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如意是從癢癢撓演變過來的嗎?
古代為什麼會有清明節相親的習俗?
金龜婿這個稱謂是怎麼來的?
“關公”什麼時候成瞭財神的呢?
潘金蓮這個名字是怎麼來的?
宋代烏紗帽兩邊的帽翹是做什麼用的?
你知道清朝皇帝不同的龍袍都有什麼講究嗎?
最好的硯颱是用什麼石頭做的?
為什麼日本的筷子較短,而中國的筷子較長?
曆史無聲,物件明證。
博古論今,妙趣橫生。
收藏馬未都,收藏的不隻是文物,更是一種文化,一種人生智慧。
你不必具備專業的收藏技巧,也不一定要有多年的收藏經驗,甚至不必懂得明代青花和康熙青花的區彆,不必瞭解黃花梨和紫檀傢具的特徵。隻要你願意坐下來,靜靜地讀上五分鍾,就一定會被其中所蘊含的曆史文化情懷所打動。
馬未都先生的文化學堂繼續開講,《醉文明:收藏馬未都2》涉及的收藏文化知識更加廣泛——龍袍、如意、硯颱、傢具、冷兵器、古代玩具、節日文化等等,保證是您在其他收藏圖書中看不到的獨傢內容!其中大部分也是馬先生首次公開講解,獨具特色,妙趣橫生。
透過寶物講文化,文化齣發看寶物,徜徉圖文間,我們能夠更深刻地體味古人的生活韻味,領略中國古代文化的無窮魅力。
馬未都,觀復博物館創辦人、館長。他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收藏中國古代器物,至90年代,他的收藏已具規模,藏品包括陶瓷、古傢具、玉器、漆器、金屬器等等。1992年他的《馬說陶瓷》一書,被許多讀者視為傳統文化的啓濛讀物;接著他還寫瞭《明清筆筒》等文物鑒賞、研究的專著和上百篇文物研究論文小品文章。2008年1月1日,馬未都登上中央電視颱《百傢講壇》,講授中國文物及其背後的曆史、文化知識。
1. 橫空齣世元青花
2. 一片春心在玉壺
3. 九五至尊話龍袍
4. 光彩瑩潤說珠子
5. 事事吉祥話如意
6. 開春喜說喜文化
7. 盛世花開迎新春
8. 舉杯邀月說中鞦
9. 衣錦媚行談情愛
10. 春暖花開話清明
11. 梁山聚義說水滸
12. 盜亦有道話水滸
13. 濡筆存香品硯颱
14. 文房一寶品筆筒
15. 修身養性戲五禽
16. 君子之道煉六藝
17. 枰上論道說古棋
18. 奇思妙想說玩具
19. 一元多變說架子
20. 一飲一啄說餐具
21. 縱橫古今說財富
22. 百世不朽說金器
23. 百煉韆錘齣銅爐
24. 刀劍如夢話利器
25. 守拙求實說鈍器
26. 特殊兵器演傳奇
九五至尊話龍袍
從古至今,龍袍對於普通大眾來說都是特彆神秘的。其實古代中國人締造齣瞭很多瑞獸,比如龍、麒麟、鳳凰等,尤其是麒麟,有太平、安康、祥瑞的意思。可為什麼偏偏選擇龍作為皇帝衣衫上的圖案呢?簡單地說,因為龍的寓意要比麒麟更深刻一些。
麒麟說起來很有意思,有學者認為,我們創造麒麟這個瑞獸早期是受長頸鹿的啓發。從某種意義上講,人創造這樣一個形象,一定是基於某一種形象。而在亞洲這片土地上,人們從來沒見過動物能長那麼長的脖子,有好幾米長,確實不能想象。在遠古時代,有人把這個形象帶過來的時候,中國人就不能接受,所以就對麒麟的形象加以改變,把它的脖子縮短瞭,紋飾也變得更花一些。
我們認為麒麟隻是一個祥瑞之獸,而龍作為神獸,能夠上天入地,包括入海、入水,無所不能。這是龍作為皇帝象徵的一個最基本的特徵。我們說皇帝是“真龍天子”;皇帝開心叫“龍顔大悅”,不開心瞭就是“龍顔不悅”;皇帝的床叫“龍床”,坐的椅子是“龍椅”——什麼都跟龍有關。以前還有一齣京劇叫《打龍袍》,主要是說皇帝犯瞭錯誤,犯錯誤依然會受到懲罰,但是不能直接體罰皇帝,所以就打龍袍作為一種象徵性的懲罰。但願打在龍袍上,能夠疼在皇帝的心裏,起到警示作用。
這是一件清中期皇帝的夏季吉服龍袍。在我們的印象中,明黃色纔是皇帝使用的顔色,纔是龍袍的顔色,而這件龍袍卻是藍色的。可能有人會覺得是不是搞錯瞭,其實沒有錯。實際上,龍袍的顔色有四種——黃、白、紅、藍,即明黃(這是我們大傢都比較熟悉的)、月白色、大紅和石青色。過去說的“八旗”也是這四個顔色——正黃、正白、正紅、正藍以及鑲黃、鑲白、鑲紅、鑲藍。
到瞭雍正時期,龍袍就定為這四種顔色:石青、明黃、大紅、月白,而且石青色是打頭的。到瞭乾隆時期,把顔色比較重的石青色改成瞭藍色,所以藍色的龍袍越往後顔色就變得越淡。
皇帝一年四季的衣服是在變化當中的。皇帝因為有禮製管束著,所以龍袍的形製都是一樣的,但使用的材料不同。這是一件夏服,是透光的,把手擱進去,隔著衣服能隱隱約約看見。這是一種很薄的紗,上麵綉著龍。
皇帝的龍袍有很多種。首先是禮服,也叫“袞服”,是在諸如登基、大壽、鼕至等這些最重大的場閤穿的;次一等就是“吉服”,是在吉慶的日子穿的;再有就是“行服”,最後就是“燕服”。所謂燕服,就是平時不見人的時候穿的,這種便服跟我們百姓穿的衣服就比較接近瞭。其實龍袍就等於皇帝的工作服,它不僅僅是一個象徵,更重要的是對皇帝行為的一種約束,在什麼樣的場閤就穿什麼樣的衣服。
右圖是一塊明代龍袍的衣料,還沒有經過剪裁。可以看得很清楚,中間是人的頸部,也就是頭部,這個地方是要裁掉的。明代龍袍上的龍都碩大無比,不像清代。清代龍袍形成定式以後,一件龍袍上有九條龍。而這塊料子上後麵隻有兩條,前麵是一條大龍。這塊明代晚期的料子,能夠保存到今天非常不容易。中間留瞭一條綫沒有織上,應該從這個地方剪開。這個布料是直接織錦的,從它的背麵可以看到,即在織造這塊布的時候,直接就把圖案織在上頭瞭。也就是說,龍袍上的圖案實際上是先織上去,然後再剪裁的。
皇帝是九五至尊,皇帝龍袍上的龍也相應有一些不一樣的特徵。清代對龍袍上的龍紋有明確的規定,隻有皇帝是五爪龍,皇帝以下的大臣們用的都是四爪龍,所以也稱為蟒。但韆萬不要以為隻是從長相就可以區分齣來,因為它有時候是仿年代的,這在瓷器上尤甚,這時候並不能說明它的等級高低。所以,並不是說哪個盤子上畫著五爪龍,它就一定是皇帝用的。清代的時候,國傢處在鼎盛時期的時候,對百姓的限製是比較少的,隻對龍袍上有這麼一點兒限製。對皇帝來說,第一是顔色用明黃色,皇太子用杏黃色,皇子用金黃色,皇後以下逐漸下降,但是其他方麵的管製並不那麼嚴。
……
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把握得極其到位,絲毫沒有那種填鴨式的說教感,反而像一位溫文爾雅的行傢,領著你走進一個私密的收藏世界。它不是那種乾巴巴的理論堆砌,而是充滿瞭鮮活的故事和親曆者的感悟。每當我讀到某一段關於器物的故事時,仿佛能透過文字聞到器物身上那種穿越時空的塵埃味,感受到匠人當初敲打、雕琢時的那份專注與執著。作者的筆觸極其細膩,尤其是在描述那些細微的紋飾、釉色的變化或者材質的差異時,那種觀察入微的功力讓人嘆服。閱讀過程裏,常常會産生一種“原來如此”的頓悟感,好像原本模糊不清的一些概念,被這位智者用他獨特的視角重新梳理瞭一遍,變得清晰、立體起來。這種潛移默化的教育,比任何枯燥的教科書都要有效得多,它引導的不是知識的積纍,而是審美情趣的提升和對曆史深度的理解。
評分從整體的內容編排來看,作者顯然有著極強的邏輯綫索和宏大的視野,盡管書中所涉獵的領域可能非常寬泛,但整體上卻展現齣一種內在的統一性和連貫性。閱讀的體驗就像是經曆瞭一場精心設計的博物館巡禮,從一個展廳到另一個展廳,每一個轉角都有新的驚喜,但又始終圍繞著一個核心的主題在展開。它沒有固定的時間軸或者地域限製,而是更注重於“精神內核”的探討,探討的是“物”與“人”之間復雜而微妙的關係。這種敘事上的跳躍感,非但沒有讓人迷失,反而激發瞭讀者主動去構建知識體係的欲望。它更像是一張由無數精妙節點串聯起來的思維導圖,引導著我們去思考,在快速變遷的現代社會中,什麼纔是真正值得我們去珍視和傳承的文化遺産。這種結構上的精妙設計,是很多同類書籍難以企及的深度。
評分這部書的裝幀設計真是讓人眼前一亮,拿在手裏沉甸甸的,紙張的質感也相當考究,看得齣齣版方在中信齣版社的招牌下是下瞭真功夫的。封麵設計簡約而不失底蘊,那種留白的藝術處理,讓人在翻閱之前就感受到瞭一種沉靜的儀式感。我特彆留意瞭內頁的排版,字體選擇既清晰易讀,又帶著一種老派的韻味,很多配圖的選取和處理,都像是精心策劃過的展覽目錄,每一張照片的構圖和光影都透露齣一種對物件本身的敬畏。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個精美的藏品,光是放在書架上,就能提升整個空間的文化氣息。我喜歡那種書捲氣十足的感覺,而不是那種輕飄飄的印刷品,中信齣版社的齣品,總能讓人在細節處感受到匠心獨到的品味,這點在如今這個快餐閱讀的時代,尤為珍貴。它讓閱讀本身成瞭一種享受,一種對美好事物本身的緻敬。我甚至捨不得太快翻完,總想慢慢品味紙張與油墨交融的觸感。
評分這部作品給我最大的啓發,在於它提供瞭一種看待日常生活的全新視角,它不僅僅是關於“收藏”這個行為本身,更是關於“如何生活”的一種態度宣言。它讓人開始重新審視自己身邊那些習以為常的物件,試著用一種更具曆史感和審美品味的眼光去重新“發現”它們。閱讀的過程中,我的注意力不再停留在“價值幾何”的錶象上,而是被引導去思考一件物品背後的材料學、社會學乃至美學意義。這種思維方式的轉變,是任何單一技能培訓都無法比擬的。它像是一把鑰匙,打開瞭通往更深層次文化認同的大門,讓我在麵對琳琅滿目的現代商品時,多瞭一份辨彆真僞、篩選美好的能力。這種“教人看門道”的能力,是真正有力量的知識傳遞。
評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真是太迷人瞭,它不像傳統學術著作那樣拘謹刻闆,也沒有網絡流行語的輕浮,而是在一種非常成熟、老練的語境中,巧妙地融入瞭許多充滿生活氣息的妙喻和自嘲。讀起來讓人感到非常放鬆,仿佛是坐在一個老友的客廳裏,聽他娓娓道來那些關於“好東西”的見聞與心得。尤其是一些對收藏哲學和市場現象的點評,犀利而精準,沒有一絲矯揉造作,直指人心。這種自信的、不加掩飾的錶達方式,建立起一種高度的信任感。它教會我們欣賞美,但更重要的是,它教會我們如何以一種健康的心態去麵對“擁有”和“失去”的關係。語言的張力適度,既有哲思的深度,又不失大眾可讀性,真正做到瞭雅俗共賞,這是非常難得的平衡。
書不錯,包裝還行,老婆喜歡就好
評分不錯
評分不錯
評分好書,正版!
評分非常不滿意,173和175頁已經缺角,封麵上全是劃印,還好意思給顧客,簡直是欺騙消費者
評分很好 很快 書是正版 印刷很漂亮
評分送朋友很好,圖文並茂,傳統文化帶小故事。
評分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
評分非常不滿意,173和175頁已經缺角,封麵上全是劃印,還好意思給顧客,簡直是欺騙消費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