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艺术与朝阳产业:音乐剧在中国的命运

朝阳艺术与朝阳产业:音乐剧在中国的命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居其宏 著
图书标签:
  • 音乐剧
  • 中国音乐剧
  • 文化产业
  • 朝阳区
  • 艺术发展
  • 戏剧研究
  • 文化政策
  • 产业研究
  • 舞台艺术
  • 表演艺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ISBN:9787810961301
版次:1
商品编码:10288108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6-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74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音乐剧是朝阳艺术,这是大家都认可的事实。自从20世纪80年代初音乐剧这轮旭日在我们这个东方古国地平线上喷薄而出、冉冉升起,至今已经20多个年头了。中国音乐剧艺术从无到有,音乐剧从业者队伍从小到大,音乐剧场由冷转热,使业内同行与广大观众渐渐感受到它的温暖、热情和微型机勃勃的朝阳气息。   收入本集中的文字,相当一部分剧目评论,主要是创作评论,大多是观看某部剧目首场演出之后报刊编辑部之约而写的急就章,也有一些是根据参加剧组召开剧目创演座谈会的发言而写的。   本文集,在一定程度上记录了作者为音乐剧疯狂的心中历程。

作者简介

  居其宏,南京艺术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69年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1981年在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部获硕士学位,此后一直在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从事理论研究。2002年6月正式调入南京艺术学院并任音乐学研究所所长、音乐学首席学科带头人。著有:《20世纪中国音乐》、《谐谑与交响》、《音乐剧:我为你疯狂》、《歌剧美学论纲》、《超越与重构》、《新中国音乐史》、《当代音乐的批评话语》。此外,还在国内外重要报刊上发表论文、评论、杂文数百篇,约200余万字。

目录

自序——老夫聊发少年狂 一、论文 朝阳艺术与朝阳产业 ——与文化厅局长们谈谈音乐剧 “四大名剧”与中国市场 ——音乐剧《悲惨世界》上海演出观后 两只眼“描红”,三条腿“原创” ——评中国音乐剧界的发展理念之争 音乐剧与当代文化意识 近年来我国音乐剧创作纵横谈 音乐剧表演艺术教学及其他 ——写在“全国高校音乐剧表演艺术教学交流研讨会”之后 中国音乐剧十病 让歌唱插上抒情的翅膀 ——话说音乐剧的剧诗创作 当代歌剧音乐剧创作的几个问题 ——在文化部“全国重点剧目创作会议”上的发言 音乐剧制作中的“弯弯绕” 中国音乐剧界无大腕 玩的就是胆大 ——评音乐剧创作中的“定一尊”观念和“小媳妇”心态 迈入新世纪的中国歌剧音乐剧创作 ——在“全国音乐舞蹈创作会议”上的专题发言 关于音乐剧舞蹈创作的几个问题 ——话说音乐剧的舞蹈创作 建构一个五色斑斓的魔幻世界 ——话说音乐剧的舞台美术创作 如歌抒咏直指人心 ——音乐剧音乐创作散论 苦练内功开拓市场 ——近年来中国原创音乐剧的回顾与前瞻 西沉红日又在东方升起 ——从音乐剧《猫》在京演出所想到的 本土化探索的曲折历程 ——中国原创音乐剧之世纪初盘点与思考 二、评论 “改革歌剧”与歌剧改革 ——从《特区回旋曲》引发的思考 轻松有趣愉悦心灵 ——轻歌剧《小巷歌声》观后杂说 徘徊与探索的双主题变奏 ——新时期歌剧创作十三年 “小荷才露尖尖角” ——关于音乐剧的随想录 新时期歌剧创作的新跃动 ——写在“1990全国歌剧观摩演出”之后 丰收的喜悦与思考 “公社情结”的史诗性抒咏 ——评大型音乐剧《巴黎的火炬》 风靡全球的摩登艺术 ——和音乐爱好者谈谈音乐剧 民族性·时代感及其他 ——音乐剧《秧歌浪漫曲》——观后絮语 新翻一曲唱族魂 ——歌剧《舍楞将军》观后 中国原创音乐剧应当从国情出发 新样式·新探索·新收获 ——评大型民族音乐剧《白莲》 荡起秋千看世界 ——评黄梅音乐喜剧《秋千架》 《西施》进剧场:必死无疑 ——从《西施》的创作演出谈“歌舞厅音乐剧” 音乐剧《悲惨世界》的国籍问题 窥门径处各千秋 ——评音乐剧《快乐推销员》、《未来组合》 在探索中把握规律 ——大型民族音乐剧《花木兰》观后四题 音乐剧:我们共同追寻的“黄裙少女” ——日本四季剧团访问散记 原创音乐剧“民族化潮流”的弄潮儿 ——花灯歌舞剧《小河淌水》的艺术特色及其修改思路 在青春童话中创造梦想 ——七集电视音乐剧《水果姑娘》观后 成人童话的舞台演绎 ——轻歌剧《红海滩》观后 以情动人,以小见长 ——歌剧《半生缘》观后 在变革震荡中救亡图存 ——中国原创歌剧和音乐剧在2004年 无知无畏出狂言 ——评“中国没有音乐剧”之说 三、评述 走向繁荣的前奏 ——1986年歌剧创作一瞥 在徘徊中探索在探索中徘徊 ——1989年歌剧、音乐剧创作及其得失 当代歌剧创作的丰收节日 ——“1990全国歌剧观摩演出”评述 歌剧“小年”的收获与思考 ——1991年歌剧、音乐剧创作述评 大比之年的大落差 ——1996年歌剧音乐剧创作巡礼 热热闹闹之下冷冷清清 ——1997年歌剧音乐剧创作巡礼 为初步繁荣添柴增温 ——1998年的歌剧音乐剧创作 大庆之年话丰收 ——1999年的歌剧音乐剧创作 高潮之后的“下落动作” ——2000年的歌剧音乐剧创作 引进红火,原创也旺 ——2001年歌剧音乐剧一瞥 “哈夏”内外的音乐戏剧景观 ——2002年歌剧音乐剧创作 在打造舞台艺术精品的道路上 ——2003年歌剧音乐剧创作 四、发展报告 近年来我国音乐剧现状、问题与对策 ——《文化部2000年音乐舞蹈发展报告》

前言/序言


《东方风华:中国古典园林的美学变迁与文化意蕴》 本书深入探讨了中国古典园林自先秦萌芽至清末成熟的漫长发展历程中,其审美范式的演变、核心哲学思想的融入,以及在不同历史阶段所承载的社会功能与文化内涵。全书以时间为轴,以空间为鉴,通过对现存及文献记载的著名园林的细致剖析,力求还原中国传统文人审美情趣的精髓及其空间化的艺术实践。 第一章 肇始与雏形:先秦至魏晋的自然观投射 本章追溯中国园林艺术的源头,重点考察先秦时期的囿苑和汉代的宫苑,分析其从单纯的狩猎、观赏功能向初步审美活动的过渡。魏晋时期,玄学思想的兴起对园林设计产生了深刻影响。这一时期,园林开始被视为个体精神隐逸的场所,追求“天然去雕饰”的境界,初步形成了文人寄情山水的审美倾向。我们将比对曹魏时期的邺城宫苑与西晋石崇的金谷园,探讨“物我两忘”的哲学如何在早期园林的空间布局中得以体现。 第二章 盛唐气象:皇家园林的大一统格局与宗教意蕴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高峰,其园林艺术也展现出恢弘大气、兼收并蓄的特点。本章聚焦于长安大明宫、兴庆宫的太液池体系,阐释皇家园林如何服务于“天人合一”的政治哲学,构建出象征皇权稳固与宇宙秩序的宏大景观。同时,佛教在唐代的盛行,使得寺庙园林(如大慈恩寺等)成为重要的景观类型,研究佛教的净土观念如何转化为园林中的叠山理水手法,形成富有宗教仪式感的空间序列。 第三章 宋代转折:从“写实”到“写意”的审美成熟 宋代是中国古典园林发展史上的一个关键转折点。随着市民阶层的壮大和理学思潮的抬头,园林审美从唐代的宏大叙事转向对精微之处的体察和对内在精神的刻画。本章详细分析了北宋苏轼、米芾等文人的园林实践与理论。重点剖析开封的“芳园”和杭州的“延福宫”,并深入研究私家园林——特别是徽州、苏州等地园林的兴起。私家园林开始追求“一勺之水,三山五岳”的意境,强调“移步换景”的空间叙事手法,标志着写意山水画理论在造园实践中的彻底胜利。 第四章 元代嬗变:士大夫的“江湖心”与空间哲思 元代,汉族文人士大夫在政治上受抑,使得他们更深地退回内心世界。本章探讨了元代园林(尤其是大德寺等)如何成为士大夫阶层进行艺术交流和情感抒发的“第二书房”。此时的造园更注重意境的营造而非物象的逼真,对叠石的审美标准空前提高。通过研究元代文人的诗词唱和,揭示园林空间中“虚实相生”、“以少胜多”的东方禅宗美学在造园语言上的转化。 第五章 明清集大成:江南园林的精工细作与地域文化定型 明清两代,以苏州为代表的江南私家园林达到了技术与艺术的巅峰。本章作为核心部分,细致梳理了明代文征明、计成等人的理论与实践。重点解析了拙政园、留园等经典案例,从建筑与园林的结合、漏窗的运用、花木配置的象征意义等多个维度,剖析江南园林如何实现“咫尺之内再造乾坤”。清代园林,如圆明园的“正大光明”与个园的“四季之景”,则展现了集大成后的集大成与地域风格的极致化,即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也开始出现对技巧和陈设的过度追求,为古典园林的终结埋下伏笔。 第六章 结构与意象:中国古典园林的核心美学要素解构 本章从理论层面系统梳理构成中国古典园林的三大支柱:山、水、建筑。 叠山艺术: 探讨了太湖石的文化符号意义,以及如何通过“堆、砌、凿、补”等手法,模拟自然山川的磅礴与灵秀。 理水哲学: 分析了“活水”与“静水”的不同功能,以及水池的形状对空间感受的影响,论述水作为连接各个景点的媒介作用。 建筑的渗透: 剖析亭、轩、榭、廊等建筑元素如何被设计成观赏点(景眼)和遮蔽物(遮景),实现空间节奏的控制。 第七章 时代的回响:古典园林与近代中国的文化身份重塑 本书最后一部分探讨了晚清至民国时期,古典园林在面对西方文化冲击时的处境。部分园林开始被用作展示国家“文明”的窗口,同时也出现了中西合璧的新尝试。通过分析传统园林在现代语境下的保护与再诠释,本书尝试勾勒出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在当代文化身份建构中的价值与挑战。 全书辅以大量历史地图、园林手稿及文物照片,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富有文化深度的中国古典园林研究范本。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尤其是内页的纸张选择和印刷质量,简直是业界良心。那种略带哑光质感的纸张,阅读起来非常舒适,长时间盯着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这一点对于深度阅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更值得称道的是,书中穿插的那些设计元素,比如章节标题的艺术化处理,以及一些排版上的留白,都透露出一种克制而高级的审美情趣。这不仅仅是一本知识的载体,更像是一件精心制作的工艺品。这种对细节的执着,让人联想到那些追求极致的艺术家和匠人精神,也侧面印证了作者在文字中所倡导的那种对“艺术”的敬畏之心。可以说,光是触摸和翻阅这本书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对阅读体验的提升。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非常引人注目,色彩搭配既鲜明又富有层次感,给人一种既传统又现代的视觉冲击。装帧的质感也相当出色,拿在手里沉甸甸的,能感受到作者对这本书的用心。从封面的排版和字体选择来看,就能体会到一种对艺术的尊重与对商业的思考,这种平衡感让人对内文的深度充满了期待。特别是“朝阳”这个词的运用,让人联想到蓬勃生长的朝气和无限的可能,仿佛这本书就是一把钥匙,将带领我们探索一个充满活力的领域。整体而言,这本书的外在包装已经成功地在读者心中种下了一颗好奇的种子,让人迫不及待地想要翻开它,去领略文字中蕴含的深刻见解。我相信,好的内容一定需要一个同样出色的“外衣”来承载,而这本图书在这方面无疑做得非常成功。

评分

这本书的作者显然对中国文化背景有着极其深刻的理解,他/她没有生硬地套用西方的理论框架,而是立足于本土的土壤,去剖析现象背后的文化基因和市场逻辑。这种“在地化”的研究视角,是很多同类著作所缺乏的。我尤其欣赏他/她对于那些微妙的社会情绪和文化潜流的捕捉能力,这些往往是数据分析难以量化的部分,但却是影响一个“朝阳”产业能否真正茁壮成长的关键。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获得了一些行业知识,更是对当下社会文化变迁有了一种更深层次的共情与理解,这本书无疑拓宽了我的思维边界,让我看到了更多隐藏在表面繁荣之下的复杂脉络。

评分

坦率地说,这本书的定价对于普通读者来说可能略显高昂,但当我真正沉浸其中后,我完全理解了它背后的价值所在。它不是那种快餐式的读物,而是需要细细品味、反复咀嚼的“思想佳酿”。全书的论述密度非常高,每一句话似乎都凝结了作者多年的观察与思考,使得我在阅读过程中不得不频繁地停下来,合上书本,陷入沉思。这种强迫性的“慢阅读”体验,在如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它像一位循循善诱的导师,引导读者去探索那些宏大叙事背后的微观个体命运,让我体会到了知识的厚重感与稀缺性,这绝对是一笔值得的投资。

评分

我是在一个深夜里偶然翻到这本书的,起初只是被书名吸引,但翻开目录的那一刻,我立刻被那种严谨的学术气息和对行业前沿的敏锐洞察力所折服。作者的行文风格非常老练,逻辑链条清晰得让人惊叹,仿佛是精密计算过的结构,每一步论证都建立在前文坚实的基础上,让人感觉阅读过程是一种智力上的享受。它不像某些理论书籍那样故作高深,而是用一种近乎平实的语言,去阐述那些复杂多变的行业现象,这种娓娓道来的叙事方式,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却丝毫未牺牲观点的深度。我特别欣赏作者那种不预设立场、客观冷静的分析态度,这使得全书的论述充满了说服力和公信力,让人在阅读中能够构建起一个完整而可靠的认知框架。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