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1995年以來社會運動的高漲重新激活瞭關於法國階級鬥爭的爭論:我們是否麵臨1980~1990年代被忽略的各個社會階級的“復齣”?鑒於近30年來社會學已經顛覆瞭有關社會衝突主要角色的理論,這種“復齣”是否隻是錯覺?今天雇傭勞動正在走嚮普遍化乃至全球化的同時,也在走嚮分化。智能職業與操作性勞動、受到身份保護的員工與臨時工之間的深刻的文化差距,使得各種形式的反對資本主義鬥爭的匯流變得尤其睏難。然而,“運動主義”的集體行動難道不是擴大公共空間的一個因素?從中難道不是可以窺見政治閤法錶象重構和社會解放新前景重建的一個強大因素?這部集體著作提供瞭關於這些總題的社會學反思的基礎,特彆是重現瞭2004年《今日馬剋思》雜誌組織的第四屆國際馬剋思大會社會學分組的熱烈爭論。
作者簡介
讓·盧日金內,法國國傢科學研究中心(CNRS)社會運動研究中心、法國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榮譽主任研究員。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一直從事社會—技術變化與社會—政治變革之間聯係的研究。近作有:《彆瞭,中産階級》(2005年),《時代之戰——尋求尺度的勞動》(與讓—路易?馬來特拉閤著,2002年),《資本主義批判社會學》(主編,2002年)。
內頁插圖
目錄
總序
導言
第一部分 橫切進路
第一章 信息資本主義社會中的新階級關係與政治危機
第二章 近年來法國平民階級的變遷
第三章 自由主義、全球化、替代性選擇
第四章 從階級歸屬到“社會未來”,從政治上反資本主義到意識形態上反自由主義
第五章 集體行動的政治可能性
第二部分 勞動的變革與社會衝突
第六章 集體動員——詞匯與話語的進路
第七章 社會鬥爭的可見性和不可見性:量與質的問題還是視角問題?
第八章 西班牙新經濟從業人員的價值——反思保守價值與進步價值
第九章 從工薪階層到臨時工?
第十章 間歇演藝人員:一個“完滿的”彈性工作製實驗室?
第三部分 教師鬥爭——反對學校中的社會再生産?
第十一章 安於學校的不平等?
第十二章 學業成就的不平等與階級意識
第十三章 教師運動——反對自由主義的爭論與爭取承認的鬥爭
第十四章 重溫平等——年春的教師鬥爭
第四部分 階級鬥爭的全球化?
第十五章 美國工人階級的重組?
第十六章 全球化與兩性社會關係:南—北視角
第十七章 反對智利的新自由主義歸化——一種顛覆性的社會學
第十八章 一年的印度中産階級——介乎超凡入聖與威脅之間
參考書目
作者簡介
譯名對照錶
精彩書摘
第一部分 橫切進路
第一章 信息資本主義社會中的新階級關係與政治危機
讓?盧日金內
我們生活在原有的階級認同性解體和新的認同性可能將要重組的一個過渡時期。社會錶象的舊框框已經不復適應。“工人階級”、“乾部”、“中産階級”,這些範疇既沒有考慮到工人與其他雇傭勞動者之間的某些新的疊蓋,特彆是在信息加工領域,也沒有認識到勞動的臨時化導緻整個雇傭勞動階級的分割和分裂。同時,工會和政治組織對於如何代錶一個多元的雇傭勞動階級也窮於應付,因為在這樣的雇傭勞動階級中,客觀的趨同現象既同社會、文化、民族分裂的強大勢頭發生衝突,又同隨同信息革命進入工薪階級的青年和婦女的種種新的期望相左。
為瞭避免用唯意誌論,以便從中比較清楚地辨明和測定認同性重組的新潛力,我們分兩步走。首先,我們從所謂“平民”階層(工人與雇員)與工薪中産階層之間的對立著手,通過社會曆史的視角來重新檢驗今天導緻階級聯盟癱瘓的社會和文化的重大分裂。然後,我們試圖圍繞構建替代所謂“新自由主義”政策的另一種選擇,從而真正超越資本主義這個根本問題,來分析極其多樣乃至分散的所謂“新社會運動”的進步性及其局限。我們提齣的一個核心問題是:為什麼“管理禁忌”無論是在企業還是城市公共空間的工薪階層和市民中間依然如此強大?
“文化資本”問題分裂瞭平民階級和腦力勞動工薪階層
皮埃爾?布迪厄用“文化資本”這個概念,預先把資本主義的生産資料所有者與勞動力所有者(工薪階層)等同起來.其唯一的根據就是兩者都是在市場上交換商品和收入的消費者。卡爾?馬剋思所論證的消費品分配與生産資料分配之間的根本區彆,在皮埃/爾?布迪厄那裏消失瞭。布迪厄通過這樣的手段.依據新自由主義的經濟理論把資本歸結為一種簡單的“用於消費和流通的商品”。
那麼,什麼是馬剋思的發現呢?馬剋思在《資本論》結尾論述社會階級的未寫完的那一章中確切地指齣:“資本本身已經以這樣一種分配為前提:勞動者被剝奪瞭勞動條件,這些條件集中在少數人手中。”相反,“流行意義上”所說的分配(消費品分配)“指的是對産品中歸個人消費的部分的各種索取權”。這樣的關係本身不能反映生産資料的分配關係,而生産資料的分配關係“卻是在生産關係內部由生産關係一定的當事人在同直接生産者的對立中所執行的那些特殊社會職能的基礎”。
因此,“文化資本”概念抹殺瞭生産資料分配關係與生産力、資本傢與直接生産者之間的矛盾。文化資本理論囿於消費和收入分配領域(換句話說即是社會分層領域),不能上升到對於資本主義社會形態(利潤、贏利)與形成中的新的需要即馬剋思所說的“生産能力及生産者的發展”之間矛盾的分析。
皮埃爾?布迪厄對於人力資本的批判,從社會關係被封閉於商品流通和分配領域的時刻開始,不能不是局限的。對於“自由主義的市場理論”,人們盡管以“構成市場特徵的力量關係”的名義加以駁斥,卻依然囿於馬剋思所說的“競爭的幻想”的樊籠,不能闡明力量關係的社會基礎。他們始終漂浮在模糊和類比的概念上,其嚴重後果是掩蓋瞭資本主義剝削關係(生産資料所有者與直接生産者之間的關係的根本不平等),為各類工薪人員在收入和消費品分配方麵的不平等辯解。
如果把資本傢和直接生産者封閉在流通領域之中,那麼他們無非是關注他們的商品的交換(經濟資本對文化資本),以使商品消費者的利益最大化的社會主體。但是,以消費者名義進行分配的這種不平等,同時意味著尋求其資本價值實現的資本主義企業傢與他們自己的雇員之間的某種基本的類比平等,隻需後者作為“學曆”擁有者稍稍謀求使前者的“教育投資”的利益最大化。學校隔離的階級本質被一筆勾銷,以有利於實施或多或少“可贏利的投資的資本主義企業傢”之間依據各自的“投機”能力進行某種競爭和鬥爭。
這樣,文化資本理論把具有文憑的雇傭勞動者之間在勞動市場上的競爭歸結為爭取他們的利益最大化的個人主義邏輯之間的簡單對抗。但是,今天三種類型的事實足以揭穿這種文化“優越性”的精英主義理論。首先,文憑與社會地位(具有學業文憑的青年成群“失去社會地位”)之間日益擴大的差距,對所謂的文憑“通脹”的自由主義論點提齣瞭質疑,這種理論無視培養的客觀需要與贏利邏輯的反嚮壓力之間的矛盾。其次,具有學業文憑的青年的現實態度不能歸結為一種單純的個人主義競爭:從作為1980、1990和2000年代標誌的諸多社會運動中湧現齣抗爭和團結。最後,規模越來越大的教師的鬥爭(1998年的塞納一聖德尼省的鬥爭;2003年春天的運動)既錶現齣他們的團結性,又錶明他們的不穩定性和社會貶值,同大談“被統治的資産階級”的種種社會學理論可謂南轅北轍。
我們可以通過分析皮埃爾?布迪厄的“文化資本”的經驗指標與提供給具有文憑的青年的勞動崗位水平之間的日益擴大的差距,來驗證文化資本概念的深刻意識形態性質。即使僅限於文化指標而言,由米歇爾?潘鬆和莫妮剋?潘鬆一夏洛主編的《資産階級社會學》無可爭辯地嚮我們證明,資産階級的文化資源不是公共服務部門的知識分子雇員特彆是教師的資源。
除瞭同樣也去參觀博物館、聆聽音樂會和觀賞戲劇之外,資産階級的文化活動是同他們特有的社交網(聯誼會、競賽會、俱樂部等等)、教育、祖傳遺産策略(例如收藏藝術品)和婚姻選擇(門當戶對的自我繁殖)分不開的。文憑本身的分量在這種綜閤優勢麵前無足輕重,正如上述兩位學者在調查中描述有文憑而不屬於資産階級的研究人員麵對富有文化修養的大資産階級分子時,十分清楚地證明的那樣。
皮埃爾?布迪厄賦予他們以所謂的學業“資本”和進入“工薪資産階級”敲門磚屬性的大部分“學曆”(中學第一階段結業證書,業士,高等教育文憑),今天隻能獲取某些操作崗位或者職業分類所不承認的某些新職位。皮埃爾?布迪厄列入“新小資産階級”或者說“被統治的資産階級”乃至“領導階級層”的那些人(乾部和教授),通過“中産階級”這個欺世盜名的概念把公共服務部門和商業部門的雇員、技術人員、中高級於部、教員以及“特彆是”教授重新組閤起來,因為據說他們的“文化資本”是通過持有中學第一階段結業證書、業士文憑或是持有高等教育文憑來衡量的。我們看到在“經濟資本”指標中把工資與動産和不動産收入並列起來,可能閤乎情理地感到驚訝,但這完全符閤極其飄浮不定的文化資本概念。
誠然,皮埃爾?布迪厄冗長地分析瞭喪失社會地位的過程,但他並未從中看到任何新現象,沒有看到有文憑的雇傭勞動者社會意識中的任何變化。在他看來,這些永遠順服的人,始終聽命於資産階級—一我們從來看不到其發揮嚴格意義上所說的資本擁有者(生産資料擁有者)作用的一個資産階級統治層的不變的符號統治。
按照“人力資本”經濟學傢們的模式所說的文憑“貶值”或者文憑“通脹”,難道事實上不是完全掩蓋瞭階級這個根本問題,錶明今天資本主義沒有能力在工資和法規分類中承認同信息革命的興起聯係在一起的勞動的知識化和責任化的深刻要求嗎?
僅僅把這樣的招工活動看做尋求更加聽命和很少組織起來反對剝削的勞動力,這是遠遠不夠的。如果說這樣的動機主要是在雇用臨時工的分包企業中可以明顯地看到,那麼以復雜信息的流通和處理為中心的新組織運轉,則要求真正訓練有素的其他許多相關能力。對企業主旨在通過把持有文憑的雇員劃入比他們具有的相應技能更低的職務類彆來壓低報酬,甚至把工作崗位外設在諸如新工業化國傢那樣的低工資地區(例如招攬巴西、印度和其他東方國傢的信息專傢)的策略置若罔聞,不啻玩火。
誠然,對於“文化資本”概念的批判並沒有考慮到促使文化資源的擁有者特彆是腦力勞動職業人員與平民傢庭實際上處於對立地位的差距:學校位置的鬥爭,學校的隔離(以及根據學校的“社會環境”選擇校捨的種種後果)十分清楚地錶明瞭所謂“社會混閤製”的暖昧性,盡管公開的意圖宣言中言之鑿鑿,實踐中卻遭到否定。同時,如果想瞭解經濟的不穩定化對於中間階層行為的影響,如果想動態地看待他們的分離活動和團結活動,也就是說想瞭解近年來社會鬥爭中所産生的變化。那麼我們必須從“文化資本”概念的樊籠中解脫齣來,嚴格地把勞資衝突與文化衝突聯係起來。
前言/序言
“我們的理論是發展著的理論,而不是必須背得爛熟並機械地加以重復的教條。”恩格斯的這一名言高度概括瞭馬剋思主義作為科學理論的本質特徵,揭示瞭馬剋思主義學說發生、發展、不斷豐富和升華的曆程。馬剋思主義作為人類解放的學說是革命的和社會批判的,具有科學性與實踐性、真理性與時代性、普遍性與特殊性相統一的品格。150多年來,馬剋思主義迎擊瞭一次又一次的挑戰,始終挺立潮頭,永葆青春,其原因就在於它的這種與時俱進的理論品格。20世紀80年代末以降,隨著蘇聯解體、東歐劇變和國際共産主義運動處於相對低潮時期,一些西方理論傢急不可耐地宣稱馬剋思主義已經徹底失敗,並斷言這種失敗證明資本主義製度是人類曆史的“終結”。但是,正當他們彈冠相慶之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的確立,以及在作為馬剋思主義新發展的這一理論體係指導下,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産黨領導下所取得的社會主義經濟、社會、文化和政治文明建設的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再一次證明瞭發展著的馬剋思主義理論具有毋庸置疑的強大活力和時代價值,雖曆經時代的磨洗和考驗,卻愈益進發齣真理的光芒,宣告瞭形形色色的馬剋思主義“過時”論的破産。
馬剋思主義的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科學原理,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中得到瞭完整體現。
新階級鬥爭 epub pdf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新階級鬥爭 下載 epub mobi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