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发电站设计规范GB50797-2012

光伏发电站设计规范GB50797-2012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 著
图书标签:
  • 光伏发电
  • 设计规范
  • GB50797-2012
  • 电力工程
  • 新能源
  • 可再生能源
  • 电气工程
  • 建筑工程
  • 行业标准
  • 技术规范
  • 太阳能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旗舰店
出版社: 中国计划出版社
ISBN:1580177930
商品编码:1027821145
出版时间:2012-10-01

具体描述

作  者: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 定  价:26 出 版 社:中国计划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年10月01日 页  数:122 装  帧:平装 ISBN:1580177930 1总则
2语相符号
2.1   术语
2.2符号
3基本规定
4站址选择
5太阳能资源分析
5.1   一般规定
5.2参考气象站基本条件和数据采集
5.3太阳辐射现场观测站基本要求
5.4太阳辐射观测数据验证与分析
6光伏发电系统
6.1   一般规定
6.2光伏发电系统分类
6.3主要设备选择
6.4光伏方阵
6.5储能系统
6.6发电量计算
6.7跟踪系统
6.8光伏支架
部分目录

内容简介

暂无
光伏发电站设计通用技术要求 本书详细阐述了光伏发电站设计过程中应遵循的通用技术要求,旨在为光伏发电站的设计、建设和运行提供全面、系统的技术指导。内容涵盖了从项目前期规划、厂址选择,到设备选型、系统设计,再到安全防护、环境保护等各个环节的关键技术规范和标准。 第一章 总则 本章确立了光伏发电站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总要求。强调了设计的经济性、可靠性、安全性、环保性以及可维护性。明确了设计应满足国家及行业的相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并结合项目所在地实际情况进行优化。 第二章 站址选择与总图布置 站址选择:详细规定了光伏发电站站址选择应考虑的因素,包括但不限于: 光照资源:年平均总辐照量、日照时数、晴朗日数、阴影遮挡等。 地形地貌:坡度、地质稳定性、地表覆盖物(植被、岩石等)、洪水、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风险。 气象条件:风速、风向、温度、湿度、降水量、沙尘暴、冰雹等对设备运行和结构安全的影响。 水文地质:地下水位、土壤渗透性、地表径流等。 周边环境:与居民区、农田、林地、保护区、电网接入点、交通运输条件的距离和可达性。 土地利用与权属:土地性质、面积、使用年限、征地拆迁的可能性和成本。 电网接入条件:输电线路、变电站的容量、位置、接入电压等级及负荷需求。 社会经济因素:当地政策支持、劳动力 availability、建材 supply、基础设施等。 环境保护要求:生态保护、文物古迹保护、景观影响、噪声、电磁辐射等。 总图布置:指导光伏阵列、道路、升压站、控制室、运维中心、储能系统(如有)、消防设施、排水系统等各个组成部分的合理布局。 阵列布置:根据站址地形、日照条件、遮挡情况,确定阵列的朝向、倾角、行间距、列间距,以最大化发电量并避免自遮挡。 道路系统:设计满足施工、运维、消防及紧急救援需求的道路网络,包括主干道、辅道、内部道路等,并考虑路面承载能力和排水。 设备区域布置:升压站、逆变器舱、汇流箱、储能系统、直流柜等设备应集中布置,并考虑散热、防雷、防洪、便于检修及与阵列的连线最短。 附属设施布置:控制室、运维中心、仓库、淋浴间、厕所等应设置在便于管理和工作人员使用的位置。 消防与排水:根据消防要求设置消防车通道、消防水源(或引入水源),并设计有效的雨水、污水排放系统,防止积水影响设备运行和场地安全。 绿化与景观:考虑场地绿化,改善微气候,减少扬尘,并兼顾景观要求。 第三章 光伏方阵设计 光伏组件选型:明确光伏组件的类型(单晶硅、多晶硅、薄膜等)、功率、效率、电压、电流、尺寸、颜色、耐候性、可靠性等技术参数要求。考虑组件的质保、衰减率等因素。 支架系统设计: 结构设计:根据组件尺寸、重量、风荷载、雪荷载、地震荷载等进行结构设计,确保支架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 材料选择:规定支架材料(如热镀锌钢、铝合金等)的防腐性能、耐候性、使用寿命。 基础形式:根据地质条件、地形、载荷,选择合适的基础形式,如桩基础、混凝土基础、压重基础等,并设计其尺寸和施工要求。 安装方式:固定式支架、跟踪式支架(单轴跟踪、双轴跟踪)的设计要求。跟踪式支架应考虑其跟踪精度、可靠性、维护便捷性、抗风能力及与电网稳定性配合。 接地与防雷:支架系统应与光伏系统整体接地,并提供有效的防雷措施,以保护设备和人员安全。 组件串并联设计:根据逆变器的MPPT电压范围、电流限制以及组件的电气参数,合理设计组件的串联数量(形成光伏串)和光伏串的并联数量(形成光伏组),以优化MPPT效率,降低线路损耗,并满足逆变器的输入要求。 第四章 电气系统设计 直流系统设计: 汇流箱设计:汇流箱的作用、配置要求(熔断器、防雷器、浪涌保护器)、接线方式、外壳防护等级。 直流电缆选型:根据电流、电压、敷设方式、环境条件,选择合适的直流电缆(规格、绝缘等级、阻燃性、耐候性)。 直流保护:熔断器、断路器、防雷器的选配及安装。 交流系统设计: 逆变器选型:规定逆变器的类型(集中式、组串式)、额定功率、效率、MPPT跟踪能力、输入输出电压范围、并网接口要求、防护等级、工作温度范围、可靠性、质保等。 升压变压器设计:变压器的容量、电压等级、损耗、效率、冷却方式、绝缘要求、过载能力、防护等级、并网接口。 交流电缆选型:根据电流、电压、敷设方式、环境条件,选择合适的交流电缆。 交流保护:断路器、继电器、过流保护、过压保护、欠压保护、频率保护、接地保护、差动保护等。 并网接口要求:根据电网公司的规定,设计并网点、并网设备(如断路器、计量装置)、功率控制、电压调节、频率调节、无功功率补偿等功能。 接地系统设计: 接地方式:直流侧接地、交流侧接地、设备外壳接地、防雷接地、等电位连接等。 接地电阻要求:明确各部分的接地电阻标准。 接地材料选择:接地导体、接地极的材料和规格。 防雷系统设计: 防雷分区:根据风险评估,划分防雷区域。 防雷措施:避雷针、避雷带、等电位连接、接地措施、电涌保护器(SPD)的选配和安装。 雷击风险评估:对光伏电站的雷击风险进行评估,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监控与通信系统设计: 监控系统:对光伏阵列、逆变器、变压器、气象站、电网等进行实时监测,包括发电量、电压、电流、温度、功率、故障信息等。 通信方式:有线通信(光纤、以太网)、无线通信(GPRS、4G、5G)的选型和组网。 数据采集与存储:数据采集终端(SCADA)、数据服务器、数据库的配置。 远程控制与诊断:实现对设备的远程监控、参数调整和故障诊断。 第五章 土建与结构设计 场地平整与土方工程:场地准备、挖方、填方、压实等要求。 道路与排水工程:道路结构、材料、厚度、排水沟、集水井设计。 构筑物设计:升压站房、控制室、储能舱、配电室等建筑物的设计,包括基础、主体结构、围护结构、屋面、门窗等。 基础工程:根据设备荷载、地质条件,设计光伏支架基础、构筑物基础、变压器基础等。 围墙与安防设施:设计厂区围墙、大门、监控探头、照明等安全防护设施。 第六章 安全与环境保护 消防安全: 火灾风险评估:分析火灾风险源(电气短路、过热、雷击等)。 消防设施配置:灭火器、消防栓、喷淋系统、火灾报警系统等。 消防通道设计:确保消防车辆的通行。 防火间距:重要电气设备之间的防火间距要求。 人身安全: 电气安全:防触电措施(绝缘、接地、防护罩)、高压设备安全距离。 机械安全:旋转设备、高处作业安全防护。 安全警示标识:危险区域、设备操作区域的警示标识。 应急预案:制定电气故障、火灾、人员受伤等应急处理预案。 环境保护: 生态影响评估:光伏电站建设对当地植被、土壤、水体、野生动物的影响评估。 噪声控制:变压器、逆变器等设备的噪声控制措施。 电磁辐射防护:评估电磁辐射对周边环境和人员的影响,并采取相应措施。 水土保持:施工期间的水土保持措施,防止水土流失。 废弃物处理:光伏组件、电池等废弃物的回收和处理方案。 景观影响:考虑光伏电站对周边景观的影响,并尽量减少负面效应。 第七章 运行与维护 运行规程:正常运行、异常运行、紧急停机等操作规程。 检修维护:定期巡视、设备检查、清洁、维修、保养计划。 故障诊断与处理:常见故障的判断方法和处理流程。 性能监测与评估:发电量、效率、衰减率的监测和评估。 备品备件管理:重要备品备件的储备和管理。 人员培训:运行维护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 本书的编写旨在提供一套严谨、实用的技术规范,确保光伏发电站的设计科学合理,建设安全可靠,运行稳定高效,为我国新能源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用户评价

评分

深入研读《光伏发电站设计规范GB50797-2012》,我仿佛走进了一个由严谨的学术理论和丰富的工程实践交织而成的殿堂。这本书以其系统性的条目和深入的分析,为我揭示了光伏发电站设计领域的核心价值。我尤其对书中关于电站的效益评估和经济性分析的章节印象深刻。它详细阐述了如何进行项目的投资回报分析,包括发电成本、度电成本、内部收益率等关键指标的计算方法。书中还指导我如何根据电站的装机容量、发电量、运行成本以及市场电价等因素,来预测项目的经济效益,并提供了优化设计方案以提高经济性的建议。这种对经济效益的深入探讨,让我看到了光伏发电作为一种产业的发展潜力,也让我明白,一个成功的光伏项目,不仅要有技术上的可行性,更要有经济上的合理性。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完整的框架,让我能够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审视和评价光伏发电项目,从而更好地推动清洁能源的普及和发展,为实现能源转型贡献力量。

评分

在阅读《光伏发电站设计规范GB50797-2012》的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一个由严谨的工程逻辑和科学计算所构筑的精密世界。这本书的每一个字、每一个图都充满了智慧和经验的沉淀。我对书中关于光伏电站的土建设计部分尤为关注。它详细阐述了基础的设计要求,包括不同地质条件下的基础形式选择,以及如何计算光伏组件支架的荷载,包括风荷载、雪荷载等,并给出相应的结构安全系数。书中对于场地平整、排水系统、道路以及围墙等配套设施的设计要求,也让我认识到,一个功能完善的光伏电站,不仅仅是太阳能板的集合,更是一个集成了多种工程技术的综合体。这种对细节的关注,让我看到了“因地制宜”和“科学严谨”在工程设计中的重要性。它让我明白,每一个环节的设计都至关重要,都关系到电站的长期稳定运行和安全性,这种系统性的设计思维,让我对光伏发电站的建设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让我对未来实际项目的落地执行充满了信心。

评分

这本书,如同一位循循善诱的导师,为我开启了光伏发电站设计的崭新视野。《光伏发电站设计规范GB50797-2012》以其条理清晰的结构和详实的内容,为我揭示了光伏电站设计的方方面面。我尤其着迷于书中对设备选型和系统可靠性的阐述。它不仅仅罗列了各种组件的参数,更重要的是,它指导我如何根据实际项目需求,如地理位置、环境条件、预期发电量等,来选择最适合的组件类型,包括光伏组件、逆变器、变压器、储能系统(如果包含)等。书中对系统可靠性设计的关注,让我认识到,一个稳定运行的光伏电站,离不开周密的故障诊断、保护措施和冗余设计。它强调了如何通过合理的设计来降低设备故障率,提高系统的可用性,确保在各种复杂工况下都能保持稳定的电力输出。这种对系统稳定性和可靠性的深入探讨,让我深刻理解了光伏发电作为一种重要的能源形式,其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技术上的精益求精和对细节的严格把控,它为我构建了一个关于如何构建长期稳定且高效能源供应的完整框架,让我对接下来的学习和实践充满了信心。

评分

《光伏发电站设计规范GB50797-2012》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设计大师,用其专业知识和严谨逻辑,为我绘制出光伏发电站设计的全景图。我从书中学习到了关于光伏电站的运行和维护方面的知识,这让我意识到,设计不仅仅是建设前的规划,更是为了长期的稳定运行打下基础。书中对监控系统、数据采集和通信系统的要求,以及如何进行设备的定期巡检和维护,都让我认识到,一个高效的光伏电站需要持续的关注和精心的管理。它强调了预警机制和故障排查的重要性,让我明白,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是保证电站发电效率和寿命的关键。这种对全生命周期的考量,让我对光伏发电项目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它不仅仅是关于如何建设,更是关于如何让它持续地为社会创造价值,这种前瞻性的设计理念,让我对清洁能源的未来充满了乐观和期待。

评分

翻阅《光伏发电站设计规范GB50797-2012》,我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严谨和专业。这本书以其条理清晰的语言和详细的图表,为我揭示了光伏发电站设计的核心奥秘。我尤其被书中关于电站的防火、防爆和安全距离的章节所吸引。它详细规定了在设计中应如何考虑火灾隐患,如何设置防火隔离带,以及在电气设备周围应保持的安全距离,以防止事故的发生。这些规定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要求,更体现了对生命财产安全的高度重视。它让我明白,在追求新能源效益的同时,绝不能忽视潜在的安全风险。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设计指南,更是一份对安全生产的郑重承诺,它为光伏发电行业树立了严谨的标杆,让我更加坚信,只有在安全的前提下,新能源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社会带来更长远的福祉,这种安全至上的理念,是我从书中获得的宝贵财富。

评分

翻开《光伏发电站设计规范GB50797-2012》,我仿佛置身于一个由数字、图表和专业术语构筑的严谨世界。这本书的每一个章节都像是一次精密的拆解,将复杂的光伏电站设计过程细致地剖析开来。它不仅仅是指导性的文件,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传递。我尤其对书中关于电站选址和布局的章节情有独钟。书中详细阐述了如何评估土地的坡度、遮挡物的影响,以及如何根据日照时数和太阳辐射强度来优化阵列的朝向和倾角,以最大化能量的捕获效率。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让我深刻理解了“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在设计中的重要性。此外,关于安全设计的部分,例如电站的防火措施、防爆要求以及人身安全防护的规定,都让我倍感安心。在新能源发展的浪潮中,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光伏发电站设计规范GB50797-2012》用其严谨的条文,为光伏发电站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虽然初读时会遇到一些专业术语的挑战,但随着阅读的深入,你会逐渐被其中蕴含的智慧和科学所折服,它让你明白,光伏发电并非仅仅是将太阳能板架起来那么简单,背后是无数工程师智慧的结晶和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是对安全、效率和可持续发展的庄严承诺。

评分

《光伏发电站设计规范GB50797-2012》这本书,就像一位严谨的工程师,用精准的语言和详实的规范,为我构建了一个关于光伏发电站设计的知识体系。我从这本书中获得了关于电站的环保设计方面的知识,这让我认识到,光伏发电本身就是一种清洁能源,但在设计和建设过程中,仍然需要关注其对周边环境的影响。书中关于土地利用、植被保护、水土保持以及噪声控制等方面的规定,都体现了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它指导我如何在设计中尽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扰动,如何进行有效的环境监测和治理。这种对环境友好型设计的追求,让我看到了光伏发电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方向。它不仅仅是关于发电,更是关于如何与自然和谐共处,如何成为一个真正绿色、可持续的能源解决方案。这种将环保理念融入设计的思维,让我对光伏发电的未来充满了希望,并坚信它将在环境保护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评分

《光伏发电站设计规范GB50797-2012》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技术规范,不如说它是一部关于“如何建造一个可持续、高效、安全的能源系统”的百科全书。我从这本书中获益匪浅,特别是关于电站整体规划和系统集成的部分。它系统地梳理了从项目初期的可行性研究,到最终的并网运行,整个过程中涉及的各个环节和关键技术。我得以了解到,一个光伏发电站的建设,不仅仅是简单的设备堆砌,更需要进行精密的系统设计,包括直流侧和交流侧的布线、保护装置的配置、以及与电网的接口设计等。书中对不同类型光伏电池组件的特性、不同逆变器拓扑结构的优缺点以及它们如何协同工作以实现最佳发电效果的深入阐述,让我对光伏发电的产业链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它将看似分散的技术点整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让我能够站在全局的高度去理解光伏电站的设计。它让我明白,每一项设计决策都必须基于严谨的科学计算和工程经验,最终目标是实现电站的安全、可靠、高效运行,并最大化其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清洁能源的贡献者,而非仅仅是设备的安装者。

评分

刚刚结束了对《光伏发电站设计规范GB50797-2012》的学习,感觉像是完成了一场严谨而充实的学术之旅。这本书并非简单的技术手册,它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工程师,用清晰的逻辑和详实的条目,为我勾勒出光伏发电站设计领域的宏大蓝图。从最初对太阳能发电的一知半解,到如今能够理解不同类型光伏阵列的选型依据、逆变器接入方式的优劣势分析,再到对电站的防雷接地、安全距离等关键细节的重视,每一步都离不开这本书的指引。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不同地理环境、气候条件下的设计考量,例如在多雪地区如何考虑积雪荷载,在沿海地区如何应对盐雾腐蚀,这些细节的深入探讨,体现了规范的实用性和前瞻性。它不仅仅是告诉你“怎么做”,更让你明白“为什么这么做”。读这本书的过程,也是我认知升级的过程,让我意识到光伏发电站的设计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综合考虑技术、经济、安全、环保等多个层面的因素。对于任何想要深入了解光伏发电站设计的人来说,这本书都是一本不可或缺的宝藏,它不仅提供了知识,更培养了严谨的设计思维,为未来的实际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细细品味书中的条文,仿佛能看到无数个光伏组件在阳光下闪耀,为我们描绘着清洁能源的美好未来,这种感觉非常振奋人心。

评分

《光伏发电站设计规范GB50797-2012》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光伏发电设计世界的大门,我从中收获了宝贵的知识和深刻的启发。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其详尽的技术条文,更在于它所传递的严谨的设计理念。我尤其对书中关于电站的电气设计部分印象深刻。它系统地阐述了直流系统和交流系统的设计要点,包括电缆的选型、敷设方式、接线规则、绝缘要求,以及交流侧的配电系统、保护装置的配置等。书中对接地系统的设计要求,以及如何进行雷击风险评估和防雷措施的布置,都让我认识到电气安全在光伏电站设计中的极端重要性。它详细地指导了我如何构建一个安全可靠的电气系统,以避免潜在的危险,确保人身和设备的安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让我从一个旁观者变成了能够理解设计原理的参与者,我开始能够从专业的角度审视一个光伏发电项目,并对其中的技术细节有了更深的理解,这种知识的积累让我对未来的工作充满了期待,也让我看到了清洁能源发展的无限可能。

评分

再就业的好帮手,值得买。

评分

这是我需要的工具书,发货很及时。

评分

还没看呢。。。。。。。。。

评分

质量不错,送货速度快。

评分

还好 就是不够新 可能是库存已久的货

评分

新规范,京东上架速度挺快!

评分

这是我需要的工具书,发货很及时。

评分

速度效率、质优价廉、童叟无欺

评分

性价比高,送货非常快呀。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