败因(蒋介石为什么败退台湾上下)

败因(蒋介石为什么败退台湾上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武更斌 编
图书标签:
  • 蒋介石
  • 国民党
  • 历史
  • 政治
  • 军事
  • 内战
  • 台湾
  • 败退
  • 传记
  • 回忆录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库网旗舰店
出版社: 白山
ISBN:9787552905502
商品编码:1032211351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3-08-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败因(蒋介石为什么败退台湾上下)
  • 作者:武*斌
  • 定价:132.8
  • 出版社:白山
  • ISBN号:9787552905502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时间:2013-08-01
  • 印刷时间:2013-08-01
  • 版次:1
  • 印次:1
  • 开本:16开
  • 包装:平装
  • 页数:1185
  • 字数:1020千字

编辑推荐语

民国史是当今读书界持续很久的一大热点。《败因(蒋介石为什么败退台湾上下)》(作者武*斌)就是一部*全面*客观*深入浅出的民国史书。它回答的是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集团为什么败退的话题。它以纪传体方式解读了国民党的兴亡成败。全书一百四十余万字,配以千余幅稀见的高清历史老照片,是一部近年来在海峡两岸也难得一见的史书。

内容提要

《败因(蒋介石为什么败退台湾上下)》内容介绍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军队数量是清朝的5.5倍,是 北洋政府的6倍左右,是共产党军队的3倍。就装备而 言,国民党军队拥有相当数量的轰炸机、战斗机、军 舰、大炮、坦克。环顾亚洲,军力无出其右者。又接 收了日本投降时交出的大批轻重武器:68万多支步枪 ,1.8亿发子弹,6万余支手枪,近3万挺机关枪,1.2 万多门火炮,7万匹战马,543辆各种战车。这批武器 可以装备80个步兵师、10个炮兵师、6个骑兵师、7个 以上的装甲团。加之美国装备的36个美械师。与共产 党军队小半加步枪相比,云泥之别。经济上,国民党 政府占有各大城市,以及*富裕、人口*稠密的地区 。它的财政收入是清末及北洋时期的6倍以上。抗战 时期它获得了10多亿美元的美国援助,解放战争获得 40亿以上美元的援助。其综合力量纵向比较远强于历 代政权,横向比较仅次于美、英、苏诸强国。可为什 么仅仅三年多的时间,国民党军队就一败涂地,蒋介 石政权被扫出大陆呢?个中缘由,太值得玩味;个中 教训,太值得汲取。
     《败因(蒋介石为什么败退台湾上下)》的作者是 武*斌。
    

作者简介

武*斌辽宁省盘锦人。1967年出生于天津大港油田。另著有《兵法权谋与经济竞争》、《军事艺术与企业领导》、《孙子百谈》、《义勇军抗战史》等多部著作。

目录

**章 时刻以军权为**的蒋介石
第二章 派系林立导致的巨大内耗
第三章 奇特的相人方式
第四章 用人唯亲的蒋介石
第五章 敛钱有术、用钱有方的蒋介石
第六章 丧尽人心的执政党腐败
第七章 丧尽人心的恐怖特务组织
第八章 不与中共交战的和平将军张治中
第九章 **伴蒋一生的宠将——陈诚
第十章 主持“特级冷衙门”的何应钦
第十一章 从无军功的顾祝同
第十二章 沦落为小学教员的刘峙
第十三章 臭名昭著的汤恩伯
第十四章 不受重用的关麟征
第十五章 才不堪用的胡宗南
第十六章 中共超级特工熊向晖
第十七章 时心向光明的国防部作战厅长郭汝瑰
第十八章 时走向光明**人——高树勋
第十九章 东北停战——蒋介石*大的失误
第二十章 莱芜战役放弃指挥的韩练成
第二十一章 被吃的诱饵——张灵甫
第二十二章 处处与蒋介石唱反调的卫立煌
第二十三章 侯镜如与打不下的塔山
第二十四章 用而不信的曾泽生
第二十五章 经历曲折的吴化文
第二十六章 断送黄伯韬兵团的贾汪起义
第二十七章 断送黄维突围念头的廖运周
第二十八章 保全古都的爱国将军傅作义
第二十九章 率领御林军起义的将军王宴清
第三十章 蒋家心窝反出的太子军
第三十一章 地下党选定的江阴要塞司令
第三十二章 保全上海有大功的刘昌义
第三十三章 血性将军陈明仁
第三十四章 解放西南**功臣刘宗宽
第三十五章 执掌海军无方的桂永清
第三十六章 第三次逼蒋介石下野的白崇禧
第三十七章 代而无人理的总统李宗仁
第三十八章 建立在沙滩上的胜利
第三十九章 苦不堪言的中国农民
第四十章 台湾岛上的痛定思痛
后记
主要参考书目
特别鸣谢


《时代潮涌:民国风云录》 卷首语: 历史的长河,浩荡奔腾,激荡着无数英雄的豪情壮志,也埋葬着无数王朝的兴衰更迭。在中国近代史上,民国时期无疑是最为波澜壮阔、跌宕起伏的时代之一。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古老的帝国在巨变中挣扎,新的力量在萌芽,无数仁人志士为国家的命运浴血奋战,为民族的复兴上下求索。这片古老而年轻的土地,见证了理想主义的激情燃烧,也目睹了现实的残酷与无奈。 《时代潮涌:民国风云录》并非仅仅是对某一个特定事件或人物的叙述,它试图捕捉那个时代的精神脉搏,勾勒出那一幅幅宏大而细腻的历史画卷。本书将带领读者穿越时光的迷雾,深入那个充满变革、冲突与希望的时代,去感受历史的呼吸,去理解那些塑造了我们今日中国的关键时刻,去探寻隐藏在历史表象之下的深层逻辑与人性光辉。 第一章:崩塌与新生——帝制的黄昏,共和的黎明 1911年的辛亥革命,如同一声惊雷,劈开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本书将从宏观视角审视这场革命的深层动因,探究晚清政府的腐朽与无能如何一步步走向覆灭,以及革命党人怎样的思想碰撞与策略博弈,最终推翻了帝制,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国。我们将看到,孙中山先生“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宏伟蓝图,以及革命过程中所遭遇的种种阻力与挑战。 然而,共和国的建立并非一蹴而就。本书将深入剖析民国初年政治格局的复杂性,从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到护国运动的兴起,再到军阀割据的混乱局面,层层剥茧,还原历史的真实肌理。我们不仅要关注政治舞台上的角力,更要展现社会各阶层在这一变革时期的生存状态与精神面貌——知识分子的迷茫与探索,商人的逐利与忧患,普通民众在战乱中的苦难与坚韧。 第二章:思想的激荡——新文化的浪潮,救亡的呐喊 辛亥革命之后,中国社会迎来了思想解放的春天。“新文化运动”如同一场春雨,浇灌着干涸的心灵,带来了对传统文化的深刻反思与对西方思想的积极引进。“德先生”(民主)与“赛先生”(科学)的口号响彻神州,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一代思想巨匠,以笔为刀,向着蒙昧与专制发起猛烈攻击。 本书将详细梳理新文化运动的发生背景、核心主张及其影响。我们将看到,白话文的普及如何改变了中国人的表达方式,白话小说如何记录了时代的变迁与人性的复杂,女性解放思潮的兴起如何挑战了传统的家庭伦理。同时,本书也将深入探讨在民族危机日益深重的背景下,救亡图存的呐喊如何成为时代的最强音。从对西方模式的引进与借鉴,到对中国自身道路的探索,思想界的激荡与碰撞,为后来的革命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准备。 第三章:烽火连天——北伐的洪流,抗日的烽烟 20世纪20年代,中国政治舞台迎来了新的力量——中国共产党。本书将聚焦中国共产党在国民革命中的作用,分析其如何与国民党合作,掀起北伐的洪流,试图统一中国。我们不回避这一时期国共合作中的复杂性,以及最终分道扬镳的深刻原因。 随后,日本侵华战争的阴影笼罩中华大地。本书将以宏大的视角,全景式地展现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如何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进行了长达十四年的浴血奋战。从九一八事变的不抵抗,到全民族抗战的爆发,再到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交织,我们不仅要描绘战役的惨烈,更要刻画英勇战士的慷慨赴死,普通民众的家国情怀,以及国际社会对中国抗战的支持与援助。本书将深入挖掘抗战胜利背后的艰辛与付出,以及它在中国近代史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意义。 第四章:风云变幻——国共的博弈,天地的巨变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迎来了决定国家命运的关键时期。本书将细致描绘国共两党在战后中国的政治博弈,从重庆谈判的短暂希望,到内战爆发的全面升级。我们力求客观地呈现双方的策略、力量对比,以及战争进程中的关键节点。 本书将不局限于宏大的军事战略,更将触及当时中国社会的经济状况、民生疾苦,以及知识分子、社会名流在这一巨变时期的选择与命运。我们将看到,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人心向背如何成为决定力量对比的重要因素。本书将通过对这一时期历史事件的深入解读,帮助读者理解中国共产党如何一步步壮大,最终取得全国性的胜利,以及国民党在中国大陆政权瓦解的原因。 第五章:时代的印记——社会变迁与文化传承 除了政治与军事的风云变幻,本书还将着力展现民国时期的社会生活与文化发展。我们将走入上海的十里洋场,感受东西方文化交融的繁华与矛盾;我们将来到北京的胡同深处,聆听老北京的京腔京韵;我们将走进学府,感受知识分子对国家前途的忧思与探索;我们将走进工厂,见证民族工业的艰难起步与发展。 本书将探讨民国时期在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领域取得的成就,以及这些成就如何体现了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从民国时期的电影、戏剧、绘画,到影响深远的文学作品,都将成为展现时代风貌的生动注脚。同时,本书也将关注民国时期在社会风俗、婚姻制度、妇女地位等方面发生的深刻变革。 卷末语: 《时代潮涌:民国风云录》是一段穿越历史的旅程,是一次与先辈灵魂的对话。我们希望通过本书,能够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中国近代史的复杂性与多面性,感受那个时代人们的悲欢离合,体会他们为国家民族所付出的努力与牺牲。历史并非冰冷的叙述,它承载着经验与教训,也蕴含着启示与力量。愿我们从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中,汲取智慧,开创未来。 本书不侧重于某一特定历史人物的个人命运,而是致力于勾勒出一个时代的整体面貌,展现在那场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中,无数个体如何被时代洪流裹挟,又如何以自己的方式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篇章。读者将从本书中感受到那个时代强大的生命力,感受到在极端困境中,中华民族所展现出的不屈精神与顽强生命力。

用户评价

评分

《败因》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历史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对历史进程的全新认知。我一直对蒋介石为何会最终失去大陆,退守台湾这个议题非常感兴趣,也阅读过不少相关的书籍,但总觉得未能完全理解其中的复杂性。市面上的一些书籍,往往将原因归结于几个简单的点,或者过分强调某个方面,而《败因》则显得更加全面和深入。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责任推给某个人物,而是将目光放在了那个时代背景下,分析了国民党内部的种种问题,包括政治上的腐败、军事上的失误,以及经济上的困境,更深入地探讨了这些问题是如何一步步蚕食着国民党的根基。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常常会陷入沉思,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在历史的长河中,却可能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作者用一种非常扎实的研究,展现了历史发展的非线性,以及“必然”背后所隐藏的无数“偶然”。它让我看到了,一次重大的历史结局,从来都不是孤立的事件,而是无数复杂因素交织碰撞的必然结果。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被《败因》的书名吸引,觉得它切中了我长久以来对那段历史的疑问。在阅读之前,我曾尝试阅读过一些关于国民党败退台湾的书籍,但总觉得它们要么论证不够充分,要么角度不够全面,未能让我获得一个令人信服的解答。《败因》给了我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作者在书中并没有急于给出一个简单的答案,而是像一个耐心细致的考古学家,一点一点地挖掘历史的痕迹,拼凑出那些被遗忘的碎片。他对于人物的分析,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功过是非,而是深入到他们的动机、他们所处的环境,以及他们所面临的艰难抉择。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一些关键转折点的细致描述,它们是如何一步步地将历史推向了最终的结局。读完这本书,我才真正意识到,历史的走向,并非是某一个人的意志可以左右的,而是无数复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让我对“失败”这个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认识到“败因”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评分

《败因》这本书,真的就像一本精心编织的画卷,徐徐展开了民国末年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我一直对那段岁月充满了好奇,特别是关于国民党为何会失去大陆,最终退守台湾的疑问,总是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市面上的书籍不少,但很多要么侧重于宏观的政治军事分析,要么过于关注个人恩怨,总是让我觉得少了些什么。《败因》的可贵之处在于,它似乎试图从更全面、更深刻的角度去解读这个问题。书中对于那些曾经被忽略的细节、那些发生在时代大背景下的微小变化,都给予了足够的关注。我感觉作者并非简单地去归咎于某个人或某个事件,而是将各种因素——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甚至是心理层面的——都一一梳理,并展现它们之间如何相互作用,最终导致了那个意想不到的结果。阅读的过程,就像是跟着作者一起,在历史的迷宫中不断探索,每一次的发现都让我对那个时代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评分

这本《败因》给我的震撼,与其说是知识的灌输,不如说是对历史进程中那些细微却又至关重要的节点的一次深度触碰。我一直对民国那段波诡云谲的历史充满了好奇,尤其是关于国民党为何最终退守台湾的议题,更是萦绕在我脑海中。市面上关于这个话题的书籍不少,但很多要么流于表面,要么角度单一,总觉得未能触及到最核心的脉络。《败因》恰恰弥补了这一点。作者似乎并非急于给出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答案,而是像一位沉稳的侦探,一层一层地剥开迷雾,展现出导致最终结局的无数复杂因素。读的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看到决策者的踌躇满志,也看到普通民众的无奈与挣扎。书中所呈现的,不是某个单一人物的个人意志,而是一个时代洪流中,多方力量交织、碰撞,最终汇聚成那样的结局。它让我开始反思,历史的走向,究竟有多少是必然,又有多少是可以改变的?每一个选择,每一个决定,在事后看来或许显而易见,但在当时,却是充满未知与风险的。

评分

坦白说,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翻开《败因》的,当时对书名“蒋介石为什么败退台湾上下”的直接和宏大感到一丝犹豫,觉得这可能是一本枯燥的历史学术著作。然而,当我真正沉浸其中后,这种顾虑荡然无存。作者的叙述方式,与其说是讲述历史,不如说是在构建一个宏大的戏剧场景,而蒋介石及其身边的人物,便是这个场景中的主要角色。他没有将历史人物简单地脸谱化,而是试图去理解他们所处的环境、面临的压力、以及他们内心的挣扎。每一次的决策,每一次的失误,都被置于更为广阔的背景下进行审视。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分析具体事件时,那种鞭辟入里的洞察力,仿佛能穿透历史的迷雾,直抵事件的核心。读完之后,我不再仅仅是作为一个旁观者去回顾这段历史,而是开始尝试从更深层次去理解那些复杂的人性与时代的选择。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让我看到了“败”并非是偶然,而是多种因素长期累积的结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