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本有关Linux操作系统内核基本工作原理的入门读物。本书对早期Linux内核(v0.12)全部代码文件进行了详细、全面的注释和说明,旨在帮助读者用较短的时间对Linux的工作机理获得全面而深刻的理解,为进一步学习和研究Linux打下坚实的基础。本书适合Linux爱好者作为学习内核工作原理的自学参考书籍,也适合作为高校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操作系统课程的辅助和实践教材,还可供一般技术人员作为开发嵌入式系统的参考书使用。
本书对早期Linux内核(v0.12)全部代码文件进行了详细、全面的注 释和说明,旨在帮助读者用较短的时间对Linux的工作机理获得全面而深刻 的理解,为进一步学习和研究Linux打下坚实的基础。虽然选择的版本较低 ,但该内核已能够正常编译运行,并且其中已包括了Linux工作原理的精髓 。书中首先以Linux源代码版本的变迁为主线,介绍了Linux的历史,同时 着重说明了各个内核版本的主要区别和改进,给出了选择0.12版内核源代 码作为研究对象的原因。在正式描述内核源代码之前,概要介绍了运行 Linux的PC的硬件组成结构、编制内核使用的汇编语言和C语言扩展部分, 并且重点说明了80x86处理器在保护模式下运行的编程方法。接着详细介绍 了Linux内核源代码目录树组织结构,并依据该结构对所有内核程序和文件 进行了注释和详细说明。有关代码注释的章节安排基本上都分为具体研究 对象的概述、每个文件的功能介绍、代码内注释、代码中难点及相关资料 介绍等部分。为了加深读者对内核工作原理的理解,书中*后一章给出了 围绕Linux 0.12系统的多个试验。试验中所使用的相关程序均可从本书配 套网站(www.oldlinux.org)上下载。
本书适合Linux爱好者作为学习内核工作原理的自学参考书籍,也适合 作为高校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操作系统课程的辅助和实践教材,还可供一 般技术人员作为开发嵌入式系统的参考书使用。
序.
**章 概述
1.1 Linux的诞生和发展
1.1.1 UNIX操作系统的诞生
1.1.2 MINIX操作系统
1.1.3 GNU计划
1.1.4 POSIX标准
1.1.5 Linux操作系统的诞生
1.1.6 Linux操作系统版本的变迁
1.1.7 Linux名称的由来
1.1.8 早期Linux系统开发的主要贡献者
1.2 内容综述
1.3 本章小结
第2章 微型计算机组成结构
2.1 微型计算机组成原理
2.2 I/O端口寻址和访问控制方式
2.2.1 I/O端口和寻址
2.2.2 接口访问控制
……
第3章 内核编程语言和环境
第4章 80X86保护模式及其编程
第5章 Linux内核体系结构
第6章 引导启动程序
第7章 初始化程序
第8章 内核代码
第9章 块设备驱动程序
**0章 字符设备驱动程序
**1章 数学协处理器
**2章 文件系统
**3章 内存管理
**4章 头文件
**5章 库文件
**6章 建造工具
**7章 实验环境设置与使用方法
附录
参考文献
对于我这类偏爱动手实践胜过纯理论啃读的技术人员而言,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近乎完美的“沙盒”。它不是泛泛而谈地讨论抽象概念,而是聚焦于一个具体、可重现的代码基线。这意味着,读者不仅可以阅读理论,还可以实际去修改、编译和观察结果。这种“修改-观察-再修改”的循环反馈机制,是理解操作系统复杂性的最快捷径。我尝试着去修改了一个简单的系统调用返回路径,仅仅是一个微小的改动,就引发了连锁反应,让我深刻体会到内核设计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脆弱与强大。这种实践导向的深度挖掘,远非那些只停留在表面功能介绍的教材可比拟。它培养的不是记忆力,而是对系统内部依赖关系的洞察力,这对于任何严肃的系统程序员都是一项核心竞争力。
评分这本书的深度是令人敬畏的,它毫不留情地将读者推向了汇编语言和底层硬件接口的交界处。坦率地说,这不是一本适合睡前阅读的轻松读物;它要求读者对C语言有扎实的功底,并且愿意投入精力去跟踪寄存器级别的操作和中断向量的跳转。每当我感觉快要迷失在那些复杂的指针运算和位操作时,作者总能适时地提供一个精妙的图示或一个简洁的伪代码总结,将我从细节的泥潭中拉回高层次的逻辑结构。这种对细节的精准把控和对宏观结构的清晰把握,使得全书的讲解达到了一个极高的平衡点。我特别欣赏它对当时硬件限制的描述,正是这些限制,塑造了后续几十年操作系统设计的基本范式。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同时打开终端,手动模拟或跟踪那些系统调用的执行路径,这种“主动式学习”的体验,远比单纯的被动接受知识要来得深刻和有效。
评分说实话,我最初拿起这本书时,心里是抱着一丝怀疑的。毕竟,基于如此古老的内核版本进行深入剖析,会不会显得有些脱离实际应用?然而,阅读下去后,这种疑虑很快烟消云散了。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注重“因果链”的推导,它不仅仅是罗列代码段和数据结构,更像是带领读者进行一场技术溯源之旅。作者在讲解每一个模块时,总是会先构建出它需要解决的“问题场景”,然后展示当时最直接的解决方案,这种由问题驱动的讲解模式,极大地增强了学习的代入感和逻辑的连贯性。我发现自己开始能够更清晰地辨别现代内核中那些历史遗留的设计痕迹——那些在性能优化和向后兼容之间拉扯的复杂决策,其根源往往都能在书中描述的早期设计中找到影子。对于那些目标是成为系统架构师或编译器开发者的同仁来说,这本书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视角,帮助我们理解技术债务是如何产生的,以及优秀的设计原则在时间洪流中的持久性。
评分这本书的出版无疑是为那些对计算机底层机制抱有深厚探究欲望的硬核玩家们送上的一份厚礼。我花了大量时间沉浸在它所构建的知识海洋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早期操作系统设计哲学近乎“活化石”般的还原。那种感觉,就像是拆解一台老式机械钟表,每一个齿轮、每一个游丝的运作都暴露在你的眼前,清晰可见。它没有现代内核那些繁复的抽象层和复杂的兼容性妥协,而是展现了构建一个完整操作系统的最基本、最纯粹的逻辑框架。对于希望理解内存管理、进程调度这些核心概念是如何从零开始被构思和实现的读者来说,这种“考古式”的阅读体验是无可替代的。它迫使你跳出使用现代发行版时那种理所当然的心态,去思考在资源极度匮乏的环境下,工程师们是如何用最精妙的算法来平衡效率与可行性的。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能教你如何编译出一个可以在日常工作服役的系统,而在于它能教会你如何思考一个操作系统的内核是如何“呼吸”的。这种基础认知的建立,远比记住几个API调用要深刻得多。
评分我必须承认,阅读这本书是一场漫长而艰辛的马拉松,它对读者的耐心和专注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不同于现代技术书籍追求的易读性和快速上手,这本书更像是一部严谨的学术专著,它的语言风格是克制而精确的,没有多余的修饰,每一个句子都承载着密集的专业信息。对于初次接触操作系统的读者,直接面对这个版本可能会感到过于陡峭,甚至有些不知所措。然而,正是这种“高门槛”的特性,筛选出了真正渴望深入理解系统本质的读者。它强迫你慢下来,重新学习如何阅读技术文档,如何理解底层代码的意图而非仅仅关注其表面功能。一旦你跨过了最初的认知障碍,你会发现自己正在构建一个异常稳固的知识地基,这个地基不仅能支撑你对后续更复杂内核版本的理解,更能让你在面对任何新的系统设计挑战时,都能迅速定位到问题的核心所在,因为它让你明白了“最初的解决方案”是如何挣扎着诞生的。
评分不错
评分不错
评分书是好书,包装也完好。本次购物非常愉快!
评分书真的很厚,还没有看。
评分书是好书,包装也完好。本次购物非常愉快!
评分书真的很厚,还没有看。
评分书的内容暂时没有查看,但印刷质量认为一般。纸张太薄了。
评分书的内容暂时没有查看,但印刷质量认为一般。纸张太薄了。
评分书是好书,包装也完好。本次购物非常愉快!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