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国地名考

晋国地名考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马保春 著
图书标签:
  • 晋国
  • 地名
  • 历史
  • 考证
  • 文献
  • 地理
  • 中国历史
  • 古代地理
  • 方志
  • 地名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学苑出版社
ISBN:9787507735604
版次:1
商品编码:10305981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0-04-01
页数:34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搜集、整理、考证的这部分晋国历史地名,从归属上讲,有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晋国疆域范围内属于晋国所有的地名,这部分在数量上占绝大多数;另外一部分是在地理分布上,可能不属于晋国疆域范围之内但是和晋国历史密切相关,如晋国参与的战争、会盟等军事活动所涉及的地名,由于这些地名一方面反映了晋国历史发展的空间范围,另一方面也能从一个侧面暗示晋国政治地理发展的特点、是研究晋国历史地理不能不关注的内容。

内容简介

多年来,关于晋国地名的搜集、整理、考证工作就从未间断过。每搜集到一个新地名,就会单独列出一个条目,此后遇到与之相关的传世文献资料、文物考古资料或古文字资料都会逐次添加到该条目下,日积月累,集腋成裘,一共搜集到了450个左右的晋国地名和涉晋地名,并对每一个地名进行或文献的、或考古学的、或古文字资料的分析和考证。至今,北京大学图书馆古籍善本部安静舒适的阅览环境依然留在我的脑海里,书桌的木香气息也还弥漫在我的周围,在资料室翻阅大量考古和古文字资料的情景也时常浮现于眼前。

作者简介

马保春,副教授,男,汉族。1975年3月生于甘肃天水。1995年考入陕西师范大学历史系,2000年考入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攻读硕士研究生。2002年完成硕士课程,由硕士转而攻读北京大学环境学院历史地理研究所博士研究生,2005年6月获理学博士学位。现在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任教。

目录

图录/1
绪论/1
一、晋国历史地名的分类/1
二、晋国历史地名考证方式的类型/2
三、晋国历史地名考论的学术价值/3
第一章 历史聚落、乡邑,城邑地名/1
[上阳]/3
[下阳]/4
[下邑]/5
[小曲]/6
[于]/6
[千亩]/8
[卫]/9
[大梁]/9
[尸]/11
[木门]/11
[中人]/11
[中牟]/12
[五氏]/13
[五鹿]/16
[仇吾]/17
[元]/18
[少梁]/18
[少曲]/18
[尹]/19
[王官]/20
[王垣]/22
[王城]/24
[长樗]/25
[东周]/25
[北征(征)]/25
[北兹]/26
[匡]/26
[左人]/27
[平邑]/27
[平中]/28
[平州]/28
[平周]/29
[泛]/30
[艾]/31
[龙泽]/32
[交刚]/33
[共]/33
[共工]/35
[戏]/35
[向阴]/36
[向邑]/36
[阳]/36
[夷仪]/36
[州]/38
[曲沃]/39
[曲梁]/43
[汝滨]/44
[纪]/44
[臼]/45
[西阿]/45
[许]/45
[郢]/45
[负蔡]/45
[邢邱]/46
[邢丘]/46
[顿丘]/47
[宋子]/48
[宋五]/49
[寿阴]/49
[适历]/49
[卢氏]/49
[庐柳]/51
[怀]/52
[汪]/52
[汾阳]/52
[灵丘]/53
[赤棘]/53
[邯郸]/54
[邲]/56
[邵]/56
[陉]/57
[陉庭]/57
[沈]/64
[亟治]/65
[京]/65
[刳首]/66
[岸门]/67
[昆都]/67
[逆峙]/67
[武城]/67
[河阳]/68
[河阴]/69
[泫氏]70
[苗]/70
[范]/71
[合]/71
[英丘]/73
[邢]/73
[郊]/73
[驹]/74
[黾]/74
[采桑]/75
[临]/75
[侯丽]/76
[冠氏]/76
[受铎]/76
[城濮]/77
[娄]/77
[柏人]/77
[柯陵]/79
[栎]/79
[皇]/80
[绛]/81
[芰]/82
[荥]/83
[荧庭]/83
[郜]/83
[钟离]/84
[音阳]/84
[亳城]/84
[原]/85
[唐]/87
[夏阳]/88
[晋阳]/89
[栾]/91
[桃园]/91
[桐庭]/91
[桑田]/92
[桓]/92
[离石]/92
[被庐]/94
[郏]/94
[铁]/95
[邨丘]/95
[顿邱]/95
[高梁]/95
[诸浮]/96
[干(干)侯]/96
[堇阴]/97
[麻隧]/97
[黄父]/97
[着雍]/98
[戚]/98
[扈]/99
[敛盂]/99
[断道]/99
[梗阳]/100
[清]/100
[清源]/100
[琐泽]/101
[瓠丘]/101
[绵上]/102
[菟圃]/102
[萧鱼]/102
[着]/102
[虚]/103
[虚打]/103
[辅氏]/103
[鄂]/103
[野王]/104
[阏与]/105
[隆]/105
[随]/106
[黄池]/106
[寒]/106
[兢]/107
[彘]/107
[彭戏]/109
[彭衙]/109
[朝歌]/110
[棘蒲]/111
[棣]/112
[械林]/112
[温]/113
[焦]/114
[宁(宁)]/115
[刍]/116
[葵丘]/117
[践土]/117
[鄍]/118
[部]/118
[鄗]/119
[蛮]/119
[黑壤]/119
[新田]/119
[湛阪]/120
[新城]/120
[楚丘]/122
[瑕]/124
[瑕邑]/126
[蒲]/126
[蒲城]/128
[虞阳]/128
[解梁城]/128
[訾娄]/129
[鄢陵]/129
[雍榆]/129
……
第二章 历史国族地名
第三章 历史政区地名
第四章 历史区域地名
第五章 山川地貌地名
第六章 关隘交通地名
第七章 宫室、田亩地名
参考文献
附录

精彩书摘

《古本竹书纪年》:“(晋)惠公十五年,秦穆公帅师逆公子重耳,涉自河曲。围令狐、桑泉、臼衰,皆降于秦师。”《国语.晋语四》也记载了此事,其:“公子济河,召令狐、臼衰、桑泉,皆降。”杜注:“三皆晋邑。召,召其长。”
《春秋地理考实》卷一:“臼衰,庐柳,《传》取臼衰,杜注解县东南有臼城。《汇纂》今平阳府解州西北,今按解州今直隶山西。传晋师军于庐柳,《汇纂》今猗氏县西北有庐柳城。”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济河围令狐,人桑泉、取臼衰。”惠栋(1697-1758)《春秋左传补注》卷二“僖二十四年军于郇,注解县西北有郇城”句下云:“服虔曰郇国在解县东,郇瑕氏之虚也.郦元案《竹书纪年》云晋惠公有五年,秦穆公率师送公子重耳,围令狐、桑泉、臼衰,皆降焉,晋师狐毛与先珍御秦,至于庐柳,秦穆公使公子絷来师言退,舍于郇,盟于军,京相墦《春秋土地名》曰桑泉、臼衰并在解东南,不言解,明不至解可知,《春秋》之文与《竹书》不殊,今解故城东二十四里有故城,在猗氏故城西北,乡俗名之为郇,考服虔之说,又与俗符。贤于杜氏,单文孤证矣,说文云郇读若泓。”
依惠栋之文,则汉、晋解县在西,而桑泉、臼衰在其东南,与杜预以为解县居东,桑泉在其西,臼衰在东南不同.又因为汉、晋解县在涑水之北,在其东南尚有相当的平坦地域,故臼城有可能在其东南,则桑泉在解县西或西南才对,因为围令狐、桑泉、臼衰解降,而未到解,故二者宜在解之西或南。

前言/序言

  2007年5至11月,在筹备出版我的博士论文《晋国历史地理研究》过程中,因为经费短缺的原因,不得不将其中的附录——“晋国历史地名综考”部分,约20万字,忍痛割爱拿了下来,没有和正文一起出版。但是,这部分我是投入了大量时间和精力,自觉具有一定的学术参考价值,可以作为学者案头重要参考书的。对于这一点,我自己深有体会。
  那还是在2001年我上硕士研究生二年级的时候,我的导师——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现城市与环境学院)著名历史地理学家唐晓峰先生就给我确定了《晋国历史地理研究》的题目,并要求全面搜集有关晋国的地名资料。从那时起,一直到2005年博士论文的完成,这项关于晋国地名搜集、整理、考证的工作就从来没有间断过。至今,北京大学图书馆一层南侧古籍善本部安静舒适的阅览环境,依然留在我的脑海里。书桌的木香气息也还时常弥漫在我的周围。在唐老师办公室和历史地理研究中心的教室里翻阅从图书馆借来的大量考古资料和古文字资料的情景也时常浮现于眼前。
好的,以下是为您构思的《晋国地名考》的图书简介,内容详实,旨在展现该书的学术价值和研究深度,并力求自然流畅,不带有人工痕迹。 --- 《晋国地名考》图书简介 探寻上古之音,重绘春秋霸主疆域:一部跨越千年的地理人文史诗 在中华文明的漫长历史中,晋国以其独特的兴衰轨迹,占据了春秋争霸舞台的核心位置。它从一个西部边陲的小邦,崛起为雄踞中原的“公族”,最终分裂为韩、赵、魏三晋,其影响力深刻地烙印在了后世的历史版图中。然而,随着时间的洪流,诸如绛、曲沃、新田、邯郸、邺城等一系列与晋国荣辱兴衰紧密相连的地名,其确切位置、沿革脉络,乃至背后蕴含的文化密码,已然模糊不清,成为历史地理学界长期以来的难题。 《晋国地名考》正是这样一部力求拨开迷雾、廓清史实的恢宏巨著。本书并非仅仅是一部简单的地名汇编,而是一次深入历史地理肌理、融合多学科研究方法的系统性考古与考辨工程。作者以“地名即历史”为核心理念,通过对先秦文献、金文石刻、汉代郡县志、历代方志、考古发掘报告,乃至现代地质地貌变迁资料的交叉比对与细致梳理,旨在重建一个鲜活、精确的晋国地理空间模型。 一、 史料的深度挖掘与甄别 本书的基石在于对海量原始史料的精审细校。作者首先从《左传》、《国语》、《史记》等先秦典籍中,系统性地摘录所有涉及晋国境内重要城邑、河流、山川的记载,并结合历代注疏,对记载的可靠性进行初步评估。特别之处在于,本书并未停留在对经典文本的转述,而是着重辨析了文献中可能出现的讹误、避讳以及时代差异导致的称谓变化。例如,对于晋都的变迁——从曲沃、绛,到新田(曲沃的另一称谓,或指其核心区域),再到后来的邺、中阳等地的统治中心,书中细致考证了每一次迁都背后的政治动因与地理优势,并力求在文献中找到支持这些变迁的物证描述。 二、 地理空间的复原与考证 本书的核心工作,在于将抽象的文献地名转化为具体的地理坐标。作者运用了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基本原理,结合古代的计量单位(如“里”的实际长度变化),以及地形地貌的稳定性,对关键地名进行了精确复位。 以“绛”的考证为例: 绛作为晋国早期的都城,其位置历来众说纷纭。本书通过分析《禹贡》中的描述、结合现代考古发现的青铜器铭文和陶器遗址,将“绛”的可能范围精确收缩至特定河流下游的冲积扇上。作者详细论证了该地区在周代初期作为军事要塞和农耕中心的合理性,并对比了不同学者提出的不同地点,给出了逻辑严密的支撑。 此外,对于晋国境内的山脉、河流、要塞的命名,如“太行”、“汾水”、“襄河”沿岸的险阻之地,书中亦进行了深入的考证。这些地理要素不仅是军事防御的屏障,更是文化交流的通道,其命名往往蕴含着早期部族的信仰和生活习俗。 三、 姓氏、部族与地名的文化关联 《晋国地名考》的视野超越了纯粹的地理学,深入到历史人类学层面。晋国作为“公族”的代表,其内部的宗族分布与地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书中探讨了如“曲沃氏”、“羊舌氏”、“狐偃后裔”等大族封地与地名的对应关系。例如,通过分析“狐”字在特定地名中的出现频率,侧面印证了狐氏集团在晋国西南部的影响力。 这种考证方法,揭示了地名在古代社会中兼具行政区划、军事防御和宗族标识的三重功能。通过地名的变迁,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晋国政治权力中心由西向东、由内向外的渗透过程,以及最终分裂为三晋后,各地名如何被新的政治实体所继承或改造的轨迹。 四、 对后世影响的追溯 本书的价值链并不仅限于春秋战国时期。作者将目光投向后世,考察晋国旧地的地名在秦汉乃至唐宋时期的沿用与演变。例如,魏国首都邯郸,其名称的来源,是否可追溯到更早的晋地部族记忆?邺城作为曹魏的政治中心,其选址是否继承了晋国战略布局的某些逻辑?通过对地名历史轨迹的追踪,本书展现了历史地理的连续性和韧性。 《晋国地名考》以严谨的治学态度、扎实的考据功底和清晰的论证逻辑,为研究春秋史、先秦地理、历史文献学及相关考古学的学者提供了一部不可或缺的参考工具书。它不仅是重构晋国疆域的蓝图,更是一部关于历史记忆如何通过地名载体得以永存的生动史诗。阅读本书,如同手持一柄穿越时空的考古铲,亲手挖掘出被泥土掩埋的古老城郭与逝去的王朝回响。 --- 适合读者: 历史地理学、考古学、先秦史研究人员 对春秋战国历史、古地名研究有浓厚兴趣的爱好者 古籍文献整理与校勘工作者 高校历史、地理专业师生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晋国地名考》,如同走进一座古老的地图馆,每一个地名都讲述着一段失落的故事。 我一直认为,地名是承载历史最直接的载体。一个地方的名字,往往蕴含着它形成的原因、历史的变迁,甚至是当地的风俗习惯。《晋国地名考》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理解晋国历史地理的另一扇窗。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其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视角。作者在考察具体地名时,并没有孤立地看待每一个名称,而是将其置于晋国整体疆域变迁、政治格局演化的宏大背景下进行分析。例如,书中对晋国都城多次迁移的地名考证,就生动地展现了晋国在不同时期政治中心的变动,以及每一次变迁背后所反映的权力斗争和战略考量。同时,作者又极其注重细节,对于一些边远地区、小城镇的地名,也进行了细致的考究,力求还原其最原始的面貌。我特别赞赏书中对一些古地名与现代地名之间联系的梳理,这种跨越时空的对比,让我能更直观地感受到历史的延续性,也更能理解家乡或我所熟悉的一些地方,在古代可能扮演的角色。读这本书,我不再仅仅是背诵枯燥的事件和人名,而是能将它们“安放”在具体的地理坐标上,对历史的理解也变得更加立体和深刻。它让我明白,每一个地名背后,都有无数的生灵栖息、无数的故事发生,而这本书,正是试图将这些沉默的语言唤醒。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远不止是对地理知识的拓展,更是一种对历史研究方法的启迪。 我一直对历史的“知其然”和“知其所以然”有着不懈的追求。很多时候,我们能了解历史事件的经过,但却很难深入理解其发生的根本原因。《晋国地名考》这本书,虽然名义上是研究地名的,但它所展现出来的治学态度和研究方法,却给我带来了极大的启发。我看到了作者如何在浩如烟海的古籍中,像淘金者一样,一点点地筛选、甄别、比对信息。那种严谨的考证精神,对史料的审慎态度,以及对不同学说的包容和辨析,都让我受益匪浅。书中并非一味地给出“标准答案”,而是会呈现不同的观点,并分析各自的优劣,这让我明白,历史的研究并非是简单的对号入座,而是充满着思辨和探索的过程。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一些地方志、碑刻等“非主流”史料的重视。很多时候,这些材料更能反映地方性的历史变迁和民间的记忆。作者能够将这些看似零散的材料,巧妙地融入到宏大的历史叙事中,并从中提炼出有价值的信息,这种能力着实令人钦佩。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研究历史,尤其是对基础性的地理信息的研究,需要的是耐心、细致,以及一种不畏繁琐的学术热情。它不仅仅是关于晋国地名的知识,更是一种关于如何“读懂”历史的范本。

评分

《晋国地名考》如同一本古老的地图集,它描绘的不仅是地理轮廓,更是那个时代人民的迁徙与生活。 一直以来,我总觉得历史的叙述,很大程度上是以宏大的视角展开的,而那些普通民众的生活,往往淹没在文字的洪流之中。然而,《晋国地名考》这本书,却让我看到了另一种角度理解历史的可能性。通过对晋国各地名文献的梳理和考证,我仿佛能感受到那个时代,人们的活动轨迹。例如,书中对于一些与军事防御相关的地名,如城、关、堡等的考证,就让我联想到晋国在边境地区布防的策略,以及当时紧张的战备态势。而对于一些与河流、山川相关的地名,则让我能想象出当时人们依水而居、傍山而城的生存状态,以及地理环境对他们生活方式的影响。书中对一些集市、渡口等与经济活动相关地名的考证,也让我对晋国当时的经济格局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它不再是抽象的经济理论,而是落实在一个个具体的地名上,让我能感受到当时商业的繁荣或萧条。总而言之,这本书让我觉得,历史的鲜活度,很大程度上在于能否将那些抽象的事件,还原到具体的时空背景下,还原到普通人的生活之中。《晋国地名考》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让我看到了地名背后所承载的人文信息,也让我对那个时代的生活有了更具体、更生动的想象。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并不仅仅体现在对史实的梳理,更在于它激发了我对历史研究的深度思考。 作为一名对历史充满好奇的读者,我一直在寻找能够引导我进行更深层次思考的书籍。《晋国地名考》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我读这本书,不仅仅是为了了解晋国的地名,更是为了理解作者是如何进行这项研究的。书中对于一些地名考证的争议之处,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回避,而是将其呈现出来,并对不同的观点进行分析和评价。这种开放式的讨论,让我意识到,历史研究并非是固定不变的真理,而是一个不断修正、不断深化的过程。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古今异名”现象的讨论。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地名,可能与古代的名称大相径庭,而这本书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梳理这种演变的工具和方法。它让我明白,理解历史,需要具备一定的“辨音”能力,能够跨越语言和名称的障碍,去追溯事物的本质。此外,书中对一些文献史料的解读,也让我看到了历史学研究的精妙之处。作者能够从看似平常的文字中,挖掘出不为人知的历史信息,这种解读能力,是我所欠缺的,也是我渴望学习的。总而言之,《晋国地名考》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地名的书籍,更是一本关于如何研究历史、如何理解历史的启蒙之作。它让我看到了历史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也激发了我对这门学科更强烈的求知欲。

评分

这本书仿佛开启了一扇尘封已久的大门,让我得以窥见那个波澜壮阔的春秋时代。 我一直对中国古代史,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充满着浓厚的兴趣。总觉得那个时代,群雄逐鹿,思想争鸣,充满了太多值得探究的故事。然而,许多历史著作往往聚焦于政治、军事、人物传记,对于构成历史地理基础的地名,却鲜有深入的考证。而《晋国地名考》这本书,恰恰填补了这一空白。拿到这本书,我最先被其严谨的学术态度所折服。作者并非信手拈来,而是 पद्धतीने 搜集了大量的文献资料,从《诗经》、《尚书》、《左传》等古典名篇,到各类史籍、碑铭,甚至包括一些地方志,凡是与晋国地名有关的线索,都被一一罗列、比对、分析。这种“穷经皓首”的研究方法,本身就足以令人肃然起敬。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一些地名的考证过程,作者并非简单地给出结论,而是详细阐述了考证的依据、方法,以及可能存在的争议。例如,对于某个地名的音读变迁,作者会引用不同时代的文献,对比其发音习惯,再结合当时的语音演变规律,层层递进,最终得出较为可信的结论。这种抽丝剥茧的过程,如同侦探破案一般,充满了智慧的乐趣。读罢此书,我仿佛能更清晰地勾勒出晋国当年那广袤的疆域,更能体会到那些地名背后所蕴含的历史信息。它不仅仅是一本地名录,更是一部微观的历史地理学著作,让我在阅读历史时,有了更扎实的地理根基,也更能理解不同事件发生的具体背景。

评分

先秦专业著作,很难得,值得收藏

评分

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

评分

先秦专业著作,很难得,值得收藏

评分

书还行,对于查找和考证一些地名比较有用。

评分

內容雖說不錯了,將晉國幾乎所有的地名都據文獻、金文等考證,但略顯零散的感覺。

评分

压箱底的

评分

还有先生的晋国地理研究,都是非常棒的书

评分

晋国地名考是一本很有价值的专著,是作者博士论文的附记部分,对研究先秦史、历史地理沿革都很有帮助。

评分

晋国地名考是一本很有价值的专著,是作者博士论文的附记部分,对研究先秦史、历史地理沿革都很有帮助。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