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0名0]: | 工程心理[0学0]与人的作业(原书[0第0]4版)|3770365 |
| 图书定价: | 85元 |
| 图书作者: | (美)克里斯托弗 D. 威肯斯;(加)贾斯廷 G. 霍兰兹;(加)西蒙.班伯里;(美)雷杰.帕拉休拉曼 |
| 出版社: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 出版日期: | 2014/7/1 0:00:00 |
| ISBN号: | 9787111471981 |
| 开本: | 16开 |
| 页数: | 362 |
| 版次: | 4-1 |
| 作者简介 |
| 作者:(美[0国0])克里斯托弗 D.威肯斯(Christopher D.Wickens) (美[0国0])贾斯廷 G.霍兰兹(Justin G.Holiands) (美[0国0])西蒙·班伯里(Simon Banbury) (美[0国0])雷杰·帕拉休拉曼(Raja Parasur [a0m0a0] n) 译者:张侃 孙向红 |
| 内容简介 |
| 《工程心理[0学0]与人的作业(原书[0第0]4版)》是[0当0]今西方使用广、影响[0大0]的一本工程心理[0学0]教科书,由美[0国0]负盛[0名0]的专家所著。主要讲述工程设计、使用过程中人-机交互的心理因素,意在从心理的角度关注并改善人类作业的绩效。前半部分论及[0知0]觉、注意、空间言词认[0知0]、记忆、[0学0]习与决策,强调认[0知0]心理[0学0]在这些[0领0]域的潜在应用;后半部分具体涉及行动选择、时间分配、差错与应激。全书所包括的有关信息加工系统的人的力量与局限性及其对系统设计的关系的[0知0]识,对全世界的人都是普遍适用的。本书适合普通高等院校心理[0学0]类相关专业的本科生及研究生使用。 |
| 目录 |
《工程心理[0学0]与人的作业(原书[0第0]4版)》 译者序 前言 [0第0]1章 引言:工程心理[0学0]与人的作业 1 1.1 定义 1 1.1.1 工程心理 1 1.1.2 人的作业 2 1.2 研究方[0法0] 2 1.3 人的信息加工模型 3 1.4 本书的用[0法0] 4 关键术语 5 [0第0]2章 信号检测与绝对判断 6 2.1 概述 6 2.2 信号检测论 6 2.2.1 信号检测模式 6 2.2.2 设置反应标准:信号检测论中的[0优0]化 8 2.2.3 敏感性 10 2.3 接受者操作特征曲线 11 2.3.1 理论表述 11 2.3.2 经验数据 12 2.4 模糊信号检测论 13 2.5 信号检测论的应用 14 2.5.1 医疗诊断 14 2.5.2 再认记忆与目击证人口供 15 2.5.3 告警与警报系统 16 2.6 警觉 17 2.6.1 警觉绩效的测量 18 2.6.2 警觉理论 18 2.6.3 阻止警觉衰退的技术 19 2.6.4 警觉:实验室内外的差异 21 2.7 绝对判断 22 2.7.1 信息的定量化 22 2.7.2 单维绝对判断 22 2.7.3 多维绝对判断 24 2.8 总结与过渡 27 附录2A 信息论 28 2A.1 信息的定量化 28 2A.2 离散信号的信息传递 30 2A.3 结论 31 附录2B d'和β计算 32 关键术语 32 [0第0]3章 [0知0]觉和显示空间中的注意 34 3.1 概述 34 3.2 选择性视觉注意 35 3.2.1 监控:SEEV模型 35 3.2.2 察觉与注意捕获 37 3.2.3 视觉搜索 39 3.2.4 杂乱 43 3.2.5 指引与引导注意 44 3.3 平行加工与分配性注意 46 3.3.1 前注意加工与[0知0]觉组织 46 3.3.2 空间接近性 47 3.3.3 基于客体的接近性 48 3.3.4 基于客体注意的应用 49 3.3.5 接近相容性原则 51 3.4 听觉通道中的注意 55 3.4.1 听觉分配性注意 55 3.4.2 听觉集中性注意 56 3.4.3 跨通道注意 57 3.5 过渡 59 关键术语 59 [0第0]4章 空间显示器 61 4.1 图示[0知0]觉 61 4.1.1 图示准则 62 4.1.2 任务依赖性和接近相容性原则 62 4.1.3 尽量减少心理操作的数量:搜索、编码和比较 63 4.1.4 图示阅读中的偏向 64 4.1.5 数据–笔墨比率 66 4.1.6 多重图示 67 4.2 刻度盘、仪表和指示器:显示相容性 67 4.2.1 静态成分:现实性原则 68 4.2.2 颜色编码 69 4.2.3 显示运动相容性 70 4.2.4 显示整合与生态界面设计 72 4.3 [0第0]三维度:自我运动、深度与距离 73 4.3.1 直接[0知0]觉和间接[0知0]觉 73 4.3.2 自我运动的[0知0]觉:三维[0知0]觉的外周视觉线索 74 4.3.3 深度和三维结构的判断与解释:三维[0知0]觉的中央视觉线索 77 4.3.4 三维视图中的错觉 79 4.3.5 三维显示 80 4.3.6 立体显示器 84 4.4 听觉和触觉空间显示器 85 4.5 总结与过渡 86 关键术语 86 [0第0]5章 空间认[0知0]、导航和手动控制 88 5.1 参照系 89 5.1.1 空间认[0知0]表征 89 5.1.2 在二维心理旋转中的参照系转换 89 5.1.3 三维心理旋转:通用FORT模型 91 5.1.4 二维或三维 92 5.1.5 FOR问题的解决办[0法0] 93 5.2 在地图设计中的应用 94 5.2.1 二维地图的设计 94 5.2.2 三维地图的设计 94 5.2.3 地图比例尺 94 5.2.4 杂波在地图搜索中的角色 95 5.3 环境设计 96 5.4 信息可视化 97 5.4.1 可视化中的任务 98 5.4.2 可视化原则 98 5.5 视觉动量 102 5.6 追踪、移行和持续手动控制 103 5.6.1 追踪固定目标 103 5.6.2 追踪移动目标 103 5.6.3 导致追踪困难的因素 103 5.6.4 多轴追踪与控制 105 5.7 虚拟环境和增强现实 106 5.7.1 虚拟环境特征 106 5.7.2 虚拟环境的应用 107 5.7.3 增强现实 109 5.8 总结与过渡 112 关键术语 112 [0第0]6章 语言与通信 114 6.1 概述 114 6.2 书面语言的[0知0]觉 114 6.2.1 词[0知0]觉阶段 114 6.2.2 自上而下的加工:上下文背景和信息冗余 116 6.2.3 阅读:从单词到句子 117 6.3 整合和自上而下加工的应用 118 6.3.1 单元化整合 118 6.3.2 上下文:数据的相互转换 119 6.3.3 编码设计:经济性与安全性 120 6.4 物体的识别 121 6.4.1 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加工 121 6.4.2 图片和图标 122 6.4.3 声音和声标 123 6.5 理解 123 6.5.1 说明书 124 6.5.2 上下文 125 6.5.3 指令与状态 125 6.5.4 语言[0学0]因素 126 6.5.5 工作记忆负荷 127 6.6 多媒体指令 127 6.6.1 [0优0]媒体 127 6.6.2 冗余和互补 127 6.6.3 图画材料的写实性 129 6.7 产[0品0]警告 130 6.8 言语[0知0]觉 131 6.8.1 言语的表征 132 6.8.2 言语[0知0]觉单元 132 6.8.3 言语的自上而下的加工 133 6.8.4 语音识别研究的应用 133 6.8.5 通信 134 6.8.6 机组资源管理和团队情境意识 136 6.9 总结与过渡:[0知0]觉和记忆 137 关键术语 137 [0第0]7章 记忆与训练 138 7.1 概述 138 7.2 工作记忆 139 7.2.1 工作记忆干扰 140 7.2.2 工作记忆、中央执行系统和执行控制 141 7.2.3 匹配显示与工作记忆代码 141 7.2.4 工作记忆的限度:持续时间和容量 142 7.3 干扰和混淆 144 7.4 专业[0知0]识和记忆 145 7.4.1 专业[0知0]识 145 7.4.2 专业[0知0]识与组块化 146 7.4.3 技能记忆 146 7.5 日常生活记忆 147 7.5.1 前瞻记忆 147 7.5.2 交互记忆 149 7.6 情境意识 150 7.6.1 情境意识中的工作记忆与专业[0知0]识 151 7.6.2 情境意识的水平和预期 152 7.6.3 情境意识测量和意识的作用 153 7.7 规划和问题解决 154 7.8 训练 156 7.8.1 训练迁移 156 7.8.2 训练技术和策略 159 7.9 长时记忆:表征、组织和提取 164 7.9.1 [0知0]识表征 164 7.9.2 记忆提取和遗忘 168 7.9.3 技能保持 170 7.10 总结与过渡 171 关键术语 171 [0第0]8章 决策 173 8.1 引言 173 8.2 决策的特点和类型 174 8.3 决策的信息加工模型 175 8.4 什么是“好”的决策 176 8.5 决策中的诊断和情境意识 177 8.5.1 对线索的估计:[0知0]觉 177 8.5.2 选择注意的证据累计:寻找线索和形成假设 179 8.5.3 诊断中的期望:长时记忆的作用 182 8.5.4 观念随时间的变化 184 8.5.5 诊断中的偏见和启发式的意义 186 8.6 行动的选择 186 8.6.1 确定条件下的选择 187 8.6.2 不确定条件下的选择:期望价值模型 187 8.6.3 不确定选择中的启发式和偏见 189 8.6.4 安全行为的决策 192 8.7 努力和元认[0知0] 193 8.7.1 努力 193 8.7.2 元认[0知0]和(过度)信心 194 8.8 决策中的经验和专业[0知0]识 196 8.9 决策的改进 197 8.9.1 去偏见化训练 197 8.9.2 程序化 198 8.9.3 显示器 198 8.9.4 自动化和决策辅助工具 198 8.10 总结与过渡 199 关键术语 199 [0第0]9章 行动的选择 200 9.1 影响简单和选择反应时的变量 201 9.1.1 刺激模态 201 9.1.2 刺激强度 201 9.1.3 时间不确定性 201 9.1.4 期望 202 9.2 影响选择反应时的变量 202 9.2.1 信息论模型:希克–海曼定律 202 9.2.2 速度–准确率[0权0]衡 203 9.2.3 刺激可辨性 205 9.2.4 重复效应 206 9.2.5 反应因素 206 9.2.6 练习 206 9.2.7 执行控制 206 9.2.8 刺激–反应相容性 207 9.3 反应时的阶段 213 9.4 系列反应 214 9.4.1 心理不应期 214 9.4.2 决策复杂性:决策复杂性[0优0]势 215 9.4.3 定节奏 217 9.4.4 反应因素 217 9.4.5 预检和录入 218 9.5 失误 218 9.5.1 人为失误的类别:信息加工的路径 219 9.5.2 人的可靠性分析 221 9.5.3 组织背景下发生的失误 223 9.5.4 失误的补救方[0法0] 224 9.6 总结与过渡 225 关键术语 225 [0第0]10章 多任务调控 227 10.1 概述 227 10.2 努力和资源需求 228 10.3 多样性 230 10.3.1 阶段 231 10.3.2 加工代码 231 10.3.3 [0知0]觉通道 232 10.3.4 视觉通道 233 10.3.5 一个计算模型 233 10.4 执行控制、转换和资源管理 234 10.4.1 任务转换 235 10.4.2 干扰管理 235 10.4.3 从干扰管理到任务管理 238 10.5 分心驾驶 239 10.5.1 干扰的机制 239 10.5.2 手机干扰 240 10.6 任务相似性、混淆和串扰 242 10.7 在时间分享上的个体差异 242 10.7.1 专家技能和注意 242 10.7.2 在时间分享技术上训练专家技术 243 10.7.3 老化和注意技能 244 10.8 总结与过渡 244 关键术语 245 [0第0]11章 心理负荷、应激与个体差异:从认[0知0]和神经人因[0学0]的角度看问题 246 11.1 导论 246 11.2 神经人因[0学0]方[0法0] 246 11.3 心理负荷 247 11.3.1 工作负荷过载 248 11.3.2 能力储备区间 249 11.3.3 心理负荷与储存区间的度量 249 11.3.4 工作负荷的神经人因[0学0] 250 11.3.5 各种工作负荷度量之间的关系 254 11.3.6 工作负荷的后果 255 11.4 应激、生理唤起与人的操作 255 11.4.1 唤起理论 256 11.4.2 杨克道森律 256 11.4.3 应激的转化与认[0知0][0评0]价模型 257 11.4.4 应激对操作的影响 257 11.4.5 应激要素效应 258 11.4.6 应激修补 261 11.5 个体差异 262 11.5.1 多重任务中的个体能力差异 262 11.5.2 工作记忆的差异 263 11.5.3 分子遗传[0学0]与认[0知0]个体差异 263 11.5.4 为健康人和残疾人的脑机接口 264 11.6 总结与过渡 265 关键术语 266 [0第0]12章 自动化与人的作业 267 12.1 简介 267 12.2 自动化案例与作用 268 12.2.1 完成人无[0法0]执行的任务 268 12.2.2 弥补人类能力限制 268 12.2.3 增强或协助人的操作 269 12.2.4 经济 269 12.2.5 提高效率 269 12.3 自动化相关的事件与事故 269 12.4 自动化的水平与阶段 270 12.4.1 信息采集 271 12.4.2 信息分析 272 12.4.3 决策与行动选择 272 12.4.4 行动实施 273 12.5 自动化的复杂性 273 12.6 自动化状态和行为反馈 274 12.7 对自动化的信任与依赖 274 12.7.1 过度信任 276 12.7.2 怀疑与虚假告警(虚警) 278 12.8 自适应自动化 279 12.8.1 何种任务使用自适应自动化 280 12.8.2 如何推断 280 12.8.3 由谁决策 281 12.9 有效的人–自动化交互设计 282 12.9.1 反馈 283 12.9.2 适宜的自动化水平和阶段 283 12.9.3 人–自动化“礼节”设计 284 12.9.4 操作员信任校准:显示设计和训练 284 12.10 总结 285 关键术语 286 结语 287 参考文献 289 |
| 编辑推荐 |
| 《工程心理[0学0]与人的作业(原书[0第0]4版)》所包括的有关信息加工系统的人的力量与局限性及其对系统设计的关系的[0知0]识,对全世界的人都是普遍适用的。 |
这本书的内容真的让我大开眼界,让我深刻理解了人类在操作复杂系统时是如何思考和行动的。作者以非常清晰和系统的方式,将工程心理学的核心概念一一剖析,从感官处理、认知加工,到决策制定和错误发生机制,都进行了详尽的阐述。读的时候,我常常会联想到自己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经历,比如在使用某个软件时遇到的不便,或者在驾驶汽车时因为分心而差点犯下的错误。这本书就像一个透视镜,帮助我看到这些日常现象背后隐藏的心理学原理。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人机交互设计的章节,它不仅仅是理论上的讲解,还穿插了大量真实的案例分析,包括一些著名的事故,从中总结出了宝贵的设计教训。这让我明白,一个好的设计不仅仅是美观,更重要的是能够最大程度地减少用户的认知负荷,避免因人为错误而导致的灾难性后果。书中对不同类型的用户群体及其认知特点的分析也十分到位,这对于我们在设计产品或服务时考虑用户多样性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参考。总而言之,这是一本能够从根本上改变你对“人”这个复杂概念看法的书籍,它让你意识到,理解人的行为模式和认知局限,是解决许多工程问题、提升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的关键。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冲击远超我的预期,它让我意识到,许多我们习以为常的“问题”,其实都源于对“人”的理解不够深入。作者以一种非常宏观的视角,将工程心理学这门学科置于更广阔的背景下进行阐述,例如它与认知科学、人机工程学、系统工程等学科的交叉与融合。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模型”的应用,作者通过引入不同的心理模型,来解释人类在特定情境下的行为和反应,这使得原本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可感。比如,书中对“信息处理模型”的讲解,就如同一条清晰的脉络,将人感知、理解、决策、行动的整个过程串联起来,让我对“人的工作”有了更系统化的认识。同时,作者并没有回避工程实践中面临的挑战,比如如何处理不确定性、如何应对疲劳、如何设计更具容错性的系统等等,这些都引发了我深入的思考。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工程”如何适应“人”,更是关于“人”如何在这个复杂的工程环境中更好地发挥潜能,同时避免潜在的风险。它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启迪,让我从一个被动的使用者,转变为一个主动的设计者和优化者。
评分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独特的视角来审视“人”与“工程”的关系。作者不仅仅在讲述理论,更是在构建一种“以人为本”的设计哲学。我非常赞赏书中对“情境”和“任务”在工程心理学中的核心地位的强调。很多时候,我们习惯于孤立地看待人的能力,而忽略了人的行为是深深嵌入在特定的情境和任务中的。这本书通过大量的实例,展示了如何根据不同的情境和任务需求,来设计最适合人的系统和流程。比如,书中对航空领域人机交互的分析,就让我深刻体会到,在生死攸关的复杂系统中,对人的行为的精准理解和预测,是多么重要。此外,作者还对“学习”和“适应”这两个概念进行了深入探讨,这让我认识到,工程系统不仅仅是静态的,它也需要考虑到人的学习曲线和适应能力。总而言之,这本书是一本能够激发你思考、拓展你视野的力作,它让你明白,真正的工程设计,是建立在对“人”深刻的理解和尊重之上的。
评分不得不说,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人”的内在世界的大门。作者在阐述工程心理学原理时,常常会引用大量的心理学实验和研究成果,这使得书中的论证过程严谨而有说服力。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情绪”和“动机”对人类行为影响的分析,这部分内容让我看到了人类行为背后更深层次的驱动力。很多时候,我们在设计系统或优化流程时,往往只关注用户的理性行为,而忽略了情绪和动机的作用,这本书正好弥补了这一认知上的盲点。作者还探讨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在行为和认知上的差异,这对于从事跨文化项目或服务的我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愉快,作者善于用类比和故事来解释复杂的概念,让读者在轻松的氛围中掌握知识。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为什么人会这样做”有了更深刻的洞察,并且能够将这些洞察应用到我的日常工作中,去设计更人性化、更高效的解决方案。
评分这本书的篇幅虽然不算很厚,但内容密度却极高,每一页都充满了干货。作者在梳理工程心理学知识体系的同时,非常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这使得这本书既有严谨的学术深度,又不失趣味性和实用性。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注意”和“记忆”的章节,它们用生动的例子解释了我们是如何选择性地接收信息,以及信息又是如何被存储和提取的。这不仅让我对自己的学习和工作效率有了新的认识,也让我反思了自己在信息爆炸时代如何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注意力。此外,书中对“错误”的分析也非常深入,它不是简单地将错误归咎于个人,而是从系统设计、环境因素、人为因素等多个维度进行剖析,这为我们改进流程、减少事故提供了全新的视角。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获得了一套“解剖”人类行为的工具箱,可以用来分析很多生活和工作中的现象。作者的语言风格也很独特,既有学者般的严谨,又不乏通俗易懂的表达,即使是对工程心理学初学者来说,也能轻松上手。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够帮助我们构建一个更全面、更深入的人类行为模型,从而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并在此基础上做出更优化的决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