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德创作的故事中优雅与童趣并存,是亲了共读时难以抗拒的选择。
——美国《学校图书馆简报》
★一个幽默睿智的故事,巧妙地表达出孩子们如何认识他们生活中最完美的人——妈妈。
——《科克斯评论》
★一览巴黎的旖旖风情……一部幽默、优秀的作品,非常精彩!
——美国《号角》杂志
★古德绘画的风格色彩会让我们不由自主地联想到法国印象派大师的作品。甚至连书中的装饰字体、边角图案都精致华美、赏心悦目。
——美国《出版人周刊》
◎张影妹 快乐的故事姐姐
《我们的妈妈在哪里》和《妈妈的礼物》两本图画书,是黛安娜?古德自写自画的代表作。
古德的图画中能够显示出她丰富的游历经验及多元的知识含量。同时,她创作的画面又总是流露着强烈的现代感,清新利落的笔触令她的作品具有一种鲜活雅致的气息,无处不
在的细节刻画也是古德作品中值得玩味的一大特点。
在这两部作品里,对于景物的描画,大到建筑的风格样式、墙窗砖瓦的造型安装,小到雕梁刻柱的装饰、陈设物品的肌理,甚至于书架上陈列的每一本书籍的书脊版式以及蛋糕店里豪华蛋糕上面的细小花纹,古德都细细地描画出来。这样,读者在欣赏古德的图画时,总是觉得画面层次特别丰富,内容特别多样,每次翻看,都有新的发现。
画面里对于情节的表现和推进起到重要作用的人物,在古德机敏细腻的笔端也被刻画得让人拍案叫绝。
在《我们的妈妈在哪里》一书中,姐弟两个在每一个页面里都变化着身形体态,眼神表情也随着环境人物的更换,发生着微妙的变化。这些变化配合着文字,将孩子们对于成人的真实感受传神地表达了出来。大多数时候,孩子们并不理解大人之间因身份、地位、职业、贫富所造成的区别,可是孩子却能最直接地表达出人与人之间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微妙直感。
每位出场的女性,在古德的笔下都显得活灵活现。无论你对她们欣赏与否,你都不得不承认,古德笔下的这些女性都个性十足,有她们各自吸引人的独特魅力。看看面对不同女性时孩子们的表现吧:或茫然、或紧张、或畏惧,甚至还有出于孩子的理解角度而产生的不屑与无奈。这些逐一出场的女性在孩子们简单的话语中都反映出她们在孩子们心目中的不足。孩子们心中妈妈的完美形象也因此被折射得越来越丰满,吊足了读者的胃口。
故事的结尾处,筋疲力尽的警察最终帮助孩子们找到了妈妈。可当他看到这位妈妈仅仅是一位衣着朴素、行色匆忙的普通女性时,露出了诧异的神情。此时此刻的读者呢,肯定会露出会心的微笑——没错,就是这样一位普普通通的女性,在孩子们的眼中却是绝对的完
美优秀,只因为,她是妈妈。
古德对于画面的巧思独蕴还不仅限于此,她将故事的推进过程在图画中处理得自然流畅,不着痕迹。我们注意到妈妈离开前的那一页,她让孩子坐在行李堆的旁边不要动。就在她转身离去的时候,古德精心安排的戏剧性变化开始了:搬运工尽职尽责地开始工作,而
“奉命”与行李待在一起的孩子们并没有意识到有什么不对劲儿,直到身边的景象发生了明显改变的时候,才意识到走失的危机。情急之下的孩子们忘记了妈妈的叮嘱,接下来,警察根据孩子高度抽象的形容,带领孩子环游巴黎寻找妈妈的故事进程,就显得是十分符合情
理了。
另外,《我们的妈妈在哪里》仅仅是简单概括故事梗概的一个问句式的题目吗?当然不是,翻开歌剧院的页面,除了躲在幕后观察的姐弟俩和警察,另一位主角也在这里出现,看到二楼的观众席吗?看到那个俯身寻找的身影吗?身着灰色套装、头戴装饰紫色花朵的帽
子、怀中抱着的白色毯子里露出我们熟悉的蓝色小帽子!哈哈,接下来,在商店的窗外、马戏团演出的观众人群中、教室的窗外,妈妈的身影如影随形,一闪而过。
这不禁让读者联想到画面中没有表现出的另外一个场景:追回帽子的妈妈在车站不见了孩子们,于是沿着相同的路线寻找,只是因为作者戏剧化的安排而没有让他们碰面。其实,妈妈一直都陪伴在孩子们的身边。古德的图画构思在平面空间里制造出了电影蒙太奇一般
的戏剧效果,实在令人叹服她的机智。
这一机智的设计也将这部作品转化成一本可以和孩子进行互动的图画书。想象一下,当你和孩子共享这个有趣故事的时候,一个现成的游戏就藏在书里面:和孩子一起找一找,我们的妈妈在哪里?!
再翻回头来看看古德为这个故事设计的场景——巴黎火车站,全书共有三个跨页来表现火车站内的全景。众多的“群众”角色在这一场景里出现:南来北往的乘客,形形色色的人物,每个人都围绕着故事的发展被刻画得细致入微。尤其是人群中出现的孩子们,无一不灵动活泼,在画面中起到了与姐弟俩相互呼应的点睛作用。
车站里交谈的男女,街边喝咖啡的人们,努力工作的劳动者和购物看戏的贵妇轮番登场,让我们似乎能感觉到扑面而来的真实生活气息。优雅闲情的消遣与奢华矫饰的社交,擦身而过的邂逅与甜蜜相随的情感、纷繁辛勤的劳作与视若无睹的冷漠,诸多世态人情在古德定格的画面上一触即发。跟随古德丝丝渗透的精心描绘,我们领略到了巴黎大都会永不褪色的风情画卷。
……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掌握得非常精妙,它没有那种常见的,为了迎合低龄读者而刻意放慢的拖沓感,反而充满了活力和恰到好处的紧凑。故事的推进自然而流畅,像是清晨林间的小溪,蜿蜒曲折却始终目标明确。角色的对话设计尤其出色,既符合人物的年龄和个性,又巧妙地融入了一些富有哲理但又不会显得说教的思考。我发现,即便是大人读起来,也会被某些精辟的措辞所触动,那种对生活本质的简单提炼,比那些长篇大论的说教要深刻得多。最让我欣赏的是,作者在关键情节转折处,总能找到一个出乎意料却又合乎情理的切入点,让读者在“原来如此”的恍然大悟中,体验到阅读的巨大乐趣。这种高明的叙事技巧,对于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和对故事结构的理解,提供了绝佳的范本。读完合上书本的那一刻,脑海中久久回荡的不是情节本身,而是那种被巧妙引导的感觉,非常过瘾。
评分从文学角度来看,这本书的语言运用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它巧妙地平衡了易读性和文学性。它的句子结构变化丰富,长短句交错有致,读起来抑扬顿挫,极具音乐感。特别是在描绘环境或渲染气氛时,作者似乎非常注重词语的选择,那些不常用的、却又异常贴切的动词和形容词的组合,一下子就把画面感提升到了一个层次。我尝试着大声朗读了几段,发现它的节奏感非常适合表演和背诵,这对于提升孩子对语言的敏感度和表达能力,是无价的财富。而且,书中的一些比喻和象征手法,处理得非常自然,不生硬,它们融入在日常的叙述中,让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可感。这种潜移默化的语言熏陶,远比枯燥的语法练习要有效得多。这本书证明了儿童文学完全可以拥有深刻的美学价值,它不应该只是简单的“教育工具”,而应该首先是优秀的文学作品。
评分这本书的插图简直是视觉的盛宴!色彩的运用大胆而富有想象力,每一个画面都像是在讲述一个独立的小故事。特别是对人物表情和动作的捕捉,细腻到让人忍不住会心一笑,即便没有文字的引导,也能感受到角色之间微妙的情感流动。我尤其喜欢那种手绘的质感,线条虽然不是百分之百的规整,但正是这种不完美,赋予了画面生命力和温度。翻阅的时候,我仿佛能闻到颜料和纸张混合的淡淡气味,完全沉浸其中。故事之外的细节,比如背景里的细微景物,都精心布置过,看得出作者在构建这个世界时付出了极大的心血。每次翻到某一页,都会发现一些之前忽略掉的小惊喜,比如藏在角落里的小动物,或者墙上贴着的奇怪的画作。这本书的装帧也很考究,纸张的厚度和光泽度都非常适合儿童阅读,耐翻耐看,即便是经常翻阅也不会轻易损坏。它不仅仅是一本读物,更像是一件可以被收藏的艺术品,摆在书架上都觉得赏心悦目。这样的视觉体验,对于培养孩子的审美能力和观察力,绝对是大有裨益的。
评分这本书成功之处在于它构建了一个极其真实的“童年感受世界”。它没有美化或过度净化孩子在探索世界时可能会遇到的困惑和迷茫,而是非常坦诚地展现了那种既好奇又带着点小恐惧的心态。文字的遣词造句,精准地抓住了那个年龄段孩子内心独白的那种跳跃性和不确定性。比如,某个段落描述了角色在面对一个突如其来的变化时的那种手足无措,那种语言的组织方式,简直就像是从我小时候的日记本里抄录出来的,让人产生强烈的共鸣。它没有强行给出标准答案,而是提供了一个可以被反复咀嚼的“情境”,鼓励读者自己去填充情感和解读。这种留白的处理,极大地激发了读者的主动性,让他们感觉自己不是被动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参与到故事的构建过程中。这种对儿童心理的深刻洞察,让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越了一般的娱乐读物,更像是一份成长的指南针,虽然不直接指向方向,但能让人更好地校准自己的内心坐标。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的震撼是它对“情感共鸣”的极致挖掘。它没有聚焦于宏大的主题,而是专注于那些细微、转瞬即逝的情感体验,比如等待时的焦躁、发现真相时的震撼、以及最终释然后的那种踏实感。作者非常擅长捕捉人与人之间那种不需要言明的默契和情感波动。我特别留意了角色之间几次关键的眼神交流和肢体语言的描写,寥寥数笔,却描绘出了千言万语的内涵。这种对非语言交流的细腻刻画,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深度,让读者能够体会到人际关系中那些微妙的张力与和解。读完之后,我发现自己对身边的人和事也多了一份审视和温柔,这本书似乎拓宽了我理解他人处境的边界。它教会了我们,真正的力量往往隐藏在最不起眼的角落里,而最深沉的爱,往往是沉默且坚韧的,这种情感的深度,是真正能让孩子铭记一生的宝贵财富。
评分孩子喜欢,书做活动很便宜
评分日本绿荫图书,日本全国学校图书协议会选定图书,日本儿童图书研究会选定图书。
评分印刷精美,质量好。快递也快。
评分京东一直购买,价格最划算速度最快质量也很好
评分一口气买了18套绘本共40多本,就不一一评价了。这些书都非常好,故事很适合孩子,图画精美,甚至可以当美术书用了,可以让宝贝从2岁看到十几岁。国内的儿童读物让人失望,四大名著也是不适合青少年的,谢谢京东让我有更多的选择。
评分不错的书,非常喜欢支持支持。
评分物流很赞,孩子很喜欢这本书。京东买书很方便,现在基本都在京东买书了。
评分买了好多书,买书上京东。
评分跟《爷爷一定有办法》的写作手法很像,也很好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