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筹办夷务始末(全八册)》二百六十卷,是清代官修的封外关系档案数据汇编,又称《三朝筹办夷务始末》,收録道光、成豊、同治时期有关涉外事务的上论、廷寄、奏折、照会等档案。其中道光朝八十卷,文庆等编,自道光十六年(一八三六)议禁鸦片始,至二十九年(一八四九)止,共收档案数据约二千七百余件、二百二十万字;咸豊朝八十卷,贾桢等编,起自道光三十年(一八五○)正月,迄成豊十一年(八六七月,计收档案约三千件、二百万字;同治朝一百卷,寅望等编,自咸豊十一年七月至同治十三年)一八七四一十二月止五八收约三千六百件、二百五十万字。从其内容看,这一时期中外关系史上的重要事件,如雨次鸦片战争、中外勾结镇压太平车情况、沙俄强估中国束北土地,以及教案问题、租界问题等都有记载,封于研究近代中外关系有极高的参考价值。本书据民圆十九年故宫博物院影印清内府抄本影印。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册 筹辦夷務始末二百六十卷(道光八十卷咸豊八十卷同治一百卷)(道光一至卷三十五)
第二册 筹辦夷務始末二百六十卷(道光八十卷咸豊八十卷同治一百卷)(道光卷三十六至卷六十七)
第三册 筹辦夷務始末二百六十卷(道光八十卷咸豊八十卷同治一百卷)(道光卷六十八至卷八十咸豊卷一至卷二十一)
第四册 筹辦夷務始末二百六十卷(道光八十卷咸豊八十卷同治一百卷)(咸豊卷二十二至卷五十五)
第五册 筹辦夷務始末二百六十卷(道光八十卷咸豊八十卷同治一百卷)(咸豊卷五十六至卷八十同治卷一至八)
第六册 筹辦夷務始末二百六十卷(道光八十卷咸豊八十卷同治一百卷)(同治卷九至三十九)
第七册 筹辦夷務始末二百六十卷(道光八十卷咸豊八十卷同治一百卷)(同治卷四十至卷七十)
第八册 筹辦夷務始末二百六十卷(道光八十卷咸豊八十卷同治一百卷)(同治卷七十一至卷一百)
前言/序言
《筹办夷务始末》:晚清中国与世界碰撞的宏大画卷 引言 《筹办夷务始末》是一部规模宏大、内容详实的史学巨著,全书共计八册,以其对晚清时期中国对外关系演变的细致记录和深刻剖析,成为研究中国近代史不可或缺的重要文献。这部作品并非简单罗列史实,而是通过梳理一系列与“夷务”(即当时中国对外国事务的称谓)相关的决策、谈判、冲突与合作,勾勒出晚清中国在东西方文明激烈碰撞下,从保守封闭走向艰难变革的复杂历程。它不仅是历史事件的编年体叙述,更是晚清一代官僚士大夫在面对前所未有的外部挑战时,其思想观念、政治智慧和应对策略的生动写照。 第一部分:历史的开端与“夷务”的肇始(约占全书篇幅的1/8) 本书的开篇,如同拉开一幅宏伟历史画卷的序幕,将读者带回至那个古老帝国初次感受到外部世界强大冲击的时代。早期,“夷务”对于大多数中国官员而言,是遥远而陌生的概念。他们习惯于以“天朝上国”的姿态审视世界,对异域文化的理解存在着根深蒂固的偏见与误解。然而,随着海禁的逐渐松动,以及少数沿海通商口的开放,西方商人、传教士和外交官开始更频繁地出现在中国沿海地带,他们带来的新奇事物、先进技术以及挑战传统秩序的观念,逐渐打破了中国数千年的“闭关锁国”局面。 本卷详细记述了早期与西方国家在贸易、礼仪、司法等方面的摩擦与试探。例如,关于外国使臣觐见皇帝的“叩头”之礼,以及在中国境内传教、经商的种种限制与纠纷,都在书中得到了细致的呈现。这些看似细微的事件,实则折射出东西方文明在认知、价值观上的巨大差异,以及中国统治者在维护传统秩序与应对外部压力之间摇摆不定的心态。书中对这些早期事件的记录,并非仅仅是事件的堆砌,而是通过引述当时的奏折、条约、信函等一手资料,力图还原当时决策者们面对陌生事物时的真实想法与策略。 第二部分:冲突的加剧与战争的阴影(约占全书篇幅的1/4) 随着时间的推移,简单的摩擦逐渐升级为更严重的冲突,最终导致了战争的爆发。《筹办夷务始末》中的这一部分,将笔触聚焦于一系列导致中外关系紧张甚至破裂的关键事件。鸦片贸易的泛滥,不仅对中国社会经济造成了巨大的破坏,更直接挑起了清政府与英国之间的矛盾。书中详尽地记录了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壮举,以及由此引发的第一次鸦片战争。 这一部分的内容极为翔实,它详细描述了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从最初的禁烟禁令,到英军的炮舰抵沪,再到一系列陆海战役的失利,书中都做了不厌其烦的叙述。更重要的是,它深入剖析了清朝在军事技术、战略战术以及应对西方侵略方面的巨大劣势。战争的残酷现实,迫使清政府不得不正视其曾经引以为傲的“天朝威仪”在坚船利炮面前不堪一击的真相。 除了第一次鸦片战争,书中也对其他零星但具有代表性的中外冲突进行了记述,这些冲突虽然规模可能不及鸦片战争,但都反映了在特定地区、特定问题上,中国与西方力量之间的较量。这些内容不仅仅是对战争本身的记录,更是对战争背后政治、经济、外交因素的深入挖掘,为读者理解晚清中国所面临的严峻国际环境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部分:屈辱的条约与艰难的开放(约占全书篇幅的1/3) 战争的失败,意味着旧有的一套对外政策已经走到尽头。屈辱的《南京条约》及其后续的各种不平等条约,如《望厦条约》、《黄埔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构成了晚清中国对外关系史上的沉重一笔。《筹办夷务始末》对这些条约的签订过程、具体条款以及条约签订后对中国社会各方面产生的影响,进行了极为详尽的记录。 本书详细梳理了条约签订前后,清朝官员与外国侵略者之间的谈判过程,包括那些充满妥协、抵抗与无奈的谈判细节。它揭示了在实力悬殊的情况下,清政府如何在内外压力下被迫接受一系列苛刻条件,例如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协定关税、领事裁判权等等。这些条款的签订,标志着中国主权的进一步丧失,也为外国资本在中国渗透提供了便利。 更值得关注的是,本书并没有止步于对条约的简单罗列,而是深入分析了这些条约所带来的深远影响。它记录了这些不平等条约如何改变了中国的对外贸易格局,如何冲击了中国传统的经济体系,如何引发了中国社会的动荡,以及如何加速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萌芽。同时,本书也记录了中国在条约体系下,被迫进行有限度的对外开放,以及在这个过程中,一部分有识之士开始反思,萌生“学习西方”的想法。 第四部分:洋务运动的兴起与“求强”的尝试(约占全书篇幅的1/4) 在经历了连续的失败与屈辱之后,晚清政府内部并非没有反思与变革的声音。《筹办夷务始末》的后半部分,将笔墨集中于洋务运动的兴起与发展。这一时期,以“自强”、“求富”为口号,以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创办军事和民用工业为主要内容的洋务运动,成为晚清中国试图在与西方世界对抗中寻找一线生机的尝试。 本书详尽记录了洋务派官员,如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人的奏折、批示、计划与实践。它详细记载了江南制造局、福州船政局、汉阳铁厂、北洋海军等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的创办过程,包括其选址、设备引进、人才培养、生产管理等各个环节。这些企业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开端,其建设过程中的困难、成就以及局限性,都在书中得到了真实呈现。 同时,本书也记录了洋务运动在教育、外交、交通等方面的探索。例如,对京师同文馆等新式学堂的设立,对留学生派遣的尝试,以及对近代外交制度的初步建立,都反映了洋务派在引进西方知识、培养人才方面所做的努力。 然而,《筹办夷务始末》并没有回避洋务运动的局限性与最终的失败。它也记录了洋务派在改革中遇到的重重阻力,包括保守派的反对、官僚体系的腐败、财政的困境,以及西方列强在技术转让上的保留与设防。尤其在甲午战争中,北洋海军的覆灭,标志着洋务运动在军事上的彻底失败,也让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这场改革的成败得失。 结论 《筹办夷务始末》的全部八册,构成了一部关于晚清中国如何从一个封闭的帝国,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一步步被迫走向开放,并在与世界的碰撞中,经历失败、反思、尝试与变革的壮丽史诗。本书以其严谨的史料考证、详实的事件记录和深刻的内涵分析,为后人研究晚清历史,理解中国近代化进程的艰辛与复杂,提供了无与伦比的视角与素材。它不仅是史学研究者的宝贵财富,更是任何希望深入了解中国近代历史演变轨迹的读者,都不可错过的经典之作。通过阅读这部巨著,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看到,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一代中国人在如何筹办“夷务”的问题上,所付出的巨大努力、所经历的痛苦挣扎,以及由此为中国未来的发展所留下的深刻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