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電影美學導論》的特點是:①係統、明晰地梳理電影美學的理論、屬性與範疇,努力建構獨到而全麵的中國電影美學體係;②理論聯係實際,既容納傳統理論、前沿觀念,又結閤大量電影作品進行剖析、讀解;③注重電影本體、電影理論與技術的相互聯係;④追蹤當下全球化市場中電影美學的流變和發展;⑤探索中國美學對中國電影,乃至世界電影的影響和作用,強調國際化視野,也注重本土化的理論識彆。
內容簡介
本書主要闡述電影美學的原理和基礎知識,結閤具體作品的分析來探究全球化背景下中國電影美學的發展趨勢。主要結構和內容如下:①電影美學的基本內涵;②電影美學的本質與電影語言;③電影藝術的審美特徵及其與技術美之關係;④電影創作與審美接受;⑤類型電影的一般審美特徵與審美分析;⑥現實主義美學與電影藝術;⑦現代主義美學與文化思潮對電影流派的影響;⑧後現代語境中的電影藝術;⑨高科技對電影美學的影響與衝擊;⑩電影美學的民族化與個性化。
本書的特點是:①係統、明晰地梳理電影美學的理論、屬性與範疇,努力建構獨到而全麵的中國電影美學體係;②理論聯係實際,既容納傳統理論、前沿觀念,又結閤大量電影作品進行剖析、讀解;③注重電影本體、電影理論與技術的相互聯係;④追蹤當下全球化市場中電影美學的流變和發展;⑤探索中國美學對中國電影,乃至世界電影的影響和作用,強調國際化視野,也注重本土化的理論識彆。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章 電影美學的基本內涵
第一節 電影美學的性質
一、從概念的混亂說起
二、電影理論史上所設置的陷阱5
第二節 電影美學的屬性、歸類及研究範疇
第三節 關於建設中國電影美學體係的一些思考
一、外國電影及其美學和理論對中國的影響
二、關於中國電影藝術的審美流變
三、電影審美與當代大眾文化的關係
第二章 電影藝術美學的本質與電影語言
第一節 美的本質問題的復雜性
一、曆史的迴顧對我們的啓示
二、應當給“人的本質力量”以新的闡釋
三、審美現象與審美經驗研究成為顯學
第二節 電影藝術美的本質與本體理論
一、假定性與電影美之本質
二、“濛太奇”派的曆史由來及文化背景
三、“長鏡頭理論”(包括場麵調度)及其潛在的美哲學
第三節 視覺藝術、電影語言與符號
一、電影語言與影像感知
二、電影藝術是一種以“聲像感知”為基礎的語言係統
三、電影語言與符號學
第三章 電影藝術的審美特徵及其與技術美之聯係
第一節 電影藝術的基本審美特徵
一、綜閤性與視像性的統一
二、在場性與逼真體驗的審美意義
三、“時空閤一”、審美視知覺與“超越時空”
四、融聲畫於一體的有意味的形式
五、鏡頭內的運動與節奏
第二節 電影技術中的審美因素
一、膠片、攝影機、鏡頭與照明設備中的審美因素
二、配音、混錄與音響中的審美因素
三、剪輯與節奏中的審美因素
第四章 電影創作與審美接受
第一節 接受理論之於電影藝術的重要意義
一、接受美學與電影的關係
二、電影創作與觀眾
第二節 電影敘事與審美接受
一、電影敘事──編導與觀眾的共同創造
二、娛樂身心與視覺滿足
三、咀嚼人生與幻覺體驗
四、尊重觀眾與主動誘導
第三節 當下的文化背景與審美接受
一、實用理性與後現代現象互滲的文化背景
二、觀影審美接受中的共通性與差異性
第五章 類型電影的一般審美特徵與審美分析
第一節 類型電影的界定
第二節 類型電影的一般審美特徵
一、相似性與原型意象
二、於娛樂性中顯現銀幕的奇觀效應
三、大眾化與哲理情趣相融的審美要求
第三節 對類型電影的審美分析
一、倫理片所反映的人性矛盾與審美思考
二、愛情片的浪漫情事與審美價值
三、喜劇片、“寓莊於諧”與“無厘頭”
四、歌舞片中的戲劇因素與夢幻色彩
五、西部片與凸顯的類型審美元素
六、科幻片的想象、特技與哲理情趣
七、動作片與強化視聽審美效果
八、恐怖片和驚悚體驗及其與審美文化的關係
第六章 現實主義美學與電影藝術
第一節 現實主義思潮與現實主義審美原則
一、形成於19世紀的現實主義思潮
二、經典“現實主義”的審美原則
第二節 電影藝術中的現實主義精神
一、現實主義在西方電影中的各種錶現
二、前蘇聯電影中的社會主義的現實主義
三、中國電影與現實主義精神的不解之緣
第七章 現代主義美學與文化思想對電影流派的影響
第一節 現代主義美學與現代主義電影
第二節 精神分析學美學與現代電影的聯係
一、弗洛伊德、性的誘惑和無意識狂瀾
二、集體無意識、原型與鏡像認同
第三節 現象學、存在主義美學對電影的滲透
一、從鬍塞爾到米特裏
二、海德格爾的存在主義與詩意地敞開
三、薩特的哲學及其對電影的影響
四、“後”色彩中的互滲與當下生存
第八章 後現代語境中的電影藝術
第一節 文化和時代意義上的“後現代”概念
一、後現代及其主義産生的文化背景
二、與現代主義相比較的後現代主義特徵
第二節 三種不同語境中的後現代景觀
一、現實的文化層麵
二、哲學和美學層麵
三、關於“復製”的技術層麵
四、關於解構與建構的悖論
第三節 後現代文本中的幾種新敘事審美形態
一、懷舊成為一種寄托情感的審美形態
二、在狂歡、調侃與欲望釋放中消解崇高
三、窺視、自戀與“廢墟”主題的突兀
四、拼貼與碎片化影像及其對理性迴歸的思考
第四節 後殖民主義理論及其對電影讀解的影響
第九章 高科技對電影美學的影響與衝擊
第一節 電影技術發展與高科技對電影創作、觀賞與理論的影響
一、電影技術與藝術互動中的百年世界電影
二、高科技對當代電影創作與觀賞的影響
三、高科技對電影理論的影響
第二節 高科技影像與消費文化語境
一、消費文化語境與電影數字技術的“原罪”烙印
二、數字技術條件下電影的“認同”迷途
第三節 高科技發展:人文主義與科學主義的矛盾激化與整閤
一、人文主義與科學主義矛盾的當代激化
二、中國電影必須從兩個層麵對人文主義與科學主義的矛盾進行整閤
第四節 高科技霸權與民族電影的數字化生存途徑
一、在“全球化”背後的高科技之文化霸權
二、高科技大流與全球化發展中的民族審美
第十章 電影美學的民族化與個性化
第一節 電影美學的民族化、個性化是電影發展的基本要求
第二節 中國電影美學的基本文化內涵
一、“天人閤一”與“中和”思想是中國電影美學的重要基石
二、重視“教化”與強調“倫理”是中國電影美學的重要文化內涵
三、民族尊嚴、時代印記與走嚮世界也是中國電影美學的特色文化
第三節 中國美學是中國電影民族化與個性化的主色調
一、中國美學與中國電影藝術的內在聯係
二、關於當代中國電影中的倫理展示和民俗性審美
三、意象(境)理論與中國當代電影藝術
後記
精彩書摘
第一章 電影美學的基本內涵
第一節 電影美學的性質
電影是藝術發展到工業時代的産物,因此它注定是藝術和技術相結閤的一種工業産品。然而,電影又具有審美的、教化的、娛樂的、心理感受的、社會化的多種功能。它又是多種藝術綜閤後所呈現的一種新的藝術樣式,是一種特殊的意識形態。同時,它比之諸如繪畫、文學、雕塑、舞蹈、音樂等藝術樣式又更依賴於科技和物質的手段,而且它的錶現既是逼真的,往往又大多是假定性的。電影的最大特點之一是畫麵的運動性和影像的造型性,因此,雷內·剋萊爾就曾講過:“如果有一種電影美學的話,它可以概括為兩個字:運動。”
電影的造型性往往體現為色彩、光綫、影像構圖,以及音響的造型功能,所以它同時又與美術、攝影、作麯,特彆是導演的總體構思直接相關,而且運動性與造型性又是有機統一的。電影美學當然是研究這種復雜的現代藝術文本的美學,但美學本身具有哲學屬性,那麼如何將兩者結閤,從而能從綜閤性的電影中見齣某種哲學的、思想的、文化的意義與價值,這是電影美學要解決的首要問題。然而,遺憾的是,雖然“電影美學”這一概念已被用瞭幾十年,但究竟何為電影美學卻似乎依然是模糊不清的。這當中既有理念的混亂所産生的歧義,也有電影理論研究史上齣現的各種相互矛盾的理論所造成的難以統一的睏惑。可以說,對於電影美學的探討還會長期存在,對許多基本觀念的理解也還需要一個互相磨閤、闡釋與認同的過程。
前言/序言
《電影敘事結構與視覺語言》 內容簡介 本書旨在深入剖析電影藝術的核心——敘事結構與視覺語言的精妙結閤。它並非一部涵蓋電影史或泛泛而談美學理論的通識讀物,而是聚焦於電影作為一種獨特媒介,如何通過組織時間、空間和感官信息,構建意義和引發情感共鳴的具體技術與方法。本書從結構主義和符號學的視角切入,將電影文本視為一個多層次的編碼係統,旨在為電影創作者、研究者以及深度電影愛好者提供一套係統化的分析工具和創作參照。 第一部分:敘事骨架的構建與解構 本部分將徹底摒棄傳統綫性敘事的大綱式羅列,轉而探討驅動故事運動的深層機製。 第一章:時間、空間與事件的張力場。 我們將分析電影敘事中“什麼時刻發生”和“在哪裏發生”是如何被精心編排以服務於主題錶達的。重點討論非綫性敘事(如閃迴、閃現)在心理現實主義和後現代解構中的功能,以及如何利用濛太奇中的時空壓縮與拉伸來製造緊張感或疏離感。例如,探討安東尼奧尼和塔可夫斯基在處理時間流逝感上的根本區彆,前者側重於內在心理狀態的停滯,後者則傾嚮於捕捉宇宙化的存在沉思。 第二章:角色驅動與情節張力模型。 本章深入研究角色的動機結構如何直接決定情節的走嚮。我們將采用更精細的模型來分析角色弧光,超越“好人變壞/壞人變好”的簡單二元對立。重點分析“渴望-障礙-代價”三元組在構建復雜情節綫時的作用。我們還將討論邊緣敘事(Fringe Narratives)中,主角的功能性弱化或缺失如何反過來凸顯環境或製度的壓迫性。 第三章:語境的建構:敘事中的“潛文本”。 電影敘事遠不止於颱詞和情節。本章關注隱藏在對話和行動之下的文化、意識形態和道德立場。分析導演如何利用未言明的預設(Assumptions)和視角過濾(Perspective Filtering)來引導觀眾的判斷,討論“不可靠敘述者”在視覺呈現上的具體操作手法,例如光綫、景深和焦點選擇如何“撒謊”。 第二部分:視覺語言的語法與詞匯 本部分將電影的視覺元素視為一門嚴謹的語言體係,分析其基礎語法和錶達能力。 第四章:攝影機運動的句法學。 攝影機運動不僅僅是跟拍或搖移,它代錶瞭敘事中的主語和視角。本章詳細分類解析各種運動(推軌、搖攝、手持、虛擬運鏡),並探討它們在特定敘事語境下的語義指嚮。例如,固定機位在錶現極權或囚禁感時的力量,以及復雜的洛納射擊(L-cut/J-cut)在聲音與畫麵不同步時所製造的心理預期錯位。 第五章:景彆、構圖與空間透視。 探討不同景彆(從極遠景到特寫)在信息傳遞密度上的差異,以及它們對觀眾心理距離的影響。構圖方麵,將聚焦於非對稱構圖、三分法、對角綫引導綫在引導視綫流嚮和強調主題上的精確應用。重點分析超現實主義和錶現主義電影中對透視的故意扭麯,如何錶達角色主觀世界的失真。 第六章:光影的調性與情緒編碼。 光綫是電影的“情緒筆觸”。本章不滿足於“高調/低調”的初級劃分,而是深入研究光的質地(Texture)、方嚮(Direction)和色彩溫度(Temperature)如何共同構建場景的物理真實感和心理真實感。討論倫勃朗光、倫勃朗三角光、蝴蝶光在不同類型片中的規範化使用及其打破常規的潛力。 第三部分:濛太奇的交響:連接與節奏 本部分聚焦於電影的“節奏引擎”——剪輯,分析畫麵如何被組織成有意義的序列。 第七章:經典的剪輯規範與功能。 迴顧艾森斯坦的理論對後世的影響,但側重於好萊塢主流敘事中“隱形剪輯”的精確性。分析匹配剪輯(Match Cut)在空間和時間上的功能轉換,以及軸綫原則(180-Degree Rule)在維護觀眾空間感和敘事連貫性中的必要性與反叛可能性。 第八章:節奏的控製與感知。 節奏不僅僅是每分鍾的鏡頭數(Shot Per Minute, SPM),它是一種可塑的時間單位。本章探討如何通過改變鏡頭停留時間、剪輯點的選擇(動作切入點、眼神切入點)來精確控製觀眾的呼吸和期待。分析如何在動作序列中運用“碎片化剪輯”來增強混亂感,以及在哲學場景中運用“長鏡頭”來邀請沉思。 第九章:聲音景觀的協同作用。 聲音被視為與畫麵並駕齊驅的敘事要素。本章分析對白、音效(包括擬音和環境聲)和音樂如何共同作用於視覺畫麵。討論畫內音與畫外音的切換如何影響觀眾對敘事空間的理解,以及“聲音濛太奇”如何在不依賴畫麵的情況下推動情節或揭示人物內心。 結語:視聽語言的綜閤實踐 全書最後一部分將前述的理論工具應用於具體的案例分析,展示敘事結構與視覺語言如何相互滲透、互為錶裏,共同服務於導演的核心意圖。本書旨在提供一套嚴謹的、側重於“如何製作”而非“什麼是美”的分析框架。它要求讀者從被動的接受者轉變為主動的解碼者,理解每一幀畫麵背後的選擇與權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