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者邢肃芝是一位20世纪上半叶中国大动荡年代中亲身参与了汉藏两地错综复杂的历史演变的枢纽式人物。他曾皈依佛门接受正规严格的佛学教育,进入四川重庆汉藏教理院学习西藏语文,同时成为中国佛学会会长、近代佛教界泰斗太虚大师的秘书。1937年只身赴藏,进入三大寺之一的哲蚌寺学习藏传佛教五部大论,拜多名活佛为师。后来,他成为较早一位获得藏传佛教*高学位拉然巴格西的汉人(史上迄今只有两位)。
邢老的经历所涵盖的时空广阔,人物众多,尤其是涉及到佛学及藏传密教的部分,需要参证大量的文献,才能达到真实的复原当时佛教活动的历史面貌的目的。往往为了一项细节的查证,要经过洛杉矶一北京之间横跨太平洋的数次联络,三年内点点滴滴的工作持续不断,直至各项因缘具足,方才功德圆满,使这部口述自传得以问世。我们希望《雪域求法记:一个汉人喇嘛的口述史(修订本)》能为近代政治史、社会史、宗教史、民俗学、社会学、人类学的研究提供一份真实可靠的历史记录。这也是邢肃芝老人的心愿。
《雪域求法记:一个汉人喇嘛的口述史(修订本)》讲述的是一个大时代的风云变幻与一个人的传奇故事。山柔水温的江南,他叫邢肃芝;在太虚大师身边,他叫碧松法师;在荒寒的雪域寺院,他叫洛桑珍珠。他是较早一个获得西藏三大寺,拉然巴格西学位的汉人。他是蒋介石亲自任命的国立拉萨小学校长。他的人生横跨汉藏两地,他的身份涵盖僧俗两界。当年的游记、日记、藏品和照片与他一起走过了二十世纪。世纪末的口述自传记录了他见证的历史——宗教、民俗、政治、社会、文化等。
修订版序
前言
第一章 童年记趣
乱世记忆
初入佛门
大明寺出家
种善寺的香火
太平庵的小主人
新式佛学教育
初闻密法
第二章 入藏缘起
汉藏教理院
传法上师
太虚大师
准备入藏
成都小住
本光法师传奇
福缘轮上的向领江
二十五个比丘尼
第三章 步入西康
嘉定遇贵人
雅安风情
炉城观俗
紧要关头贵人相助
骑马抵达折多塘
泰宁的喇嘛寺和农业实验区
道孚素描
炉霍的奇人趣事
闻名西康的女土司
大金寺的战火
独一无二的甲喇嘛
德格求法
第四章 藏地风情
两个不寻常的徒弟
金沙江的关卡
江达受阻
查验香疤的烦恼
藏兵护送登山
藏军司令的款待
第五章 走近拉萨
西藏纸币
从谭兴沛的遭遇说起
山中奇趣
在罗隆宗巧遇刘曼卿
硕督汉人的生活
康藏人的区别
夏工拉雪山中的神庙
牛厂娃讲笑话
难以入眠的荒原之夜
工布江达见闻
拉萨河中沐浴
第六章 喇嘛生活
进三大寺当喇嘛的学问
在康村的布施
喇嘛寺的管理机构
铁棒喇嘛与习武喇嘛
五部大论与四种格西
上下密院与噶丹赤巴
拜师学经
结场辩经
喇嘛寺的生活
慕朗青波——大愿节
降神的习俗
三大寺的汉人喇嘛
第七章 汉藏关系
拉萨的汉族商人和居民
西藏的贵族
噶厦和西藏的官吏制度
达赖喇嘛
中央政府的驻藏办事处
第八章 咱日山朝圣
圣山的传说
山南路途中的见闻
辅政大臣的款待
米及顶的遭遇
深山遇袭
莲花生大师显圣
尧西朗顿的趣闻
第九章 后藏考察
从拉萨到聂塘
曲水到龙蚌宗
巴朗宗的贵族之家
前藏统治的日喀则
那塘寺的风貌
达拉与朗拉
朝拜神奇的萨迦寺
农产区至拉孜
彭措林——觉囊巴的今昔
江孜的英国势力
金刚亥母寺的传闻
返回拉萨
第十章 西藏办学
重返内地
蒋介石见到了一位汉人喇嘛
衔命返藏
入关涉险
国立拉萨小学小史
藏兵被殴风波
应邀访问尼泊尔
他心通喇嘛的预言
驱汉事件和噶厦政府的通牒
恐怖笼罩的城市
撤出拉萨
后记
曲终人散以后
本书自二〇〇三年一月第一次出版后,即引起了国内外广大读者的兴趣及出版界的关注,购书者甚为踊跃,两岸三地的诸多学者及专家们就此书提供了精彩的书评。两年多内,本书在书市销售一空,陆续有很多读者询问何时会再版。本人因此于二〇〇七年八月与三联书店接洽再版事宜,蒙三联书店欣然允诺,令本书得以顺利再版。再版书中,大部分的人名与地名经过重新核对,尽量改用现今的标准汉语翻译,同时对书中部分内容进行了修订。本书的笔述者张健飞与杨念群二位先生为此付出辛勤劳动,三联书店编辑郑勇先生为本书的出版及再版鼎力支持,始终如一,对此我一并致谢。
出乎我的预料,远在欧美的读者亦对本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不少读者相继打电话来要求访问我,我一一谢绝了。其中有一位英国读者两次飞来洛杉矶登门拜访,其诚意令我无法拒绝。二〇〇六年八月他初次登门拜访,告诉我他本人爱好西藏的宗教及文化,曾是黎吉生(H.E.Richardson)的学生。这使我回想起一九四八年我从西藏回南京参加中国边疆教育会议时,曾到当时英国驻拉萨商务处申请路经印度过境哲孟雄的签证,黎吉生即是当时英国商务处首席代表。他在西藏居住多年,能讲一口流利的藏语,是当时英国驻西藏政界的名人。他听说西藏拉萨小学办得很出色,希望和我这位校长见上一面。为此他专门设宴邀请我及国民政府驻藏办事处全体官员参加。我们见了面,从此相识。他于1947年印度独立后退休。时至一九五九年我来到美国,他正在美国弗吉尼亚州的一所大学任客座教授,以后回到英国继续教学工作。交谈中,这位英国读者小心翼翼地询问我:当年英国势力企图入侵西藏,你恨不恨?我说当时我们都是热血青年,有志振兴边疆建设,故看到英国人有侵藏之心当然十分气愤。
第二次来洛杉矶时,这位英国读者随身带来了很多他收集的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旧西藏照片给我看。我们谈到了十四世达赖喇嘛的坐床大典,那是在一九四〇年的二月七日和八日两天。西藏地方政府将中央政府特派主持坐床仪式的吴忠信委员长排在第一日参加,也就是大典的正日,而把英国驻锡金省长古德(sirBasilJ.Gould)排在了第二日。事后这位英国代表在向英国政府的报告“Reportonthediscovery,recognitionandinstallationofthe14thDalaiLama”中,流露出被西藏地方政府冷落安排之忿忿不平之鸣。更有趣的是这位英国读者还去访问了当年拉萨的英国商务处办的小学校长,这位校长依然健在,住在匹兹堡。当他们翻着泛黄的照片,回忆那段尘封的历史时,这位耄耋老人竟未能忘记当年他的竞争对手,他回忆说我当时“很年轻”,“学校办得很好”,并委托这位读者在见到我时问上一句:恨不恨他?我听了抿嘴微笑。其实振兴边疆教育是我们办学的目的,而使英国人所办的学校关门,倒也并非我的本意!回顾历史兴衰,我对他强调:西藏永远是中国的一部分,从唐代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联姻始,汉藏关系从未中断,盛清时代并设有驻藏大臣。尽管以后因满清衰落、中国革命,汉藏关系曾一度中断,但自黄慕松代表国民政府至祭十三世达赖喇嘛后便设立了中央驻藏办事处,恢复中央政府在西藏的主权地位。如今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西藏进入了新时代。英国读者听了我的这番话,频频地点头表示同意。
今当本书再版之际,略书旧事,作为本书再版序。
说实话,初翻此书时,我带着一种审视的眼光,毕竟“汉人喇嘛”这个身份本身就带有天然的张力与矛盾性。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所有的预设和刻板印象都被逐渐瓦解了。这部口述史的价值在于其提供了极其稀有的“双重视角”——以汉文化为底色,去深入体验和诠释藏传佛教的精髓。叙述者在描述其心路历程时,那种在两种文化、两种认知体系中不断碰撞、磨合、最终找到平衡点的过程,读来令人动容。它展现的不是简单的皈依,而是一种主动的选择与重塑。文字的节奏感把握得很好,时而缓慢沉思,时而紧凑急促,如同一次漫长的朝圣之旅,充满了起伏。这本书无疑拓展了我们对身份认同、文化融合以及宗教实践复杂性的理解,它超越了简单的传记文学范畴,具有更深层次的社会人类学意义。
评分这本口述史的笔触,细腻得像是在酥油灯下精心描摹的唐卡,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和个人的体悟。我读完后最大的感受是,它不仅仅是一个人的回忆录,更像是一扇窗,让我们得以窥见一个特定时代和特定文化背景下,个体灵魂的挣扎与升华。作者(口述者)的叙事方式极为真诚,没有刻意的美化或煽情,只是平铺直叙地讲述着他从一个汉族青年如何走上那条充满未知与坚定的“求法”之路。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感受到高原上凛冽的风,以及那份深入骨髓的虔诚。那些关于寺院生活、修行仪轨、以及与不同背景的僧侣交流的片段,都展现出一种扎实的、未经修饰的生命力。对于不熟悉藏传佛教文化背景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绝佳的、由内而外的观察视角,让人在敬畏之余,更能理解这份信仰背后的复杂性和艰辛。修订本的加入,想必也让这份跨越时空的记录更加完善和立体,是值得反复咀嚼的珍贵文本。
评分我特别欣赏这本书在细节上的考究与呈现,那种“亲历者”独有的视角,是任何二手资料都无法比拟的。比如关于艰苦的物质条件,关于清晨在昏暗殿堂内念诵经文的体验,再到处理人际关系和应对文化隔阂时的微妙心理活动,都被描绘得栩栩如生。这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画面感和现场感,让人完全沉浸其中。尤其是在描述那些关键的“顿悟”或“转折点”时,作者采用了非常克制且内敛的笔法,不堆砌华丽的辞藻,而是通过具体的场景和行为来展现内心的巨变,这种“少即是多”的叙事技巧非常高明。阅读这本书就像是进行了一次精神上的“减法”,让我们反思现代生活中被过度包装的欲望和表象,回归到对生命本质的探求上。
评分对于长期关注宗教史和中国近现代史的读者来说,这部修订版的口述史提供了一个极其重要的微观样本。它像是一面镜子,折射出大时代背景下,个体命运如何被时代洪流裹挟,又如何凭借坚定的信念在夹缝中开辟出自己的道路。叙述中穿插着对时代变迁、政治风云的侧面描写,但这些内容都巧妙地服务于“求法”的主线,既提供了历史的坐标,又没有让主题跑偏。我特别留意了修订版可能带来的新内容,感觉这不仅仅是简单的补充,更是对过去经历的一种再审视和深化,增添了跨越时间后的洞察力。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厚重的、需要投入精力的,但给予读者的回馈也是丰厚的,它让我们看到,真正的修行,是与俗世、与自我、与历史的持续对话。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有一种返璞归真的力量,即便涉及高深的哲学和密宗教义,口述者也能用一种近乎口语化的方式将其阐释清楚,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最打动我的是那种“在路上”的状态——生命似乎永远处于一种未完成、未圆满的求索之中。无论是物资的匮乏,还是修行中的瓶颈,都被视为自然的一部分,而非需要抱怨的苦难。这种强大的内在韧性和对“不确定性”的接纳态度,是现代快节奏生活中急需学习的一课。它让我重新审视了“成功”和“完成”的定义,也许,真正的“法”就在于永不停止的追寻本身。这是一本读起来会让你不时停下来,望向窗外,进行自我对话的深度作品,值得所有对精神探索抱有好奇心的人细细品读。
评分非常好看,不錯。
评分很生动 对西藏有了更多的了解
评分律师路上断想
评分对于这本书非常满意,书皮有塑料膜密封,保存的非常好,快递送货非常快,很满意,接下来要了解了解书中关于西藏的内容了!???
评分应该是正版
评分非常好,纸质不错
评分买六付三时买的,囤一批慢慢看,好满足
评分给自己的心灵放个假!
评分很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