的探讨,更是一种实实在在解决工程问题的思路。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讲解某个复杂的合成氨工艺时,会详细分析不同反应条件对产率和能耗的影响,并给出相应的优化建议。这种“问题-分析-解决方案”的模式,让我从中学习到了如何进行科学的决策和有效的资源配置。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仅学到了知识,更学会了一种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

评分

阅读《石油化工工艺学》的过程,就像是在进行一场深度探索。作者并没有满足于简单地介绍各种工艺,而是深入挖掘了每一个工艺背后的科学原理和工程挑战。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安全生产”和“风险控制”的重视,作者详细分析了在化工生产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风险,以及相应的预防和应急措施。这让我看到了这个行业在保障人员安全和环境保护方面所做的巨大努力。书中还涉及了一些关于“新材料”和“新能源”的应用,这让我看到了石油化工行业在未来发展中的广阔前景。我意识到,这个行业不仅仅是生产我们日常所需的燃料和化学品,更是在不断地推动科技进步,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未来。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提供了知识,更塑造了一种对行业的深刻理解和敬畏感。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是它对“创新”和“发展”的强调。作者在介绍各种传统工艺的同时,也不断地引入了许多最新的技术进展和研究方向。我看到了这个行业如何通过不断的技术革新,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能耗、减少排放,并开发出更多具有高附加值的新产品。书中关于“催化技术”和“过程强化”的讨论,让我对未来的化工发展充满了期待。我意识到,石油化工行业并不是一个停滞不前的领域,而是在不断地拥抱变化,追求卓越。这种积极向上、不断进取的精神,也激励着我自己在学习和工作中要保持创新意识,勇于探索未知。这本书不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是一部关于行业发展史和未来展望的精彩篇章。

评分

东东应该不错,送货服务好!

评分

一本很好的书,非常喜欢

评分

这个章节都讲的比较精炼,篇数较少

评分

东东应该不错,送货服务好!

评分

一本很好的书,非常喜欢

评分

评分

京东物流真给力,物美价廉!

评分

喜欢,非常不错,赞一个!

评分

东西不错,值得购买,值得购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