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韋伯作品集 係列(精裝 8冊) 餘英時、蘇國勛作序推薦
《宗教社會學 宗教與世界》48.00
《中國的宗教:儒教與道教》36
《古猶太教》50.00
《印度的宗教:印度教與佛教》 48元
《社會學的基本概念 經濟行動與社會團體》42.00
《經濟與曆史 支配的類型》48.00
《支配社會學》48.00
《法律社會學 非正當性的支配》60.0
閤計:380元
作者:(德)韋伯 等著,康樂,簡惠美 等譯
齣版社:廣西師範大學齣版社
ISBN:21109241
字數:
頁碼:全10冊
版次:1
裝幀:精裝
開本:大32開
重量:
正文語種:
內容提要
《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包括瞭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宗教信仰與社會階層、資本主義的“精神”、路德的職業觀:研究的課題、人世禁欲的宗教基礎、禁欲與資本主義精神、新教教派與資本主義精神告示等。
《宗教社會學》偏重理論的構架,帶有提綱挈領的性質。換言之,本書可謂韋伯整體宗教社會學研究的一個凝縮本。《宗教與世界》所集論文是韋伯為基督新教、儒教與道教、印度教與佛教以及古猶太教等研究所寫的序言。“如果要簡潔地以一名話描述齣所謂世界諸宗教的主要擔綱者,那麼,可以這麼說:儒教,維持現世秩序的官僚:印度教,維持現世秩序的巫師;佛教,浪跡世界的托鉢僧;伊斯蘭教。徵服世界的武士;猶太教,流浪的商人;基督教,流浪的職工。”韋伯這句話畫龍點睛地描繪齣世界各大宗教的特色。
《中國的宗教:儒教與道教》包括瞭社會學的基礎之一:城市、君侯與神祗、社會學的基礎之二:封建國傢與俸祿國傢、社會學的基礎之三:行政與農業製度、社會學的基礎之四:自治、法律與資本主義、儒教的生活取嚮等。
《印度的宗教——印度教與佛教》主要是對印度教的一次梳理。作者認為,在亞洲,舉凡現實利害的思相,很少能不將其根源追溯到印度的,印度的(不管正統或異端的)救贖宗教,在整個亞洲地區扮演瞭類似於基督教的角色。
《古猶太教》原為《古猶太教》第一篇第一章的注。在《宗教社會學論文集》一書裏,韋伯習慣在各書的首章裏說明他在處理此一問題時,所采用的方法、重要參考文獻以及更重要的研究史的迴顧。
《學術與政治》包括瞭韋伯小傳、韋伯的政治關懷、韋伯的學術、增訂版序錢永祥、價值中立與責任倫理、學術作為一種誌業、政治作為一種誌業等。
《社會學的基本概念?經濟行動與社會團體》本書即取材自韋伯的經典著作《經濟與社會》,集中討論“經濟行動”與“社會團體”這兩個關鍵性的問題。想深入瞭解韋伯的學術基礎概念,這是一本不可或缺的入門書。
《法律社會學》,作者挾其渾厚的法學與史學素養,從比較人類各大文明入手,深入探討瞭“法”的緣起與演化,從紛紜復雜的史實中爬梳舉例,闡明瞭法律與政治、經濟、宗教等社會各層麵的關係。《法律社會學-非正當性的支配》中韋伯用“非正當性的支配”來形容西方的城市,正是為瞭凸現齣這些城市共同體支配權力的自主性,以及其權力來源之掙脫傳統的“篡奪性”。這樣一個市民社會的發展過程,是有意瞭解現代公民社會的讀者不得不掌握的背景知識。
《支配社會學》包括瞭支配的結構及其功能形態、官僚製支配的本質、前提條件及其開展、傢父長製支配與傢産製支配、封建製、身份製國傢與傢産製、卡理斯瑪支配及其變形、政治支配與教權製支配。
“整部經濟史無非就是經濟理性主義的曆史。”以“理性化”為經,以社會行動與團體為緯,韋伯在《經濟與曆史》中編織瞭他心目中那彆具一格的曆史圖像。韋伯在《支配的類型》,從人類曆史經驗齣發,歸納齣瞭三種“理念型的支配”:卡理斯瑪支配、傳統型支配和法製型支配,而分析這三種支配類型的正當性基礎、運作及其影響,觀察不同類型的支配與管理對一個社會的實質與形式理性化的影響。
目錄
總序一餘英時
總序二蘇國勛
《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
《宗教社會學 宗教與世界》
《中國的宗教:儒教與道教》
《印度的宗教——印度教與佛教》
《古猶太教》
《學術與政治》
《社會學的基本概念 經濟行動與社會團體》
《經濟與曆史 支配的類型》
《支配社會學》
《法律社會學 非正當性的支配》
我一直認為,好的學術著作應該能夠激發讀者的行動欲,即便這份“行動”隻是在思想層麵的自我重塑。韋伯的這套“作品集”正是如此。它沒有販賣廉價的樂觀主義,而是坦誠地揭示瞭現代社會的理性化陷阱——即效率的不斷提升最終可能導嚮意義的徹底消亡。書中對不同領域“去魅”(disenchantment)過程的描述,細緻入微,仿佛在為我們描繪一幅正在褪色的世界圖景。這種清醒的悲觀,反而催生瞭一種更堅韌的麵對現實的勇氣。閱讀這套書,如同進行一次深刻的自我審視,它挑戰你對“進步”的盲目信仰,並要求你對自身的價值選擇負責。對於任何想要嚴肅對待社會、曆史和自身位置的讀者來說,這套書是不可繞過的裏程碑式的文本。
評分這套書的價值,不僅在於其對經典概念的重塑,更在於它提供瞭一種穿越時空的“曆史感”。韋伯對現代性的批判,放在今天看來,非但沒有過時,反而更具預言性。當我們在討論人工智能、全球化對個體自主性的侵蝕時,韋伯兩百年前對“非人格化權力結構”的擔憂,如同警鍾般迴蕩。我個人體驗是,讀完後看待新聞事件、理解國際政治格局的方式都發生瞭微妙的變化,多瞭一層結構性的、曆史性的深度。它不是提供簡單的答案,而是教會你如何提齣更好的、更具批判性的問題。這套書的閱讀過程,與其說是吸收信息,不如說是一種“心智的體操”,需要不斷地調動邏輯、想象力以及對人性的基本悲憫。它是一份厚重的禮物,值得反復咀嚼,每次重溫都會有新的體會。
評分初捧這套書時,我其實有些畏懼,畢竟韋伯的名頭太過響亮,總覺得內容會晦澀難懂,充滿艱深的術語。然而,這套書的編排設計和翻譯質量,極大地降低瞭閱讀門檻。它不是那種生硬的學術堆砌,而更像是一部宏大的思想史詩。每一捲的論述都層層遞進,從對不同文化背景下宗教影響的考察,到對政治權威類型的精妙劃分,再到對官僚製度運作邏輯的無情剖析,邏輯鏈條異常清晰。我特彆欣賞其中對“理解社會行動”這一核心方法的闡釋,它要求我們不僅要描述現象,更要深入到行動者主觀賦予意義的層麵去探究。這種方法論上的突破,讓我意識到社會科學研究的真正難度所在。它強迫你跳齣自己固有的思維框架,用一種既親近又疏離的視角去審視日常生活的運作,其帶來的智識上的震撼是無以復加的。
評分蘇國勛先生的序文,則提供瞭另一種截然不同的切入角度。如果說餘先生的序言是宏觀的導航,那麼蘇先生的文字更像是對具體文本的細緻解讀和哲學層麵的拷問。他沒有過多地糾纏於曆史細節,而是直擊韋伯思想的核心睏境——價值中立與理想類型構建之間的張力。我常常在想,韋伯是如何在保持其社會學研究的“科學性”與直麵人類命運的“關懷性”之間找到平衡的?這套書的文本翻譯質量也極其齣色,準確地傳達瞭德文原著那種特有的冷靜、疏離但又充滿力量的語感。讀到某些關於“籠中之鳥”(iron cage)的論述時,那種深刻的悲劇感幾乎要穿透紙麵,讓人不禁反思我們如今身處的這個被效率和技術統治的現代社會,究竟是進步瞭,還是被鎖得更緊瞭。這套書的價值在於,它不僅僅是知識的堆砌,更是一種精神上的洗禮,讓你對“何以為人”産生持久的追問。
評分這本書簡直是思想的盛宴,我本來對韋伯的理解還停留在一些教科書上的隻言片語,比如“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但讀完這套書,我纔發現自己之前的認知是多麼的膚淺。餘英時先生的序言,像是一把精巧的鑰匙,一下子打開瞭理解韋伯復雜思想迷宮的大門。他不僅梳理瞭韋伯研究脈絡的復雜性,更巧妙地將韋伯置於他所處的時代背景下,讓我們看到瞭一個思想巨人在麵對現代性睏境時的掙紮與深刻洞察。我尤其喜歡其中關於“理性化”的討論,那種層層遞進的論證,讓你不得不佩服韋伯的嚴謹和深刻。閱讀過程就像是跟隨一位頂級的嚮導,穿梭於曆史、社會學、經濟學的復雜交織之中,每走一步都有新的發現,每段文字都蘊含著對人類社會未來走嚮的警醒。這套書讓我對“理解”這個概念有瞭更深層次的體悟,它不僅僅是知道,更是要設身處地地去體會那個時代人們的處境與選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