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林文庆这个名字,对多数中国人来说是陌生的。在中国大学校长之列,他也“被”失踪了长达半个多世纪之久。而在新加坡,林文庆却是无人不晓的杰出先贤,他是儒学家、实业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还是一位手到病除的良医。如此之大的评价反差,哪个才是真实的林文庆?!
本书是国内外一部图文并茂全景式地介绍林文庆的传记性著作。该书以大量的中外文献史料为依据,采访知情人士,拨开团团的历史迷雾,吹去层层的政治浮尘,重新向世人诠释了林文庆博士那富于传奇性的人生,还原了一个真实的林文庆。
本书适合中国现代大学教育研究、南洋华侨群体研究、鲁迅研究、林文庆研究及爱好者阅读。
内容简介
《大学校长林文庆:一生真伪有谁知》是国内一部全面介绍私立时期厦门大学校长林文庆博士的传记性著作。作为一位出生于新加坡的海外华人,林文庆博士全程主掌私立厦大16年,为厦门大学赢得了“南方之强”的美誉,但因种种原因,尤其是鲁迅对他寥寥数语的负面评价,致使林文庆博士,成了中国大学发轫史上一个无辜的牺牲品!为了不使历史有负于先人,《大学校长林文庆:一生真伪有谁知》以大量的中外文献史料为依据,力图拨开团团的历史迷雾,吹去层层的政治浮尘,重新向世人诠释林文庆博士那富于传奇性的悲剧人生,使一个爱国者、思想家、教育家、改革家的崇高形象昂然矗立于人们的心中。《大学校长林文庆:一生真伪有谁知》集学术性与资料性于一体,再加上林文庆博士那曲折、传奇般的丰富人生,令读者掩卷之余,也必会感叹:虽然造化有时的确会弄人,但毕竟,历史还是不会欺骗好人的!
作者简介
严春宝:山东省莒县人,哲学博士。先后游学于山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现为海南师范大学南海区域文化研究中心专任教师、厦门大学历史学博士后流动站在站博士后。自1998年起,客居新加坡十年有余,主要从事华文教学及新加坡儒家文化传承研究。最喜好之事乃粗食淡饭之后一杯清茶在手、无所事事之余孤芳自赏自己的诗;其次则研习哲学、中国思想文化史、全息论、新加坡儒家思想传承史及新加坡华文教学等杂学。发表学术论文及各类体裁文章数十篇,出版有专著《文化全息论》(与长兄严春友合著)。自己给自己的定位是:写诗是追求终生的梦想,撰写论文则为谋生的工具,故,如其说自己是个学者,倒宁可被误认为是一个充满激情的诗人!唯一的个人博客就是:独夫的诗(http://dufupoems.bokee.com)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南洋数百万华侨中,而能通西洋物质之科学,兼具中国文化之精神者,当首推林文庆博士。
——陈嘉庚
林博士是真正的儒者,是我们所尊敬的通才硕士,有学问而兼有道德的典型。
——郁达夫
在那个时代,林文庆是兼通双语、学贯中西的新加坡华人杰出典范,为中国和新加坡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在现代社会,我们需要更多像林文庆博士那样学贯中西的双语人才,来加深和扩展同中国的联系。
——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
林文庆这样一个现象,对我们所有从事中国文化研究的人来
目录
绪论
生于蛮荒之地一念尚存星火可燎原
蓦然回首从此一心一意做汉人子孙
第一章 少年尽识愁滋味
父母早逝打碎无忧无虑之童年梦境
洋伯乐解迷津成就华裔少年第一人
第二章 身去西洋心归汉
少年各各本天然生就一颗敏感的心
居白人世界幡然醒悟自身竟是汉人
第三章 功追元化父母心
悬壶济世华佗再现声誉日日漸隆起
以狗肉治沉疴奇人奇事黄遵宪倾心
第四章 能言善辩华议员
仗义执言敢为华人社会诉民间疾苦
执白黑两道调解纠纷获赞和平老人
第五章 长袖善舞在商界
创办保险设立银行金融界华人先驱
先知先觉陈嘉庚誉为橡胶种植之父
第六章 告岩社会改革家
剪辫禁烟讲华语力促各各回归中华
倡女教唯才是德侨界风气为之一新
第七章 保皇派的守护者
望祖国早日强盛不遗余力支持维新
责无旁贷巧设金蝉脱壳力保康有为
第八章 革命者的同路人
痴迷社会改良不赞同暴力流血革命
为孙中山舒困解难终成为同盟会员
第九章 临危受命掌厦大
为社会作育英才义无反顾奔赴厦门
心怀祖国但求大汉子民不再被人欺
第十章 悠悠厦大十六载
注重西方科学训练以孔盂陶冶灵魂
与陈校主同甘共苦往事悠悠思明州
第十一章 引进北大国学院
不识时务因尊孔崇儒而获罪于鲁迅
坚守旧文化无端被人为冰封诸多年
第十二章 “完美的”教育思想
废墟中欲挽狂澜力排众议培养君子
求止于至善逆风雪行独行孔教徒
第十三章 一片冰心为英才
生前不计牺牲倾家荡产亦在所不惜
死后空遗爱国爱校之情又有几人解
第十四章 忍辱负重度苍生
慷慨赴死易身沦日寇傀儡生不如死
从容就义难我不下地狱谁人下地狱
第十五章 回归中国的婚姻
念念不忘汉人身份拒迎娶窈窕娘惹
痴痴盼佳人牵肠挂肚终成两段婚姻
第十六章 理性的儒家学者
我本一心向明月终生追逐春秋大梦
无奈明月照沟渠兮此世竞为中华弃
附录一:林文庆主要著作、译作一览
附录二:林文庆年谱简编
精彩书摘
升入了莱佛士书院之后,林文庆的求知欲望大为增强,书中的知识无疑给他带来了无穷的乐趣,他就像饥肠辘辘的人忽然之间闯入了一间香喷喷的面包房,学校那间小小的图书阅览室,顿时成了令林文庆流连忘返的地方。然而,很快地,读书在给他带来快乐的同时也给他带来新的烦恼,因为忽然之间,他发现自己无书可读了!小小的图书室实在是太小了,极为有限的藏书量已不能满足林文庆的阅读需求。在当时,能够拥有图书,尤其是颇为昂贵的英文图书,对一般人而言无疑是一种奢望。恰在这个时候,林文庆结识了比他年长三岁同在莱佛士书院读书、后来成为著名律师的阮添筹。阮添筹也是一个喜欢读书的年轻人,他对英国文学和中国文学都有浓厚的兴趣,林文庆和阮添筹因相同的读书癖好而结下深厚的友谊,以至于多年以后仍然为推动新加坡华人社会的改革和推动中国的政务进步而并肩战斗。阮氏在1904年曾一度接受清廷肃亲王的邀请前往北京任其秘书。当时的阮添筹虽然也已家道中落,但他的家里却有祖上遗留下来的大量藏书,那些英文小说、诗歌,在林文庆那渴求知识的眼中,无异于是一笔巨大的宝藏。从此,放学以后前往阮添筹家中读书、借书,几乎成了林文庆每天固定的行程之一。林文庆能够自由、充分地利用阮添筹家中的宝贵藏书,这对当时的林文庆而言,不能不说是一大幸事。那些举世闻名的英国大文豪们,仿佛就在林文庆的身边一样,正用他们那化腐朽为神奇的笔触,以小说、诗歌、戏剧等种种方式,在少年林文庆的眼前打开了一扇又一扇奇妙的窗口,同时,也让他对那只能通过想象来感知的遥远帝国,顿生一种莫名的向往之情一一大英帝国,一个多么令人憧憬的地方啊!
至于身为学生的林文庆与主掌莱佛士书院的校长胡列特二人之问的交往开始。在今天看起来,与其说是出于偶然或者充满传奇,倒毋宁说是多了一份浪漫。那是一个细雨霏霏的下午,由于早已经过了放学的时间,多数的学生早早地都回家去了,因而莱佛士书院那略为空旷的校园里就显得更加幽静。林文庆和往常一样,呆在学校图书室里看书,一直到负责图书室活动的同学也要回家了,这才收拾好书包,和那位因为在图书室值日而留下来的同学一起关好图书室的门窗,准备回家去。直到这时候,林文庆才发现原来外面正下着绵绵细雨。那位同学倒是有一把雨伞,于是,两个人就共用一把雨伞勉强遮住头部,一边讨论着问题,一边往校外走去。他们刚刚走到学校的大门口,忽然听到身后传来了汽车刹车的声音,于是,两个人不约而同地停下脚步回过头去看。这时,他们看到了校长胡列特先生那辆略为陈旧的灰色小汽车停在了他们的身后。
“Boys,Boys.”胡列特从车窗里向他们大声地喊着。两个人都吓了一大跳,毕竟是校长,虽然他们每天早上都可以看到他,并且认真地聆听他的训话,但是却从来没有如此近距离地和他说过话,因而,两个人还以为自己犯了什么过错呢。
“Come!Boys.”胡列特一边晃动着脑袋,一边对着他俩招手。那位同学早就吓得脸色苍白,躲在林文庆的背后不敢移动半步。林文庆自忖并没有什么过失,就大着胆子走到汽车跟前,询问校长有何吩咐?原来,是胡列特校长看到他们两人合用一把雨伞,已经各自湿透了半边身子,于是,好心的校长就想让他们搭一段顺风车。那位同学长舒一口气,却坚决不肯上校长的车,只是和校长说了声再见,就打起雨伞独自匆匆地走了。林文庆虽然也感到有些难为情,但看看已经走远的同学,再抬头看看愈下愈大的雨,转身上了校长的车。
在车上,胡列特校长一边小心地驾车,一边语重心长地对林文庆说:孩子,请记住,千万不要随意拒绝一个老人的好意!他对着那位已经走远了的同学的背影,无可奈何地摇了摇头。林文庆一时也不知道该说什么好,只是好奇地看着胡列特灵巧地转动着手中的方向盘。这时候,雨下得更大了。胡列特抬头看看天空,又问林文庆家住哪里?林文庆赶紧回答:住在源顺街。胡列特一听十分开心:原来和我住的地方相隔不远呀,这么大的雨,况且又是顺路,我就先送你回家吧,我也好有个说话的伴儿。
P19-20
前言/序言
我进入厦门大学读书吋,林文庆校长已离开厦门大学四年了。更由于厦门大学从私立改制国立,从厦门内迁长汀。物换星移,人事变迁,只能从私立时期留任的教师、职员口中零星地听到一些前校长的办学主张、尊孔言论和两次学潮追述。后来,义从鲁迅研究者的笔下以及新加坡曰占时期有关传闻,在“左”的思潮影响下,对林文庆其人其事的认识与评价必然存在一定的片面性。直到上世纪8。年代,出国经香港时,会见陈嘉庚先生的侄儿陈共存先生,道及林文庆校长遗嘱将其遗产的大半和鼓浪屿一座私宅捐赠给厦门大学。新加坡同中国建交在即,待建交后才能将遗产划拨到校。当时我的直感也只是林文庆对厦门大学的感情深厚,而厦大学人对前校长的怀念过于淡漠,未免负疚。其后,洪永宏教授主编《厦门大学校史》第一卷(1921-1949),我曾参与其事,接触到私立时期的大量资料,并且读到秉志农山为林文庆博士诞生百年纪念编撰的《林文庆传》,对林文庆的办学思想和生平事迹,才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但所知仍是十分浮面与粗略。感谢严春宝博士以所编撰的《一生真伪有准知:大学校长林文庆》书稿见示并嘱作序,使我能够从本书紧贴时代背景的叙事式研究和所提供的翔实资料中,获得比较深入的新认识:首先是惊叹林文庆传奇式的人生历程;更重要的是思考林文庆传奇人生的时代意义。
好的,这是一份不包含《大学校长林文庆:一生真伪有谁知》内容的图书简介,旨在详细介绍另一本具有相似历史背景或人物传记性质的书籍。 --- 图书名称:《民国风云:南洋华侨领袖陈嘉庚的兴衰与理想》 作者: [虚构作者名,例如:张怀德] 出版社: [虚构出版社名,例如:海隅文史出版社] 书籍简介 一、 时代的侧影:风云际会的南洋与故土 本书聚焦于二十世纪上半叶,在东南亚(特别是南洋)华人社会与中国近代史上扮演了关键角色的传奇人物——陈嘉庚先生(1874—1961)。这是一个波澜壮阔、充满剧烈变革的时代。帝国主义的阴影尚未完全散去,民族觉醒的浪潮正汹涌澎湃。陈嘉庚先生的生平,正是这幅宏大历史画卷中最引人注目的一笔。他不仅是蜚声国际的橡胶大王、实业巨子,更是“教育兴邦”理念的坚定践行者和爱国华侨精神的杰出代表。 作者通过详尽的史料挖掘和扎实的文献梳理,重构了陈嘉庚从一个新加坡的赤贫少年,成长为叱咤风云的商界领袖的艰辛历程。他如何在橡胶工业的黄金时期,凭借非凡的商业头脑和诚信经营,建立了庞大的商业帝国?他如何平衡南洋事业与祖国的命运,将商业利润源源不断地投入到教育事业中,开创了集小学、中学、大学于一体的教育体系,最终成就了厦门大学这座被誉为“南方之强”的学府?本书力求描摹出这位“教父级”人物的商业哲学与人格魅力。 二、 教育的信仰:一座大学的创校史诗 陈嘉庚先生的一生中,教育占据了至高无上的地位。他坚信“教育为立国之本”,并以身作则,将毕生积蓄投入创办学校,甚至变卖祖业以维持教育运营。本书的重点章节,深入剖析了厦门大学从筹建到艰难发展的每一个关键节点。 我们不仅关注陈嘉庚在筹集资金、聘请名师(如林语堂、萨本栋等)方面所付出的努力,更细致考察了他在办学过程中所面临的巨大挑战:民国政府财政的掣肘、日军侵华的破坏,以及他本人数次“卖校救国”的悲壮抉择。本书细致再现了陈嘉庚与国民政府、地方势力之间的复杂博弈,揭示了教育理想在现实政治夹缝中求生存的艰难性。通过对大量往来信函、早期校务报告的分析,读者将清晰地看到,一座现代大学是如何在一位实业家的近乎偏执的信念支撑下,艰难而光荣地矗立起来的。 三、 政治的抉择:从国民革命到抗日救亡 陈嘉庚并非一个专注于商业和教育的“象牙塔”人物。他的爱国情怀,使他深度卷入了中国的政治漩涡。本书用相当篇幅探讨了陈嘉庚的政治思想演变及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关键行动。 他早年曾积极支持孙中山先生的革命事业,是同盟会的重要资助者。随着局势发展,他对国民政府的腐败与不作为深感失望,转而积极关注和支持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两次率领“南洋华侨请愿团”回国,向蒋介石当局疾呼抗战,展现了其作为民族脊梁的担当。书中详细梳理了陈嘉庚晚年访问新中国,受到毛泽东等领导人隆重接待的历史事件,探讨了他最终选择回归祖国大陆,将晚年奉献给新中国建设事业的深层动因。这些政治抉择,饱含着他对国家前途的深切忧虑和对民族复兴的终极渴望。 四、 商业的智慧与人格的光辉 陈嘉庚的商业活动,如其教育事业一样,充满了独特的“嘉庚精神”。他坚持“诚实守信,不投机取巧”,在竞争激烈的国际贸易中,以“诚信”二字赢得了全球尊重。书中特别引用了同期西方商界对他的评价,以及他如何建立起高效且富有社会责任感的商业管理体系。 然而,这位伟人并非完美无缺。在回顾他宏大的历史贡献时,本书也秉持审慎的学术态度,探讨了他在商业扩张过程中的某些争议,以及在处理家族事务和个人情感方面的复杂性。通过对多方史料的交叉印证,我们试图呈现一个更加立体、更具人性深度的陈嘉庚形象——一个在时代洪流中不断挣扎、求索,却始终以国家民族为重的伟大灵魂。 五、 历史的回响: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民国风云:南洋华侨领袖陈嘉庚的兴衰与理想》不仅是对一位历史人物的缅怀,更是对“实业救国”、“教育兴邦”这些深刻命题在当代的再思考。陈嘉庚的故事,对于理解当代中国与东南亚的关系、全球华人社群的文化认同,乃至企业家精神的社会责任感,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书旨在通过重温那段充满理想与牺牲的岁月,为今天的读者提供一面映照历史、审视自我、激励前行的明镜。 --- 本书特色: 史料扎实: 首次整合了新加坡国家档案馆、马来西亚华社文献、厦门大学校史馆等多处一手资料。 叙事宏大: 将个人传记融入到南洋商业史、中国教育史和抗战史的宏大叙事中。 人物立体: 展现了陈嘉庚作为商界巨子、教育家、爱国志士的多重身份及其内在的张力与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