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代帝师翁同龢的毕生心血。分上下两册,集奏疏、函稿、诗词联对、文录、甲午日记、随手记、自订年谱和附录于一体,内容博大,是清朝文史研究者的一本好读本。
编订说明
奏 疏
请修实政疏
同治八年六月二十三日(1869年7月31日)
奏请停止圆明园工作摺
同治十三年七月十七日(1874年8月28日)
呈请两宫皇太后听政摺
同治十三年十一月十三日(1874年12月21日)
奏请复讯杨乃武一案摺
光绪元年十月三十日(’1875年11月27日)
披沥下忱恳辞恩命摺
光绪元年十二月十三日(1876年1月9日)
恪遵训谕恭谢天恩摺
光绪元年十二月十四日(1876年1月10日)
遵议左宗棠出关饷需摺
光绪二年三月初九日(1876年4月3日)
遵议刘长佑等奏军饷支绌请饬拨协滇新饷摺
光绪二年七月二十五日(1876年9月12日)
遵旨复议同治帝后神牌升跗位次摺
光绪三年七月初六日(1877年8月13日)
请将御史英震解任摺
光绪五年二月十六日(1879年3月8日)
修复首伙盗犯悔罪投首减罪旧例疏
光绪五年二月十六日(1879年3月8日)
遵议预定大统疏
光绪五年四月初十日(1879年5月30日)
太常寺咨修物件请循照旧章摺
光绪六年正月十八日(1880年2月27日)
遵查万青藜被参各款摺
光绪六年正月二十八日(1880年3月8日)
进呈陈奂《毛诗传疏》摺
光绪七年正月初九日(1881年2月7日)
恭报慈安皇太后奉安礼成摺
光绪七年九月十九日(1881年11月10日)
遵保司员摺
光绪七年九月十九日(1881年11月10日)
随同恭理慈安皇太后安葬山陵各员请奖摺
光绪七年九月二十五日(1881年11月16日)
复陈官学情形摺
光绪八年四月十五日(1882年5月31日)
会奏官学事宜摺
光绪八年六月初三日(1882年7月17日)
遵旨详询御史洪良品据实复奏摺
光绪八年八月二十七日(1882年10月8日)
吁恳圣恩收回成命摺
光绪八年十一月初六日(1882年12月15日)
遵议顺天府奏请增建贡院号舍摺
光绪八年十二月十九日(1883年1月27日)
急修工程与案未符据实陈明摺
光绪八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883年2月2日)
复议云南报销案摺
光绪九年五月二十七日(1883年7月1日)
各省工程报销改定简易章程疏
光绪九年十二月十八日(1884年1月15日)
遵议中法交兵停战一款可行摺
光绪十年九月十三日(1884年10月31日)
厘剔官吏经征钱粮积弊疏
光绪十一年十二月十八日(1886年1月22日)
遵议黄宗羲等从祀文庙摺
光绪十二年二月十五日(1886年3月20日)
遵议先儒黄宗羲顾炎武从祀疏
光绪十二年二月十五日(1886年3月20日)
遵旨复议轮船招商局事宜摺
光绪十二年三月十四日(1886年4月17日)
奏为各旗支领库银浮支情形处分摺
光绪十二年四月初九日(1886年5月12日)
遵旨复查津海关道参案无从*正摺
光绪十二年八月二十七日(1886年9月24日)
再行恭请加上徽号摺
光绪十二年十一月二十日(1886年12月15日)
遵旨明白回奏摺
光绪十二年十二月初八日(1887年1月1日)
遵旨复议山西巡抚请旨增加厘金提成公费摺
光绪十二年十二月十五日(1887年1月8日)
请简放左右翼监督摺
光绪十三年三月初三日(1887年3月27日)
统筹新疆全局疏
光绪十三年三月初五日(1887年3月29日)
请兴办新疆屯田疏
光绪十三年三月(1887年4月)
遵议御史胡俊章奏州县交代责成道府督催摺
光绪十三年五月二十九日(1887年7月19日)
……
这部《翁同龢集》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所呈现出的历史的复杂性和人性的多面性。翁同龢,作为晚清宫廷斗争的亲历者和重要参与者,他的文集,是研究那段历史最直接、最生动的材料。我被他那些关于皇帝教育、政治改革的论述所吸引。他对于光绪皇帝的悉心教导,那种亦师亦父的情感,又夹杂着对政治局势的考量,被他写得极其真挚。在面对顽固派的阻挠时,他所展现出的那种坚持与无奈,也让我深感触动。书中的许多篇章,都透露出他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以及他对改革图强的渴望。他不仅仅是站在政治的权力中心,更是一位心怀天下的读书人。通过他的文字,我仿佛看到,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一个知识分子是如何在历史的大潮中,努力寻找自己的定位,并试图为国家民族贡献自己的力量。
评分阅读《翁同龢集》的过程,宛如在进行一场跨越百年的思想对话。翁同龢,这位晚清时期备受瞩目的政治人物,他的文字,不仅记录了他个人的宦海生涯,更折射出那个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层面的深刻变革。我被书中他对国家体制、官员选拔、教育制度等方面的深刻反思所吸引。他的奏疏,字字珠玑,饱含着他对国家前途的忧虑和对改革的期盼。在与西方世界的接触中,他如何认识到中国自身的不足,如何思考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和制度,这些都在书中得到了详细的阐述。书中的书信部分,更是展现了他与同时代名流的交往,以及他们之间关于国家命运的激辩。读他的文字,我仿佛能感受到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以及他们为国家民族的未来所付出的不懈努力。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非常精美,纸张也很有质感,拿在手里就能感受到一种厚重感和历史的沉淀。翻开扉页,看到“清史编纂委员会文献丛刊”的字样,便知道这是一部严谨、权威的学术著作。而翁同龢,作为晚清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他的文集自然是研究那个时代不可或缺的重要文献。我被书中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种严谨的治学态度所打动。翁同龢不仅是一位政治家,更是一位学识渊博的学者。他的文章,无论是奏疏、书信,还是他对古籍的解读,都展现了他深厚的文化功底和敏锐的思想。特别是书中关于他对一些历史事件的评论,以及他对一些社会现象的分析,都极具启发性。读他的文字,我仿佛能看到一个知识分子在那个动荡年代的思考和挣扎,他如何在传统的束缚中寻求突破,如何在内忧外患的夹击下,为国家民族的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
评分这部《翁同龢集》的出现,对于研究晚清政治、思想以及社会史的学者来说,无疑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我作为一个普通读者,虽然没有专业的研究背景,但依然能从中汲取到丰富的养分。书中所收录的文献,涵盖了翁同龢一生中许多重要的活动和思想的体现。从他早年的科举之路,到步入仕途后的种种经历,再到晚年被革职、流放的遭遇,都一一展现在我们面前。其中,他与慈禧太后、光绪皇帝之间的君臣关系,以及他在甲午战争前后所扮演的角色,是这本书中最引人关注的部分之一。通过他的文字,我们可以看到,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一个身居高位的官员,是如何在复杂的政治漩涡中周旋,如何在个人良知与政治现实之间做出艰难的抉择。他的奏疏,不仅是向皇帝进言献策,更是他内心深处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担忧和思考。书中的书信部分,则展现了他与同时代名士的交往,以及他对一些社会现象的看法,这些都为我们理解当时的社会风貌提供了生动的例证。
评分这部《翁同龢集》给我带来的震撼,不仅仅是知识层面的,更是一种精神层面的洗礼。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能够静下心来,深入阅读一位清代名臣的文字,本身就是一种难得的体验。翁同龢的文笔,洗练而典雅,字句间透着深厚的功底和对时事的深刻洞察。他不仅仅是在记录自己的奏疏、书信,更是在抒发自己的情怀、剖析复杂的政治局势。我尤其喜欢他那些谈论治国方略的篇章,字字珠玑,充满了对民生疾苦的关切,对国家前途的忧虑,以及对改革的渴望。读他的文字,你能感受到他作为一个封建士大夫,在时代变迁中的彷徨与挣扎,他既要遵循旧有的礼制,又要面对西方列强的挑战,这种两难的境地,被他写得极其真切。书中的许多细节,比如他对洋务运动的看法,对变法图强的态度,都展现了他思想的复杂性和演变过程。他不是一个简单的脸谱化的人物,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情感的个体。通过这本书,我对晚清那段复杂的历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翁同龢这位历史人物有了全新的认识。他不仅仅是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之间的政治棋子,更是一位试图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为积贫积弱的中国寻找出路的爱国者。
评分阅读《翁同龢集》的过程,就像是在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我仿佛能听到他在书房里,面对案头堆积如山的公文,在烛光下,一笔一划地写下自己的思考和建议。他的文字,时而慷慨激昂,时而低回沉吟,充满了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智慧。尤其是在处理一些棘手的政治问题时,他所展现出的那种审慎、周密和远见,令人钦佩。书中关于他如何应对列强侵略、如何推动改革的内容,更是让我深刻体会到,在那个民族危难的关头,每一个有识之士所承受的巨大压力和所付出的巨大努力。他不仅仅是一个官僚,更是一位深谙中国传统文化,又对西方文明有所了解的知识分子。他的思想,既有儒家的仁爱精神,又有对现实政治的敏锐洞察。通过这本书,我看到了一个真实的翁同龢,一个在历史洪流中努力前行,试图为国家民族寻找出路的伟大灵魂。
评分这本书拿到手里,沉甸甸的,光是这厚度就足以让人心生敬畏。翻开来看,字里行间充斥着一种古朴而凝重的历史气息,仿佛能穿越时空,与那位生活在清末动荡年代的大臣进行一场跨越百年的对话。翁同龢,这个名字本身就承载了太多的历史意义,他是帝师,是政治舞台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也是一位饱读诗书、心怀家国的士大夫。阅读他的文集,不仅仅是在了解一个人的思想和经历,更是在探寻那个时代的脉络,理解那些决定国家命运的关键时刻,以及隐藏在历史洪流中的个体挣扎与选择。从卷首的序言开始,我就被深深吸引,作者对翁同龢生平的梳理,对当时政治格局的描绘,都显得格外细致和深入。尤其是在描述翁同龢与光绪皇帝的关系时,那种亦师亦友、情深意重的师徒情谊,又夹杂着复杂的政治考量,被刻画得淋漓尽致。读着读着,我仿佛看到了那个年轻的皇帝,在风雨飘摇的年代,如何依靠这位智者寻求指引;也仿佛看到了翁同龢,在强大的守旧势力面前,如何尽力斡旋,试图为国家找到一条出路。这本书不仅仅是史料的堆砌,更是一种情感的传递,一种对历史人物的深度体认。
评分当我翻开《翁同龢集》时,我仿佛进入了一个由文字构筑的时间胶囊,里面封存着晚清那段跌宕起伏的历史。翁同龢,这个名字,在许多历史叙述中都扮演着关键的角色,而这部文集,则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更加真实的翁同龢。他的文字,时而婉转低沉,时而激昂慷慨,每一个字句都饱含着他对时局的洞察和对未来的期盼。我尤其被他那些谈论国家财政、军事建设的篇章所吸引。在那个积贫积弱的时代,他如何为国库的拮据而忧虑,如何为军队的落后而焦虑,这些都通过他的文字,鲜活地展现在我眼前。书中的一些书信往来,更是展现了他与其他官员、文人之间的思想碰撞,以及他们对于国家命运的集体思考。读这本书,我不再只是被动地接受历史的结论,而是能够主动地去理解,去分析,去感受那个时代每一个参与者所面临的挑战和困境。
评分这部《翁同龢集》真的就像一本打开的晚清历史画卷,让我得以近距离地观察那个时代的政治风云和人物命运。翁同龢,这位曾经深得皇帝信任的重臣,他的文字里,不仅仅有官场的应酬和政治的博弈,更有他对国家前途的深切忧虑,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怀。我尤其对书中他关于处理与西方国家关系的内容印象深刻。在那个列强环伺的年代,他所展现出的那种审慎与权衡,既要维护国家主权,又要避免战争带来的巨大损失,这种艰难的抉择,在他的笔下被描绘得淋漓尽致。他的奏疏,不仅仅是陈述事实,更是对国家战略的深思熟虑,对政治改革的积极倡导。读他的文字,我能感受到他作为一个有良知的士大夫,在时代洪流中的不易。他不是一个激进的改革者,但他的每一次提议,都带着对国家民族长远福祉的考量。
评分这部《翁同龢集》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对晚清历史的更深层理解,更是对那个时代士大夫精神的深刻感悟。翁同龢,这位在历史舞台上扮演了重要角色的帝师,他的文集,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窥探历史的独特视角。我尤其被他关于教育、文化、以及对历史人物评价的篇章所打动。他对于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以及他对新思想的审慎接纳,都展现了他思想的复杂性和前瞻性。在书中,我看到了他对国家教育体制的改革思考,对人才培养的重视,以及他对历史事件的独到见解。他的文字,时而恳切,时而激昂,充满了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洞察。读他的文章,我仿佛能感受到,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一个知识分子是如何在坚守传统的同时,又努力拥抱变革,为国家的未来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