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止一心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唯止一心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唯止一心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简体网页||繁体网页
见君 著

下载链接在页面底部


点击这里下载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发表于2024-10-31

商品介绍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20105477
版次:1
商品编码:12082007
包装:平装
丛书名: 磨镜书札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4-01
页数:392
字数:278000
正文语种:中文

唯止一心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相关书籍





书籍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打通心理学、哲学和人生观的边界,与佛法融合,剖析了从“有”到“无”再到“真空生妙有”的佛学发展概况,并解读了三部真常系经典《圆觉经》《楞伽经》《楞严经》、两部禅宗经典《金刚经》《坛经》,以及具体修行中的一些注意事项。

作者简介

见君,原名赵建军。央视退休导演,现为央视专家组成员。曾参加电影《茶馆》《红楼梦》、电视剧《红楼梦》、西厢记》等片的拍摄。从1966年起研究宗教,1996年完成一本佛教著作《原本的真实》,此后陆续出版《走上原本真实之路》《大道与优游》《兵无常势》《鹿苑夜话》《享受哲学》《理性之梦》《历史艺术与禅韵》等20部佛、道、兵家研究著作。由摄影、影视导演到美学、哲学等领域均有一定造诣。插过队、写过歌、导过戏、讲过学……但仍不好热闹,喜欢独处与思考。

目录

再版序/001
序/001
前 言/001

第一部分 人生漫谈
第一章 生存与生活/003
第二章 思维的困惑/031
第三章 佛学发展概况/060

第二部分 三部真常系经典
第四章 《圆觉经》/095
第五章 《楞伽经》/142
第六章 《楞严经》/157

第三部分 两部禅宗经典
第七章 《金刚经》/219
第八章 《坛经》/252

第四部分 静坐、行为与闲谈
第九章 静坐养生/317
第十章 行为与心理/330
第十一章 无为与闲谈/346

后 记/360

精彩书摘

  《唯止一心》:
  第一章 生存与生活
  一静下心来
  静下心干什么?凡是学习佛法的都知道,入静啊!人静干什么?入定啊!如此就是学佛了吗?有的人一定二十几年,道的边儿一点儿没见着。
  “先以定动,后以智拔。”
  入静,是以定来指导动,以智慧来生活于世间,这才是超然拔群的圣者、觉者啊。只知定,不知有智,不是佛法。禅,即是静思维之意。静与定,是为正确的思维而做的准备和基础,它是手段,不是目的。
  静与定,为各道之共法。儒家以入静为先,后而写文章;道家以入静为先,后而气走周天;医家以人静为先,后而望、闻、问、切;武家以入静为先,后而发丹田之力;佛家以入静为先,后而细细地观心……此为佛法之正宗。静而观心为真佛法也,其余为仿佛法也。
  六祖得衣传,被惠明追杀,至走投无路处,躲在草丛之中。惠明追至,向六祖求成佛之道。六祖于是走出来对惠明说:你先静下来吧。惠明老老实实地盘腿静坐了“良久”……
  所以我们也要先静坐良久,然后再平心静气地看这第一部分人生漫谈。
  请静下心,沏上茶,关掉电视,打发亲人去串门,独自静静地全身心地去看去品……
  学佛法,首先讲见地。见地不到,修也无益。所以不要急于知道腿怎么盘、气怎么走、心怎么观……众多的问题反把你弄得连个平常人都不如,紧张兮兮的,一点儿学佛的景象都无。咱们从人生慢慢聊起来,只希望哪句话相应了,对机了,能于诸位有所益。
  见地是什么?
  见地就是为什么要学佛法?佛法讲的是什么?学的目的是什么?怎么学?先把头脑中杂七杂八的理论放一下,从自己的亲自的体验体会谈起。
  人活于世,无非是要生存,这是首要的,也是绝对的。其次才是要生活,这是高于生存的,人类所独有的。人人都懂得要生存,但很少有人真正懂得生活。二生存的真实
  生存,是人作为物质的有机体的真实存在。而这存在必然有好生恶死的本能,必然有占有其他物质的本能。好生恶死的本能,保障了人存在的安全性,使人能下意识地躲避危险和危机。占有其他物质的本能,是人必须要吃、要睡、要性的必然。
  (一)生存的真理是什么
  为了生存,人类要奋斗,要竞争。也就是为了人类的安全和占有去奋斗,去竞争。安全和占有,是生命力的体现,是一种具有贪欲性的行为。可以说生存是以贪欲得到满足为其目的的,全部物质文明的成果无非是人类私欲发展的成果,不会超出这个范围。这叫人类的物质文明,绝不是牛、马、羊的物质文明。人类一点儿也没顾及它们的生存欲望,养着它们只是为了我们人类的贪欲而已!
  不要一听贪欲就道貌岸然地警惕起来。生存的基础是食、色、睡也,对这三种最起码的追求就是对生的追求,哪一位可以道貌岸然地绝对不需要这三个东西?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你说为了自由,可以抛弃生命。伟大是伟大了,但我们所讲的自由是什么?是为了反对少数人的压制而使更多的人获得生存的自由,是让大多数人能自由追求食、色和睡的自由。这是人类的真理。“为了人,为了绝大多数人的生存”,这永远是人类的真理。
  为了羊和牛,应大力发展草场,杀绝狼、虎之流,更不应吃它们的肉。这是牛与羊的真理,但不是人类的真理。
  为了慈悲而放出少数犯了罪的人,这是少数人的真理,但不是全人类的真理。
  追求人类的真理,是永恒的。所有的尊严、自由、仁爱、平等、人情、宗教等都是建立在对生存讴歌的基础之上的。换言之,这些形而上是对形而下的肯定才存在,才正确的。
  ……

前言/序言

编者序 方寸一念度无名

见君师父是临济宗第46代传人,师从普陀山觉正法师。曾欲出家未果,遵师嘱隐修于红尘。师父对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都曾经研修,对东西方哲学均有独到见解。曾经写过十几本书,内容涵盖宗教、哲学、历史、艺术、军事等多个方面。我全部都读过。虽然大部分都只是泛读,仍然感觉受益匪浅。
2001年,工作上遭遇重大挫折,当所有事情尘埃落定,我突然产生疑问:人生就是这样的吗?2002年,我第一次读到见君师父的著作《原本的真实》(本次出版重新命名为《唯止一心》),顿有振聋发聩、醍醐灌顶之感,我认识到,自己真的活错了!经由此书,我开始认识佛教,认识禅宗。多年以来,这本书我反复读过多次,是我最喜欢、也是对我影响最大的一本书。也曾放浪形骸,也曾闭门静思,也曾与同修激辩,也曾行游万里河山……在这本书的指导下,我开始了心灵寻觅之旅。
2007年底,当我再一次突破工作上的困境,得以放松下来,在一个寂静的晚上,半梦半醒之间,一阵莫名的恐惧袭来,感觉自己的内心世界彻底崩塌,似有一物,随着一声叹息,离体而去。醒来时,心境如古井无波。来到办公室,遥望远处的颐和园万寿山,阳光下的西山,不见冬日的肃杀,只觉得一片祥和。提笔写下一首诗:
斗转星移伴独行,江山草木亦含情。
灵台万法归空寂,方寸一念度无名。
御风低叹世间苦,驾鹤高歌彼岸滢。
回首前尘愚痴泪,映日莲花唤解铃。
我定诗名为《行僧》,也想告诉自己:放下万缘,方见超脱,整个世界仅在一念之间。
此后的十年,我选择了另一条路径。不断增长见知,破除见知,以用为修,打磨心性。回首往事,感觉自己就像一只上蹿下跳的猴子。如今,真正明白了见君师父所说的,圣人即常人,佛是觉悟了的人。感觉自己终于有点儿人样了。
人生一世,挫折不可避免。绝大多数人只能把伤口尘封于光阴,不得解脱。我们的时代正在从工业文明飞速向互联网文明发展转变,需要有新的主流价值观作为指导。而禅宗有可能成为互联网时代的共识。征得见君师父的同意,决定把《唯止一心》(《原本的真实》)、《道法天然》(《走上原本真实之路》)、《大道与优游》、《历史艺术与禅韵》这四本关于宗教的书,重新校对整理,作为丛书出版,并由师父命名为“磨镜书札”。见君师父的书,是他的读书笔记和实修实证心得。语言通俗,旁征博引,行文自然流畅。不避传承之密,每有直指人心之语,如同棒喝,发人深省。
对于我来说,这又是一次极好的机缘:借校对书稿之机,将这几本书全面精读一遍,必然会有新的收获。有明师指路,是我今生难得的福报。感谢见君师父!
衷心希望各位读者,能够藉此丛书,入大道之门,善护一念,度尽无名(无明),找到心灵的平静与祥和。

宫晓冬
2017年3月27日于北京海


再版序

《原本的真实》已出版二十年了,现在要再版,并改名为《唯止一心》。作为作者,个中原委还是要向读者交待一下。如此,算是“再版序”吧。
《原本的真实》一书出版时,社会上气功与特异功能大兴,这本不会让我动写书的念头。但一些所谓“出山”的大气功师们自称是佛家弟子、宗门传人,这就太过分了。于是动笔写了《原本的真实》,浅显地介绍了一下六部佛教经典,以厘清正道与外道之别。
社会是变化的,经典是不变的。随着社会的变化,我们对经典的解读也在“与时俱进”。当下,党和政府大力复兴国学,民众尤其是知识分子对佛教和禅宗也有了一个全新的认知。于中华崛起的新时期重温经典,这应该算是本书再版的原因之一吧。而把书名改为《唯止一心》,也是因为当下读者更需要知道的是如何习禅,而非辨清禅宗与气功之别。况且书中所介绍的六部佛经恰恰是习禅的入门知识,所以让佛家气息浓些,更能引起爱好禅宗和国学的读者们的兴趣,并希望有心者能依此走上“唯止一心”之正道。
那,“唯止一心”的出处何在?原为何意?
六祖在《金刚经·第六品》中批注道:佛与众生,唯止一心,更无差别。此心无始以来,无形无相,不曾生,不曾灭。当下即是,动念即乖,犹如虚空,无有边际。唯此一心,即便是佛。
这段话直译:佛与众生之别,就在于释迦牟尼修有“止念之心”(唯止一心),其他全无差别。“止念之心”从很早以来就存在,它无形相、不生灭、当下即是,你一动念想它就错了。它广大如虚空,没有边际。唯有这个“止念之心”,才可成佛啊(唯此一心,即便是佛)。
显然,六祖的“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正是建立在“唯止一心”基础之上的。从禅门里讲,“无念”是贯穿禅门修行始末的“宗旨”,马虎不得。而许多人修行得事倍功半,其原因多半就出在忽视这个宗旨上。正好,自《原本的真实》出版后读者们也提出了一些问题,可归纳为两大类,索性放到这里简单讲讲。一来可令读者更深刻地理解“唯止一心”与“无念为宗”,二来也免得这“再版序”枯燥乏味。
第一大类——如何做到“无念为宗”?
首先,要明白讲“唯止一心”“无念为宗”是方法论,而非本体论。比如六祖说“本来无一物”,就是让你别生妄念,“无一法可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嘛——这属于方法论,修行上的事儿;但六祖又说“何期自性,本来清静”,说到底,还是有“自性”这么个“一物”——这属于本体论,见地上的事儿。二者不可混在一起争论。
其次,既然“无念”作为方法论贯彻于整个修行的始末,那悟前修就要从有心入手,修到无心才是真修;见性后的保任就要从有心绵密起,何时这个心“化”了、“无”了(保任化无),才算是保任成功;“受用”也必从“有心用”入手,何时“无心用”(自性起用)了,才算是大道圆成。由此可知,所谓上上根器者,就是不自作聪明,敢于放弃理性而相信自性的人。也就是能做到本书“行为与心理”一章中所提到的“一实三大”(诚信、大悲、大愿、大势)的人。如此,才能真正落实“无念为宗”。
其三,万不可“等”。有的人认为既然机缘要等,那我就等好了。“等”是一种期盼、是一种带有情绪的心理活动,这里既有“我”,也有“念”。所以啊,大凡等来的,绝不是佛,而是魔。还有人听过德州棒、赵州喝的公案,于是总想着让师父喝自己一下,好使自己见道——坏了,有这么个心理预期,再怎么被喝也喝不出道来,师父喝东喝西也是“一喝不如一喝”。“懵懂传懵懂,一传两不懂。师父下地狱,徒弟往里拱”,惨了……
其四,无念,是自己的身心进入了一种状态(也可以说是一种境界,但不确切)。这种状态与“想成为某种状态”无关,而是真正地进入——这是实践之果,而非思想之花。比如直观现量、一愣、一惊、当下……这里你连“想”的工夫都没有,哪儿来的什么思想之花?不能说了。每个人都有过这种状态,诸位自己去品……
第二大类——禅宗是否要修?如果要修,该如何修?
宗下与教下一样,都需要修。教下的修主要是止观、四禅八定;宗下的修大家却都不太清楚,只知道《坛经》里六祖顿悟成佛,然后到猎人堆里过了十四载……
其实在六祖禅(有别于如来禅与祖师禅)里,有三个“双重性”,这正是禅门“修而不修”“教外别传”的关键。
(一)修悟双重性——修就是悟,悟就是修。比如“不思善恶,正与么时,那个就是你本来面目”;比如二祖回答达摩“觅心了不可得”,达摩道“为汝安心毕”——这里即是修,也是悟。反过来说,修靠它,悟也靠它(当然,见道尚须机缘,则是另一个话题)。
(二)止观双重性——也就是在你“不思善恶,正与么时”的当下,它既是止,也是观(这是宗下的大止观,不是教下的小止观)。玄觉大师对此解释得好:“惺惺寂寂是,无记寂寂非。寂寂惺惺是,乱想惺惺非”(见《永嘉禅宗集·奢摩他颂》)——这并不难,诸位一修自知。
(三)修用双重性——六祖禅讲究“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禅师们讲“大机大用”“重在受用”,其道理就在于把“禅房修”换成了“日常用”——此处,修即是用,用即是修,也叫“以用代修”。“饿了吃饭、困了眠”就是“日常用”的大写真。
“日常用”的具体方法主要有以下五种(细分还有很多,以后再说吧):
(1)凡是动脑子的事情,一定要认真——忘我即真;
(2)凡是为人处事之时,一定要真诚——和光同尘;
(3)时常进入惺惺状态——心旷神怡、清醒、惊喜、清新;
(4)时常进入寂寂状态——心无所住、没着没落、发呆、发愣;
(5)时常进入臣服状态——懂得敬畏,去掉“小我”换来“大我”。
教下总讲“体用不二”“定慧不二”“真如不二”。宗下讲什么?宗下讲依三个不二的双重性去生活、去工作……只要你“时用、常用、时常用”,“行处坐卧,不离这个”,渐渐绵密起来……总有一天你会于这五种状态中随缘应用、如去如来,游刃有余、任运腾腾……
祝贺你!
总之,禅宗之修不在形,而在心;修心的道场不在禅房,而在世间;“世间觉”不在怎么“修”,而在“真性自用”、“自性起用”的“日常用”……
体用体用,无用哪来的体?
无体哪来的自性?
无自性哪儿来的明心见性?
无明心见性哪儿来的智慧、佛法、艺术、美学与禅宗?
说得实在是太多了,就到这里吧……唯止一心。

见君(赵建华)
2017年3月4日
于北京亦庄




两千五百年前,佛祖释迦牟尼在灵山的讲坛上,面对众多弟子一语不发,只拈起一朵金色的优婆罗花,默默地观赏着。众多的眼睛都集中在那朵花上,全场一片肃静,空气中充满了不解的疑云。静了很久很久,突然人群中传出迦叶尊者会心的笑声。从此,禅宗开始在人间传播,经过漫长的岁月,传至如今,那笑声依然还在人间回响着,为人类文化宝库留下了精彩的一笔财富,同时也将迷雾一般的大量公案故事、禅宗话头语录,像迷魂阵一般推到我们这些既不懂又有兴趣的局外人面前。
佛祖留下的心印到底是什么?难倒了古今多少文人雅士。有多少高人墨客以猜谜之法对心印进行了错解,以至于以盲引盲耽误了多少后人。自古以来,偏有不服输的铮铮铁汉们,为了分明此事,弃家舍亲,两脚血泡地走遍山河大地,从黑发少年变成白发老翁,苦苦追寻着这原本的真实。一旦得到,他怎能不哈哈大笑,怎能不泪流满面……
人杰地灵的中华大地,历代都有优秀的人才崛起,以青春的血液和不屈的顽强意志,为大地为人民牺牲着,奉献着生命的热情和爱。见君先生正是一位脚踏实地探寻人生真理的人,他以自己的身心为实验室,一步一个脚印地验证着前人留下的实验报告,“行一里路说一里话,行千里路说千里话”,花费三十年的光阴,用心血为我们托出了实践的报告——《原本的真实》。他从实证到佛经、从经典到生活,以生动幽默的话语,如拉家常般地直指本源,使千古之谜水落石出。同时对那些愚昧的封建迷信现象和邪门歪道的所谓大师大仙们,进行了无情的嘲讽和有力的批判。晦涩难懂的古经黄卷化作简单明白的生活,神秘莫测的大雾被层层揭开,终于露出佛祖那亲切平常的微笑,使我们如回到儿时故乡,获得了见到柴门茅屋老槐树时的心境,他老人家正打开屋门伸手迎接:“孩子!你们回来啦!”
让我们跟随见君先生一起去,喝杯清茶,与佛祖老人家谈谈离家这么多年的酸甜苦辣和一路风光吧。心的闸门打开了,一切爱的情感汩汩流出。

妙正居士
佛历2540年5月


前  言

佛教,包括佛教、佛法、佛学三部分。
佛教,一则是指宗教团体;一则是指佛的教诲。佛的教诲亦有经、律、藏。
佛法,是使平常人成为觉悟者所必修的方法、课程。这里于理论上叫见地,于实践上叫修证,于达到的(修成的)层次上叫果位,于成佛的目的上叫行愿。
佛学,是近百年形成的概念,是于哲学上研究和探讨佛的思想及其理论。
以上是佛教、佛法、佛学的大致内涵。
这本小册子,是献给学习佛法的人,是献给真心要改造自己、重新认识这个世界和人生的人。所以讲佛法中,偏重讲见地、修证。如果要研究佛教的律、佛学的思想,则另当别论了。可能这个小册子胜任不了,只希望略有帮助罢了。
书归正传。
学佛法,以达觉悟。悟什么?悟生死。首先是悟生,生的意义、生的伟大、生的永恒。不论是因为何种原因来学佛法,其入门前对人世是何种态度,是恶、是厌、是好……还是要追求功能,好奇、了解神秘的东西……其学佛后的结果必是对生的赞颂、对人世的珍惜。否则是外道,是学得走火入魔。学了半天佛,手持一佛珠、口中念念有词,一见世上之不平则摇头叹息人心不古、世风日下……这叫一身佛气。真东西一点儿不会,门面包装得可以,于人于己一无是处。学佛学得会神通,穿墙、搬运、抠药片……这只是能挣点儿钱,或于茶余饭后表演之用。不客气点儿说,叫哗众取宠,于国于民只能增加些乱,实在是没什么好。这些不叫佛教,叫外道。
真正的佛教,是教人做觉悟的人。觉者,圣人也。圣人即常人也。
别小瞧了这个常人。谁是常人?
常人,是正常的人,是高尚的脱离动物气味的大写的人。
常人,是不为欲所乱的人。
人人都不想做常人,都想做超人,或做高官,或当大款,或……
一个监狱的囚犯,透过铁窗看世界,他才能体验到常人的自由和幸福。
一个身患绝症的人,透过病室的窗户看世界,他才能体验到常人的活力和生机。
一个临终的人,在万种欲望于他无缘时,才真正息下妄念,认识本心,当下便知人生的意义,于是回光返照,满面红光地……这才是真正的常人了,只可惜他最后才明白人生。
佛法,要改变人的观念。这是世上最难的事儿了。不要只想做超人,那佛法与你无缘。学佛,要敢于承受如囚、如病、如死……要守戒、要定、要忍、要慧……大家去品、去悟。
死后新生,是基督教说法,重新做人嘛。
道家讲脱胎换骨,颠倒颠,倒颠倒,颠倒即神仙。
佛家叫转识成智,一悟成佛。
一句话,由动物性的类猿之人转变成真正的常人,即佛,即圣人。
佛教发展到中国,产生了禅宗。而禅宗是不立文字的。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为什么?
诸位拿起我写的这个小册子,就是非禅了。其道理在于——凡一切依逻辑思维、依概念产生的文字与语言,都是从根本上违背禅意的。
如果不依逻辑思维、不依概念呢,怕是叫禅机、禅的故事、禅的智慧……《指月录》《五灯会元》《传灯录》等都讲的是这些,有用吗?诸位谁靠这些开了悟?只怕是不少人靠这些写出点儿小说、武侠传奇、电视剧……为了挣钱而已。
僧问:“什么是佛?”
师答:“庭前柏树子。”
绝对地不依逻辑思维、不依概念而点出了什么是佛。又有几个人真悟呢?
所以佛法一旦发展到逗禅机(未得言得的戏论),马上变成一门妆点自己门面的学问了。君不见《红楼梦》里的妙玉,禅机逗得赛过宝玉,但一见宝玉心先动,脸也红,语也无伦次……神迷心乱,这如何叫禅?
那禅到底是什么?
有什么样的方法论,就有什么样的世界观,换言之,有什么样的世界观,那就一定有他自己的方法论和认识论。
这个方法论和认识论到底是什么?这已不是短短的前言可以讲清楚的事儿了。
可以肯定的是,学习佛法,就是要掌握佛的方法论和认识论,依靠经典、依靠自己实践,更靠自己的精进和悟性。
学习佛法不同于学习佛学。佛学是知识,是思想,如同学一门哲学。学佛法,则如同学一门艺术,好比学钢琴一样,经论只是指导,一切重在实践和体会。多好的教师、多好的教本,你不去练,那有什么用?同理,多好的佛法,你不去修,只知气走周天,脚心发热……有什么用?于你的观念改变,于你的觉悟有什么用?
所以我这小册子也实在是个文字禅、野狐禅,众位大可不必认真,一切还需诸位自己努力,与我无干。
但我真心地、认真地希望能对学佛法的同仁有所帮助,尽力了,也只是写出这么个小册子。天资不足,只好这样,见笑。
希望诸位学有所成;
希望诸位早日悟道。

见 君
1996年2月

唯止一心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唯止一心 下载 epub mobi pdf txt 电子书 2024

唯止一心 pdf 下载 mobi 下载 pub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唯止一心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唯止一心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读者评价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唯止一心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唯止一心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分享链接









相关书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链接

© 2024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