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グラフィック社 (2016/3/7)
言語: 日本語
ISBN-10: 4766128761
ISBN-13: 978-4766128765
発売日: 2016/3/7
商品パッケージの寸法: 24.8 x 19 x 1.6 cm
本书中收录标志与展开的例子(名片、文具、商店工具、标志、传单、网站等),全日本各种行业的标志都收录在本书中。介绍商品、企业、设施、活动等的标志和活动等。收录日语标志、英语标志、各种各样的标志、创作方法都刊载其中。
本書ではロゴとその展開例(名刺?ステーショナリー?ショップツール?サイン?ポスター?Web ほか)を、全国様々な業種から収集して収録。商品?企業?ショップ?施設?イベントなどのロゴと展開例を、多数紹介します。日本語のロゴ、英語のロゴ、様々なロゴを収録し、メイキングも掲載。
内容(「BOOK」データベースより)
ロゴを用いた、サインやステーショナリー、ポスター、パッケージ、ノベルティ、空間デザイン、Webや動画…ロゴと展開が目を引く事例を、全国様々な業種から収集して収録。ショップ、企業、施設、商品、イベントに分類し多数紹介する。
这本书的排版和信息架构设计本身,就是对平面设计原则的一次完美示范。阅读体验非常流畅,作者似乎深谙读者的认知习惯,将复杂的理论知识以模块化的方式呈现。每个章节的逻辑过渡自然且紧密,从基础的几何构成原理,到高阶的文化符号转译,循序渐进,毫无晦涩感。即便是初学者,也能通过丰富的图示和清晰的文字解析,迅速抓住重点。而且,日文原版特有的那种严谨和细腻的文字表达,使得即便是涉及到抽象的设计概念,也能被准确而富有美感地传达出来。这种对内容组织和呈现形式的极致追求,本身就值得所有设计从业者学习和借鉴。
评分作为一个长期在品牌视觉识别系统(VIS)领域摸爬滚打的设计师,我深知一套好的VI手册对于项目执行的指导意义。这本书在讲解logo延展应用方面,展现出了教科书级别的严谨性。它不是停留在概念的阐述,而是非常务实地展示了如何将一个核心符号,通过逻辑清晰的层级关系,系统地衍生出不同应用场景下的标准化视觉元素。从基础的色彩规范、辅助图形的生成,到最终在各种媒介——无论是实体产品包装、数字界面,还是大型导视系统——上的落地实践,每一步都有详尽的图例和清晰的说明。这对于我们日常工作中需要建立和维护品牌一致性的工作来说,无疑是一份极其宝贵的、可以直接引用的标准范本,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最终成果的专业度。
评分我最近一直在思考,如何在快速迭代的数字媒体时代保持品牌符号的辨识度和生命力。这本书给我带来了非常深刻的启发,尤其是它关于“动态标志”和“情境适应性设计”的探讨。它没有固守传统的静态二维平面思维,而是引入了时间维度和交互维度来重新审视标志的本质。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如何设计一个能“讲述故事”的动态Logo片段的章节,那些案例展示了标志如何在不同用户行为下展现出微妙的生命体征,这种对现代品牌体验的深刻洞察,是许多传统设计书籍所欠缺的。它让我意识到,今天的标志设计不再是一个静止的图章,而是一个有生命、会呼吸的数字化交互界面的一部分。
评分从文化的角度来看,这本书对标志在不同地域和历史背景下的演变也进行了有趣的剖析。它不仅仅关注设计技巧,更深入探讨了符号学和人类集体意识之间的关联。例如,它分析了一些经典标志是如何巧妙地利用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原型意象,从而达到跨越语言障碍进行有效沟通的目的。这种深度的文化语境挖掘,让原本可能显得枯燥的规范讲解变得生动起来,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我不再只是把Logo看作一个识别符号,而是将其视为一个承载了历史、文化和商业意图的复杂信息载体。这本书真正做到了从“如何画”到“为何画”的升华,非常推荐给所有希望提升设计格局的专业人士。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艺术品,拿到手里就能感受到作者对细节的极致追求。封面那种低饱和度的色彩搭配,配合上烫金工艺的logo处理,立刻就能抓住眼球,让人忍不住想翻开看看里面究竟蕴藏了怎样的设计哲学。内页的纸张选择也很考究,触感温润,即便是印刷复杂的图形和文字,也能保持极佳的清晰度和层次感。光是翻阅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视觉享受和对设计美学的熏陶。我特别欣赏它在版式设计上的克制与大胆,留白的处理恰到好处,既能让主体元素呼吸,又不显得空洞,完美诠释了“少即是多”的理念。这本书不仅仅是工具书,更像是一件精心雕琢的艺术品,摆在书架上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让人时刻感受到设计之美无处不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