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柏拉图思想融进人生的灵魂世界。
柏拉图(plato 公元前427-前347),不仅是古希腊哲学,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
柏拉图出生于雅典,从小受到了完备的教育。他早年喜爱文学,写过诗歌和悲剧,并且对政治感兴趣,20岁左右同苏格拉底交往后,醉心于哲学研究。
柏拉图是苏格拉底的学生,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三人对古希腊以及后来的西方思想和文明有深远的影响。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有影响的人,而在他们两个人中,柏拉图对于后代所起的影响更显重要。柏拉图与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比起来,在西方得到了更多的尊重和注意。因为他的作品是西方文化的奠基文献。在西方哲学的各个学派中,很难找到没有吸收过他的思想的学派。在后世哲学家和基督教神学中,柏拉图的思想保持着巨大的辐射力。有的哲学家认为,直到近代,西方哲学才逐渐摆脱了柏拉图思想的控制。
我们大都只是知道柏拉图的精神恋爱,知道柏拉图的无性恋爱,却很少知道别的。比方说:柏拉图的灵魂论,柏拉图的认知论,柏拉图的辩证法,柏拉图的乌托邦,柏拉图的美学论等。本书用易懂的语言,用轻松的语气,让你认识一个全面而真实的柏拉图。让柏拉图的智慧,穿越历史,穿越时空,穿越国界,与我们一起前行。
柏拉图思想对后世的影响无可估量。毫不夸张地说,柏拉图的作品是西方文化的奠基文献,在西方哲学的各个学派中,很难找到没有受到他影响的学派。而本书用易懂的语言,用轻松的语气对柏拉图的主要哲学思想作了精练的介绍,既适合于初学者对柏拉图思想进行提纲挈领的把握,也可为相关专业人士进一步思考和分析柏拉图思想提供有力的参考,更能让广大读者亲密接触和认识二千多年前的柏拉图智慧而深邃的精神世界。
第一章 柏拉图与理念论
一、柏拉图之辩证法
二、关于思
三、认识自己
四、关于自己
五、知识与意见
六、理念论的责难
七、知识的纯化
八、关于相对概念
九、“存在”与“非有”
第二章 柏拉图与认知论
一、认识的源泉
二、知识和知觉
三、获得知识——回忆
四、意识与知识的各种区分
五、认知的悖论
六、有限度精神与无限度精神的对照
第三章 柏拉图与灵魂论
一、灵魂是存在的
二、灵魂有形
三、灵魂与肉体
四、灵魂——马车
五、不死的灵魂
六、灵魂可以解脱
七、有关狄奥根尼·拉尔修
第四章 柏拉图与性爱论
一、柏拉图性爱概说
二、柏拉图的恋爱论
三、柏拉图《会饮篇》中的爱情观
四、天上地上都有爱
五、柏拉图学说中的阴阳人
六、善是爱情的本原
七、爱情有共相
八、精神也有生殖力
九、也谈卡洛斯与普赛克
第五章 柏拉图与乌托邦
一、关于斯巴达
二、战士传说
三、性爱与婚姻的关系
四、柏拉图的理想国
五、柏拉图的四主德
六、也谈金属人
七、关于理想国的教育
八、关于卫国者
九、关于洞穴理论
十、“善”与哲学治国
十一、有关《法律篇》
十二、有关城邦的建设与土地分配
十三、有关财富的分配
十四、有关社会体系
十五、也谈城邦的极权主义本质
第六章 柏拉图与自然哲学论
一、元素——动物
二、古希腊人眼中的元素说与图形说
三、宇宙——创造
四、“亚特兰蒂斯”——克里特文明
五、亚特兰蒂斯
第七章 柏拉图与美学论
一、美的概念
二、美的和谐
三、美的感染力
四、善——美的理念极端
五、形体之美与心灵之美
六、关于艺术再现的责难
附录
柏拉图名言录
柏拉图的故事
第一章 柏拉图与理念论
一、柏拉图之辩证法
柏拉图的“辩证法”是从对话中开始的。这个呆板的字眼被他把握得很深刻。他曾把前辈们的辩证法吸收到自己的辩证法之中。无可非议的是柏拉图辩证法的伟大,不仅因为他在贯彻两千年的哲学时首次提出了这一概念,更是他对思辩世界做出了现今可见的重要蓝本。
在民主的城邦中,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在社会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雅典的民主,使“话语”成为一种关键性的力量,精通它的人就占有了优势。于是,雅典出现了教人说话的职业,“善于表达思想的人”就是以此为业的“智者”(Sophistes)。然而,智者不但传授了说话的技巧,还传播着诡辩,这使人们的思想更加混乱,并且丧失了真实的价值观。因此,苏格拉底选择了反对智者,寻求人生中确实的价值,并探索普遍的真理和真正的知识。“选择”一词。还意味着苏格拉底为了这些寻求与探索而“选择”了死亡。就这样,从他的教导和这一死亡选择中诞生了哲学。
“理念”正是这寻求的必然结果。理念一般是指道德与数学意义上的“事物自身”,如“圆自身”、“美自身”或者“善自身”等等,表示某种事物的本质,它无条件地存在,独立于事物,又决定着事物之为事物的原因、根据和本原。理念学说作为柏拉图哲学的核心,具有极为复杂的内容和含义,下面将专门探讨。……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和排版布局也体现了一种“匠人精神”,这与它所承载的深邃内容是相得益彰的。纸张的选择,那种略带粗粝感但又不失细腻的质地,让人在翻阅时有一种对知识的尊重感。更重要的是,它的章节划分和逻辑推进极其清晰,尽管内容涉及了形而上学、认识论和政治哲学等多个庞大领域,但作者通过一系列精妙的过渡和概括性的总结,有效地避免了知识点的散乱。对于初涉柏拉图的读者来说,这本导读性质的解读,无疑是一座坚固的桥梁,它连接了晦涩的原文与现代读者的理解脉络。我特别留意了书中对柏拉图后期思想的梳理,许多论述都试图在对话体中寻找其思想演变的线索,而不是将其截然割裂看待。这种“整体性”的把握,极大地帮助我构建了一个完整的柏拉图思想体系的地图。每读完一个大的章节,作者都会附上简短的“反思与延伸”,这些小小的节点,像是为你指明了继续探索的方向,让人意犹未尽,急于探寻下一个智慧的角落。
评分我很少会为一个非虚构类的学术解读撰写如此冗长的评价,但这本书确实激发了我强烈的表达欲。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作者在处理柏拉图思想的“局限性”和“时代性”时所表现出的学术良知。他并没有将柏拉图神化,而是清晰地指出了在某些特定历史背景下,其思想可能带来的潜在问题,比如对个体的过度规训。这种批判性的继承,恰恰体现了真正的智慧——承认伟大思想的局限性,才能更好地吸收其永恒的精髓。全书的论证过程严密而富有逻辑,引用了大量的文本细节作为支撑,但行文风格却出人意料地具有画面感,仿佛作者本人正带着我们穿梭在雅典的学园中,与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弟子们一同辩论。这不仅是一次对柏拉图思想的解读,更是一次对西方文明源头活水的深刻探索。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对哲学抱有好奇心,但又对传统哲学著作望而却步的读者,它会是你踏入伟大思想殿堂最坚实可靠的第一步。
评分我必须承认,我对西方古典哲学的理解一直停留在碎片化的阶段,总觉得那些古老的思想与我当下的生活格格不入,缺乏一种直接的关照性。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它最成功的地方在于,它没有把柏拉图塑造成一个遥不可及的圣人,而是将他还原成一个充满活力、不断追问的“人”。书中对柏拉图伦理学的解读,尤其让我醍醐灌顶。例如,关于“正义”的探讨,它没有给出僵硬的社会规范,反而将其内化为个体灵魂的和谐状态。这种由内而外的构建方式,对于习惯于外部约束的现代人来说,无疑是一种解放。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理想国》中那些看似乌托邦的社会设计时所保持的审慎态度——他没有盲目推崇,而是将其视为一种理想的“测量标尺”,用以反思我们现实社会的结构性缺陷。阅读的体验更像是一次精神上的“洗礼”,它强迫你审视自己行为背后的动机,是否真正符合你宣称坚持的价值。这种对内在真实性的不断拷问,使得原本枯燥的哲学讨论变得鲜活而迫切,仿佛柏拉图正坐在你的对面,微笑着引导你去看清自己。
评分坦率地说,在翻阅这本书之前,我对“精神哲学”这个概念是有些疏离的,总觉得它太形而上了,与日常的物质世界相去甚远。然而,这本书的阐述,却展现了柏拉图思想在现实维度上的巨大穿透力。作者巧妙地将柏拉图对灵魂的划分——理性、激情与欲望——与现代心理学的一些观察进行了隐性的对照,这使得那些古老的哲学名词瞬间鲜活起来,成为了理解我们自身内心冲突的有力工具。例如,书中讨论到艺术的“模仿性”时,其分析的深度远超一般的美学评论,它触及了人类创造力与真实性之间的根本矛盾,并最终指向了对崇高之美的永恒向往。这种深度挖掘的能力,使得这本书超越了单纯的学术研究,更像是一部指导人们如何更好地“生活”的指南。读完后,我发现自己在面对生活中的诱惑和选择时,会不自觉地停下来问自己一句:这究竟是我的“理性”在主导,还是被“欲望”蒙蔽了双眼?这种内在的自我审视,才是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宝贵的财富。
评分这本厚厚的书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光是书名就让人心生敬畏——【虎彩 按需出版】柏拉图的智慧(柏拉图精神哲学解读)/读书堂西方大家智慧 中国电影出版社。我原本以为会是一本晦涩难懂的哲学大部头,那种堆砌着佶屈聱牙术语的教科书。然而,当我翻开第一页,立刻被它流畅而充满洞察力的文字所吸引。作者显然不是在复述别人的观点,而是在与柏拉图进行一场跨越千年的深度对话。书中对“理念世界”的阐释,尤其令人耳目一新。以往的解读总强调其二元对立的僵硬感,但这里的阐述却展现出一种动态的、生成性的张力,仿佛“善的理念”并非高悬于空中的静止靶子,而是一股驱动万物流变的内在动力。特别是关于“洞穴寓言”的分析,作者没有满足于政治隐喻的表面,而是深入挖掘了灵魂从无知走向觉醒的心理过程,那种从黑暗中摸索到被阳光刺痛的真实感受,被描摹得淋漓尽致,让人仿佛亲身经历了一次思想上的“出离”。阅读过程中,我时常需要停下来,合上书本,在房间里踱步思考,因为它提出的问题太根本了,直击现代人精神世界的空虚与焦虑。这不是一本可以轻松读完的书,它要求你投入全部的心神,用你自己的生命体验去校准柏拉图的那些伟大命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